..續本文上一頁,同樣的,你透過布施所獲得的功德,也不具實體,也不是真實的。但是,它仍然能夠帶領你臻至成佛--成佛的一個面向,即是離於對所有現象的執著。
然而,一旦你被貪欲控製支配,你的雙手就會被貪欲系縛,你的心就會被貪欲封閉,不但無法布施,甚至連目睹他人慷慨布施也會令自己痛苦。這種態度製造了投生餓鬼道的因緣。在餓鬼道的衆生,無時無刻不受饑渴的煎熬。
強烈的執著甚至會使我們落入地獄道,承受劇烈痛苦。在佛陀住世期間,一個擁有一只美麗托缽的比丘過世了。由於這位比丘對托缽具有強烈的執著,因此甚至在遺體被焚化前,就投生爲一條毒蛇。這條毒蛇一出生,就盤蜷在托缽內,對所有接近的人發出威嚇的嘶嘶聲。這件事傳到佛陀耳中。佛陀說明了那條蛇的來由。然後,佛陀用真言規勸毒蛇棄絕惡念。結果那條毒蛇立時離開托缽,逃入森林。然而毒蛇的執著與嗔恨仍然十分強烈,以至於火焰從它口中冒出。它死了以後,即刻投生炎火地獄。在同一刹那,火葬比丘的柴堆被點燃了。於是,同時有叁把火--毒蛇口中之火,地獄之火、火葬柴堆之火--燃燒著。人們替那個不幸的比丘取了一個綽號“燃叁”(He who burned three times)。
在早晨供養水供食子、於傍晚供養烹煮食物的炊煙,可以纾解餓鬼道衆生的饑渴巨苦,尤其當我們用大悲心來做這些供養的時候,效果更大。
愛和了無執著是真正的慷慨布施的基礎。我們應該慷慨大方,盡可能地布施給那些急需幫助的人。
7、
身體只是一個盛裝各種汙物的皮囊,
聽瑞的人們啊,
切勿嬌養它,裝扮它。
“我豔冠群芳,”一個美麗女人想著,“我可以誘惑任何我想誘惑之人。”事實上,她動人的身軀不過是一堆血、肉、淋巴、骨骼和排泄物,一點也不漂亮美好!人身如同一只盛裝了排泄物的精致瓷瓶,一打開它,就令人作嘔。
我們耗費心思來照料身體,用最鮮美多汁的菜肴喂養它,用最時髦的衣飾裝扮它,努力讓它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是多麼的浪費時間。除了墓地,身體沒有其他歸宿。在墓地裏,它將被焚化,被埋葬,或被用來喂養鳥禽。
受到最無用的動機的驅使,我們投入商場,與對手競爭,毫不猶豫的撒謊欺詐每一個人,使我們在追求無用目標的同時,增添了惡業。而且到最後,我們永不厭足。我們的財富不夠钜大,我們的食物不夠美味,我們的歡愉似乎永遠不夠強烈。
當我們擁有足夠食物來維持生命,擁有足夠衣裝來遮身蔽體時,我們還需要什麼呢?我們的心靈上師有了這些就心滿意足。他們從不貪圖奢華的衣飾或價格高昂的精致佳肴。他們嘲笑安逸和名聲。
因此,我們平日對身體的關注,幾無功德可言。然而,它卻可以成爲修持佛法、價值無可估計的工具。可惜的是,我們只能短時間使用這個工具,直到我們死亡。因此,我們不應只是盡能地讓它享受歡樂與舒適。我們必須善用它,用它來趨近證悟的境界。
如果你無法停止迷戀身體,那麼你的執著與貪愛只會增加。我們應該把身體視爲一個幻象,一個夢中的色身。我們應該只給予身體必要的照料,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然後把全副心力用於修行,如此一來,我們有朝一日會變得跟菩薩一樣。菩薩毫不執著於身體,隨時准備布施他們的四肢、眼睛、甚至生命來利益他人。
8、
家人朋友不比一場魔術表演來得真實,
聽瑞的人們啊,
切勿被自己對親友的喜愛所束縛。
光是看到家人和朋友,就會令我們高興,一旦聽到子女的哭喊,我們就滿心焦慮。這種情緒支配我們的心,讓心偏離正途。在一生當中,我們執著於那些親近我們的人,並爲他們的死亡與自己的死亡感到恐懼。有時候,我們或許會想要獨自前往山間閉關,全心修持佛法,然後我們猶豫不決地想著:“誰來照顧我的家人,我的事業,我的田野呢?”於是,我們持續延後修行的決定。即使咽下最後一口氣,我們的心仍然執迷於摯愛的人,無法平靜安詳地面對死亡,祈願投生淨土。
把周遭世界、所有親近自己的人及所有財物視爲一場魔術表演,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是重新堅定決心的最佳方式。一個魔術師知道,他變化出來的鳥禽和馬匹,是不具任何實體的幻象,因此對它們不起任何執著--但是魔術師仍然可以與它們相處,享受它們的存在。
大多數人過著家庭生活。一個家庭維系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只有一輩子,而通常的狀況是,家人相聚的時間往往比一輩了少很多。在這短暫相聚的時間內。我們應該努力維系彼此之間的完美和諧,同時盡可能地遵循佛法。讓我們日日夜夜地把心轉向善與慈悲。做一次大禮拜、念誦一篇簡單的祈願文、片刻思維心的本質,都是通往證悟的種子。在今生結爲夫婦,成爲親子,乃是過去行爲與共業的結果。這也是我們應該不惜代價地避免爭吵,和諧共處的原因。
那些能夠放棄家庭生活,轉而投入寺院生活的人應該祈願,一旦你獲得證悟,朋友和新近自己的人將成爲你所帶領、通往解脫道的第一批弟子。
9、
故鄉和土地如同牧民的放牧地,
聽瑞的人們啊,
切勿深深執著。
我們稱自己的出生地爲故鄉。然而事實上,在六道輪回之中,沒有一處不是我們的故鄉,因爲我們曾在那麼多地方投生那麼多次。如同牧民隨著季節遷移營地,我們每一次投生,就換一個家鄉。執著於某一片土地有什麼意義呢?
10、
六道輪回中的衆生都曾是照料過你的父母,
聽瑞的人們啊,
切勿對他們生起“我”和“我的”的想法。
我們和一切衆生共享六道輪回這個故鄉。在無限的過去生世中,每個衆生都曾是你的母親、你的父親、你的朋友或你的敵人。因此在短暫有限的今生中,去分別你喜愛的朋友和你想要擺脫的敵人是毫無意義的。對於朋友、敵人、死板狹窄的見解,加深了執著與嗔恨,遮蔽了你的心。
我們緊抓著“我”及“我的”概念不放,並盲從因這些概念而生起的喜愛與嫌惡的情緒,使我們累積了惡業。讓我們停止這種作爲!
11、
你出生那天,死亡便開始接近,
聽瑞的人們啊,
切記,沒有任何時間是可以揮霍浪費的。
嬰兒的誕生乃天下一大樂事。然而,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擋嬰兒逐步邁向死亡的過程。在他的一生當中,無論他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方向,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他免於一死。俗話說:“太陽漸行漸遠,西山之陰影則漸行漸近。生命愈是開展,死亡愈是逼近。”
當嬰兒成長爲青少年,他仍然認爲自己來日方長。這真是大錯特錯!不斷地把事情延後再做是愚蠢無知的。死亡可以在任何時刻降臨。每一次呼吸,就更加趨近死亡一步,如同一支被領進屠宰場的動物,每走一步,就離死亡愈近。
今生只有一次;來生則無可計數。切勿犧牲無數的來世,來追求今生虛幻的安樂。如果我們日複一日地忽視佛法的修持,在死亡的時刻,我們將懊悔萬分,而且爲時已晚。一個垂死之人能夠開始修行嗎?當下即是獻身於修行的時機。在死亡時刻,修行的覺受是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事物。
12、
從根本而言,沒有所謂的迷妄,它的生起只是暫時的,
聽瑞的人們啊,
檢視造成迷妄生起的原因的本質。
無論你多麼努力地擦洗黑炭,都無法把它洗成白炭。我們可以想象無明是自性的一部分,如同黑色是煤炭的一部分。果真如此,無明和迷妄就無法被根除。事實上,無明和迷妄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它們無法改變我們本俱的自性--佛性。佛性如黃金般純然且不受改變。無明至多可以暫時遮蔽佛性,但佛性本質卻不會改變。
在某些因緣之下,無明暫時形成,一如天空的雲朵,暫時遮蔽了太陽的燦爛光輝。但當我們飛向雲朵,進入雲朵之時,卻無法觸摸到雲朵。在這之前,雲朵不存在,最後也將消逝在稀薄的空氣中。至於太陽,則從未改變,完全沒有受到雲朵的影響。
無明製造的障蔽是偶然生起的,是短暫的,是無可執取的。它們無法改變或影響我們的本然自性,也不是本然自性的一部分。無明,一切迷妄之根源,誘惑衆生進入輪回。然而,無論無明看似多麼堅實,它也從來不具有一絲一毫的實相。既然無明從未生起,那麼它也無法存在,更別說去止滅它的存在。一旦對於空性的了悟去除了無明的障蔽,成佛之自然本質將顯現。一旦風吹散了雲朵,從未停止照耀的太陽將顯露出來。
13、
心無旁骛地專注於修持殊勝的佛法,
聽瑞的人們啊,
它將在死亡之後引導你。
正盛之青春年華賜予我們健康和力量,熱切地想要享受人生。我們懷著不滅的熱忱,竭盡所能地來增加財富與權勢。對一些人來說,達成自己的目標,同時意味著要損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死亡的時刻,我們將了悟,所有占據我們心神的事物,是多麼虛榮無益。唉,但是到了那個時候,要回頭已經太遲了。
至美的事物從未能夠誘惑死亡,至钜的財富無法賄賂它,至大的力量或權勢無法迫使死亡等待片刻。一國之君也必須遵循它的召喚。它將卸除將軍的武裝,即使他擁有一個威力強大的軍械庫。在死亡的時刻,我們在一生中所獲得的靈修覺受,是唯一的助力。
趕快!讓我們在老邁奪走體能與智力之前修行。讓我們背棄凡俗生活的迷惑與幼稚散亂,全心修持佛法。那麼在死亡時,就會如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所說的:“最好的情況是,我們將了悟究竟本質,即法身。中等的情況是,我們肯定將投生淨土,充滿喜樂,如同孩子回歸家園。最差的情況是,我們將了無悔恨,因爲我們已遇見上師,並如實地修持他們給予的法教。”讓我們從此時此該開始准備,在死亡的時刻,我們所領受的法教將能夠派上用場。
14、
因果業報的真理必然使行爲結出果實,
聽瑞的人們啊,
避免所有負面與邪惡的行爲。
假若死亡只是意味著,我們將如水被幹涸的地面吸收,或如熄滅之火焰般消失,那…
《《修行百頌》(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