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高僧传 6 护法▪P3

  ..续本文上一页王也。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是以天上天下,独称调御之尊。三千大千,咸仰慈悲之泽。然而理深趣远,假筌蹏而后悟。教门善巧,凭师友而方通。统其教也,

  则八万四千之藏。二谛十地之文,海殿龙宫之旨。古谍今书之量,莫不流甘露于万叶,垂至道于百王。近则安国利民,远则超凡证圣。但以时运末融,致令汉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东国后见闻之益。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覩灵骨于赤乌之岁(14)。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闲出。或神力救世,或异迹发人。或慧解开神,或通感适化,及白足临刃不伤,遗法为之更始。志上分身员户,帝王以之加信,具诸史籍,其可详乎。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

  议者佥曰:「僧唯绍隆佛种,佛则冥卫国家。福隆皇基,必无废退之理。」我大唐之有天下也,应四七之辰,安九五之位。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湻化。但傅氏所述(15),酷毒秽词,并天地之所不容,人伦之所同弃。恐尘黩圣览,不可具观。伏惟陛下,布含宏之恩,垂鞠育之惠,审其逆顺,议以真虚。佛以正法远委国王,陛下君临斯当付嘱。谨上《破邪论》一卷,用拟传词,文有三十余纸。自琳之缀彩,贯绝羣篇。野无遁贤,朝无遗士。家藏一本,咸诵在心,并流略之菁华,文章之冠冕。茂誉于是乎腾广,昬情由之而开尚矣。琳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宏通,自非广露其情,则皂隶(16)不尘其道。乃上启储后(17)、诸王及公卿侯伯等,并文理宏被,庶绩咸熙。其博诣焉,故奕奏状因之致寝,遂得释门重敞,琳实其功。

  东宫庶子虞世南,详琳著论,乃为之序□。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赞,构扇黄巾用为党类,各造邪论,贬量佛圣,昏冒生灵,衒曜朝野,熏莸(18)既杂,时所疑焉。武德元年(19)春,下诏京置三寺,唯立千僧,余寺给赐王公,僧等并放还桑梓。严敕既下,莫敢致词,五众哀号于槀街,四民顾叹于城市。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素袭启闻,薄究宗领。登即大赦,还返神居。故佛日重朗于唐世,又由琳矣。

  琳频逢黜陟,誓结维持,道挫世情,良资寡学,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撰《辩正论》一部八卷,颍川陈子良注之,并制序曰:「昔宣尼入梦,『十翼』之理克彰。伯阳(20)出关,『二篇』之义爰著。或钩深系象,或探赜希夷,名言之所不宣,阴阳之所不测。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道无洽于大千,言未超于域内,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至理凝玄,迹泯真俗。体绝三

  相,累尽七生。无心即心,非色为色。筌蹏之外,岂可言乎?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子长蚕室,卒成先志。故《易》曰:『古之作《易》者,其有忧乎?论之兴焉,良有以矣。』」

  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并作庸文,谤毁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师愍其盲瞽,遂著斯论。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碧鸡之锐竞驰,黄马之峻争骛(21)。莫不叶堕柯摧,云销雾卷。……

  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置龙田寺。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众所推美,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22),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见有众侣,宜依遗教。仍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征,独诣公庭,轻生狥理。乃絷以缧绁(23),下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实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犯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

  琳荅曰:「……皇天无亲,竟由辅德。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虽亲有罪必罚,虽怨有功必赏。赏罚理当,故天下和平。老子习训道宗,德教加于百姓,恕己谦光,仁风形于四海。」又云:「……今刘、李所述,谤灭老氏之师,世莫能知,著兹《辩正论》,有八卷,略对道士,六十余条。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自后辨对二十余例,并据琳词,具状闻奏。敕云:「所著《辩正论

  信毁交报篇》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决能无伤不?」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水火交怀,诉仰无路。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铭诵心府,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忽神思飘勇,横逸胸怀,欢庆相寻,顿忘死畏,立待对问,须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满,当至临刑,有何所念,念有灵不?」琳援笔荅曰:「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兴师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正治。遏绝王路,固执一隅。自皇王弔伐,载清陆海。斯实

  观音之力,咸资势至之恩。比德连踪,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唯念陛下。』」琳荅:「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鉞。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加罪。有下敕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

  沙门慧序,经理所苦,情结断金。晓夕同衾,慰抚承接。及命将尽,在序膝上。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乃召诸关傍道俗,葬于东山之项。高树白塔,勒铭志之。行路望者,知便下泪。……

  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议、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合三十余卷。并金石击其风韵,缛锦缋其文思,流靡雅便,腾焰弥穆。又善应机说导,即事骋词,言会宫两,义符玄籍,斯亦希世罕嗣矣。

  注释

  (1)颖川:今河南许昌。

  (2)襄阳:今湖北襄阳。

  (3)八水:原指关中泾水、渭水等八条河流,此泛指关中。

  (4)三秦:项羽破秦入关,曾三分开中之地,故关中亦称三秦,在今陕西一带。

  (5)槐里:古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6)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杂家等九学派。

  (7)法身: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

  (8)二种生死:《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即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9)四恩:《大藏法数》卷二十三指四恩为天下恩、国王恩、师尊恩、父母恩。

  (10)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11)六合:指天地四方。

  (12)四流:又作四暴流、四大暴流、暴流,乃烦恼之异名,包括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

  明暴流。

  (13)六趣:又称「六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间道、天道。此在佛教中

  属六凡界,前三道属三恶道,后三道属三善道。

  (14)覩灵骨于赤乌之岁:三国赤乌十年,康僧会应孙权之请,于第三个七日内,感得舍利,孙

  权感其威神,遂归依佛教。

  (15)傅氏所述:即傅奕上书沙汰僧尼十一条。

  (16)皀隶:指衙门里的差役。

  (17)储后:即太子之别名。

  (18)熏莸:熏即香草,莸即臭草,后多以喻善人与恶人。

  (19)武德元年:验诸史料,似是武德九年之误。

  (20)伯阳:此指老子,老子字伯阳。

  (21)碧鸡之锐竞驰,黄马之峻争骛:云南昆明市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二山皆有神祠,相

  传汉时于此争祭金马碧鸡之神。

  (22)储贰:太子之别称。又以皇女为储贰。

  (23)缧绁:拘系犯人之绳索,引申为囚禁。

  

  

《唐高僧传 6 护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传 7 感通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