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王也。豈與衰周李耳比德爭衡。末世孔丘辄相聯類者矣。是以天上天下,獨稱調禦之尊。叁千大千,鹹仰慈悲之澤。然而理深趣遠,假筌蹏而後悟。教門善巧,憑師友而方通。統其教也,
則八萬四千之藏。二谛十地之文,海殿龍宮之旨。古諜今書之量,莫不流甘露于萬葉,垂至道于百王。近則安國利民,遠則超凡證聖。但以時運末融,致令漢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東國後見聞之益。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乃夢金人于永平之年,覩靈骨于赤烏之歲(14)。于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燕秦晉宋已來,名僧閑出。或神力救世,或異迹發人。或慧解開神,或通感適化,及白足臨刃不傷,遺法爲之更始。志上分身員戶,帝王以之加信,具諸史籍,其可詳乎。並使功被將來,傳燈永劫。
議者佥曰:「僧唯紹隆佛種,佛則冥衛國家。福隆皇基,必無廢退之理。」我大唐之有天下也,應四七之辰,安九五之位。方欲興上皇之風,開正覺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湻化。但傅氏所述(15),酷毒穢詞,並天地之所不容,人倫之所同棄。恐塵黩聖覽,不可具觀。伏惟陛下,布含宏之恩,垂鞠育之惠,審其逆順,議以真虛。佛以正法遠委國王,陛下君臨斯當付囑。謹上《破邪論》一卷,用擬傳詞,文有叁十余紙。自琳之綴彩,貫絕羣篇。野無遁賢,朝無遺士。家藏一本,鹹誦在心,並流略之菁華,文章之冠冕。茂譽于是乎騰廣,昬情由之而開尚矣。琳又以論卷初出,意在宏通,自非廣露其情,則皂隸(16)不塵其道。乃上啓儲後(17)、諸王及公卿侯伯等,並文理宏被,庶績鹹熙。其博詣焉,故奕奏狀因之致寢,遂得釋門重敞,琳實其功。
東宮庶子虞世南,詳琳著論,乃爲之序□。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贊,構扇黃巾用爲黨類,各造邪論,貶量佛聖,昏冒生靈,衒曜朝野,熏莸(18)既雜,時所疑焉。武德元年(19)春,下诏京置叁寺,唯立千僧,余寺給賜王公,僧等並放還桑梓。嚴敕既下,莫敢致詞,五衆哀號于槀街,四民顧歎于城市。于時道俗蒙然,投骸無措,賴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素襲啓聞,薄究宗領。登即大赦,還返神居。故佛日重朗于唐世,又由琳矣。
琳頻逢黜陟,誓結維持,道挫世情,良資寡學,乃探索典籍,隱括玄奧,撰《辯正論》一部八卷,颍川陳子良注之,並製序曰:「昔宣尼入夢,『十翼』之理克彰。伯陽(20)出關,『二篇』之義爰著。或鈎深系象,或探赜希夷,名言之所不宣,陰陽之所不測。猶能彌綸天地,包括鬼神。道無洽于大千,言未超于域內,況乎法身圓寂,妙出有無。至理凝玄,迹泯真俗。體絕叁
相,累盡七生。無心即心,非色爲色。筌蹏之外,豈可言乎?若夫西伯拘羑,遂顯精微。子長蠶室,卒成先志。故《易》曰:『古之作《易》者,其有憂乎?論之興焉,良有以矣。』」
有道士李仲卿、劉進喜等,並作庸文,謗毀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師愍其盲瞽,遂著斯論。可謂鼓茲法海,振彼詞鋒。碧雞之銳競馳,黃馬之峻爭骛(21)。莫不葉墮柯摧,雲銷霧卷。……
貞觀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宮舊宅,置龍田寺。琳性欣幽靜,就而住之。衆所推美,舉知寺任。從容山服,詠歌林野。至十叁年冬,有黃巾秦世英者,挾方術以邀榮,遂程器于儲貳(22),素嫉釋種,陰陳琳論,謗讪皇宗,罪當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見有衆侶,宜依遺教。仍訪琳身,據法推勘。琳扼腕奮發,不待追征,獨詣公庭,輕生狥理。乃絷以缧绁(23),下诏問曰:「周之宗盟,異姓爲後,尊祖重親,實由先古。何爲追逐其短,首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犯毀我祖祢,謗黩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
琳荅曰:「……皇天無親,竟由輔德。古人黨理而不黨親,不自我先,不自我後。雖親有罪必罰,雖怨有功必賞。賞罰理當,故天下和平。老子習訓道宗,德教加于百姓,恕己謙光,仁風形于四海。」又雲:「……今劉、李所述,謗滅老氏之師,世莫能知,著茲《辯正論》,有八卷,略對道士,六十余條。並陳史籍前言,實非謗毀家國。」自後辨對二十余例,並據琳詞,具狀聞奏。敕雲:「所著《辯正論
信毀交報篇》曰:「有念觀音者,臨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刑決能無傷不?」琳外纏桎梏,內迫刑期。水火交懷,訴仰無路。乃緣生來所聞經教及叁聖尊名,銘誦心府,擬爲顯應。
至于限滿,忽神思飄勇,橫逸胸懷,歡慶相尋,頓忘死畏,立待對問,須臾敕至,雲:「今赦期已滿,當至臨刑,有何所念,念有靈不?」琳援筆荅曰:「自隋季擾攘,四海沸騰。疫毒流行,幹戈競起。興師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爲正治。遏絕王路,固執一隅。自皇王弔伐,載清陸海。斯實
觀音之力,鹹資勢至之恩。比德連蹤,道齊上聖。救橫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敕治書侍禦史韋悰問琳:「有诏令念觀音,何因不念?乃雲:『唯念陛下。』」琳荅:「伏承觀音聖鑒,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爲師範。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賢,不爲枉濫。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經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論,爰與書史倫同,一句參差,任從斧鉞。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屍之痛。」具以事聞,遂不加罪。有下敕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關菩提寺,因疾而卒,時年六十九。
沙門慧序,經理所苦,情結斷金。曉夕同衾,慰撫承接。及命將盡,在序膝上。序恸哭崩摧,淚如駛雨。乃召諸關傍道俗,葬于東山之項。高樹白塔,勒銘志之。行路望者,知便下淚。……
琳所著詩、賦、啓、頌、碑、表、章議、大乘教法,並諸論記傳,合叁十余卷。並金石擊其風韻,缛錦缋其文思,流靡雅便,騰焰彌穆。又善應機說導,即事騁詞,言會宮兩,義符玄籍,斯亦希世罕嗣矣。
注釋
(1)穎川:今河南許昌。
(2)襄陽:今湖北襄陽。
(3)八水:原指關中泾水、渭水等八條河流,此泛指關中。
(4)叁秦:項羽破秦入關,曾叁分開中之地,故關中亦稱叁秦,在今陝西一帶。
(5)槐裏:古地名,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南。
(6)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法家、名家、墨家、農家、雜家等九學派。
(7)法身: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
(8)二種生死:《成唯識論》卷八所舉之二種生死,即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9)四恩:《大藏法數》卷二十叁指四恩爲天下恩、國王恩、師尊恩、父母恩。
(10)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義同叁界。
(11)六合:指天地四方。
(12)四流:又作四暴流、四大暴流、暴流,乃煩惱之異名,包括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
明暴流。
(13)六趣:又稱「六道」,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修羅道、人間道、天道。此在佛教中
屬六凡界,前叁道屬叁惡道,後叁道屬叁善道。
(14)覩靈骨于赤烏之歲:叁國赤烏十年,康僧會應孫權之請,于第叁個七日內,感得舍利,孫
權感其威神,遂歸依佛教。
(15)傅氏所述:即傅奕上書沙汰僧尼十一條。
(16)皀隸:指衙門裏的差役。
(17)儲後:即太子之別名。
(18)熏莸:熏即香草,莸即臭草,後多以喻善人與惡人。
(19)武德元年:驗諸史料,似是武德九年之誤。
(20)伯陽:此指老子,老子字伯陽。
(21)碧雞之銳競馳,黃馬之峻爭骛:雲南昆明市東有金馬山,西有碧雞山,二山皆有神祠,相
傳漢時于此爭祭金馬碧雞之神。
(22)儲貳:太子之別稱。又以皇女爲儲貳。
(23)缧绁:拘系犯人之繩索,引申爲囚禁。
《唐高僧傳 6 護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