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P2

  ..续本文上一页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开发,所有的众生都能觉悟、都能成佛。众生之所以还不能成佛,就是因为这种觉悟的本能性,被长久以来依靠感觉而认知、分辨、判断的错误习惯所掩盖。成佛,也只是把自己这种本能完全地开显出来而已。

  这“觉悟的本性”,就是我们真正的本性,我们也称它为“自性”、或者“真心”、或者“本体”等等不同的名字。当它被完全开显出来,也就是圆满觉悟之后,就称之为“法身”、或者“圆觉”等等。

  五、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根据佛陀的人格及其教育为信仰,以其教化和实践为中心,而建立的宗教形态。

  六、什么是佛法?

  简单的说,佛法就是过去诸佛成佛的方法,或者说是经验。诸佛把他们成佛的经验讲述出来,让所有的众生都知道。虽然说众生都具有佛性,却也都不知道如何回复自己本有的佛性。佛法,就是使众生回复本有的佛性而成佛的方法。众生依著诸佛成佛的方法去修,自然也就能成佛。

  但是因为众生的层次都不一样,所以佛陀教导众生成佛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有的是先教人世间的方法,再修解脱生死轮回的“声闻”法,最后再引导学习成佛的“菩萨”法;有的先从声闻法下手,先使其解脱生死轮回,再引入成佛的“菩萨”法;有的直接教导他修习菩萨的法门,一开始就求成佛。而最直接的佛法,是直接告诉我们:佛是什么?并教我们依佛的觉悟来行,直接学佛的觉悟境界,也就是放下众生的意识作用及习惯,直接回归自性。

  这么多的教法,并不是要我们每一种都学,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习性的一种来学。当然,如果能学较直接的教法,就不需要学其他迂回的方法。

  七、什么是佛学?

  (1)佛学,原本应称为佛理,是指佛法的义理,也就是诸佛所觉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佛法中所含的义理太广、太深,包括一切世间(安住生死)和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学问,而它本身也类似一般所谓的“学问”,所以称它为“佛学”。

  可以说:佛教是以信仰为主,佛法是以实修为主,佛学则以理解为主。佛学是依据的理论,佛法是实行的方法,佛教是传播的组织。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因为佛学的范围实在太广,如果要一一去学习,恐怕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完。所以就跟佛法一样,必须要有选择性地学习,而不是全部地学习。在此建议:若是真正想学佛(而不是想学“佛学”)、想即身成就的人,只要了解佛学中的重点即可,其他的枝末理论和表相的东西,可以不用去浪费时间和精神。什么是佛学的重点呢?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基础的佛学知识,二是最究竟了义的教理。了解了以后,就好好修持佛法,不要再在佛学上执著、钻研。因为佛学也只是一种知识而已,其实都还只是意识在攀缘思考,是分别心在比较判别,愈钻研法执愈重,离成佛也愈远。

  (2)另有一种佛学,是现代很多“学者”、“佛学大师”,把佛法、佛教、或佛经,拿来当一门专门的学问做研究。他们所要追求的,不是对佛学本身的认知,不是体会佛经所教授的义理,不是了解佛教的精神,更不是佛法的实践,而是在它们的表相上研究、分析。这是近代受到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之后才发展出来的情况,而这已经和释迦牟尼佛当初传播佛法、创立佛教的宗旨相违了。因为不管是佛法或佛教,都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成佛,而成佛不是靠研究的,是要靠实际去力行的。佛法、佛经不是让人当研究的,而是要了解、吸收、体会它的义理;佛教也不是教人研究学问的宗教,而是教人实修和体验的宗教。

  这便是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连带的教育思想也不同。东方文化(包括佛教和中国文化等)是以心为主,凡事都要沉思理解,以精神的体验为根本,以改善人心为教育目标;西方文化是以物为主,凡事都要拿来研究,以实物为凭证,以改善物质环境为教育目标。因此,习惯于西式教育的人接触到佛教之后,便容易把西式教育那一套方法用在佛法上,变成只研究学问的“佛学”,而忽略了佛法的本质。

  真正想学佛的人,切莫学这种佛学。

  八、什么是三宝?

  (1)三宝是指“佛、法、僧”三者。

  佛陀和佛法,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至于僧,是印度话“僧伽”的简称,翻译为“和合”,就是大众和合而一起共住的意思。一般的解释,僧是指出家众。

  (2)三宝,有化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三种。

  化相三宝:是最初应化世间而建立佛教的三宝,以释迦牟尼佛为化相佛宝,以释迦牟尼佛最初所说的法—四圣谛法,为化相法宝,以释迦牟尼佛最初所教化的五位出家众为化相僧宝。

  住持三宝:是住于世间、维持佛教的代表形相,以佛像、佛寺、舍利塔等为住持佛宝,以佛经为住持法宝,以出家僧众为住持僧宝。

  一体三宝:所谓“一体”,是指自性本体。这是以众生本具的佛性为一体佛宝,以众生本具的佛智为一体法宝,以众生本具的佛力功德为一体僧宝。实际上,这三者就是自性的三大部分,或者说三大特性。合起来,也就是自性。

  另外又有“常住三宝”,是指常住于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法僧。这里所谓的僧,则包括贤圣位以上的声闻和菩萨众。

  九、为什么称佛法僧为三宝?

  (1)从世间建立宗教的观点来看:佛是教主、法是教义、僧是教团,这三者是组成宗教的三大要素,所以以他们为三宝。

  (2)从教化众生的目的来看:释迦牟尼佛是应化示现成佛的典范,并把佛法宣扬出来,而且组织僧团的人,他是最重要的根源;佛法是教化众生的主题;僧团则是专业的组织,是指导信徒、宣扬佛法的主要力量,是推动教化工作的执行者。要以佛法来教化众生,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

  (3)从修持成就的境界来看:佛是自性的本体,由圆满无上觉行而证得;法是自性的觉智,由圆满自觉而证得;僧是自性的功德妙用,由圆满觉他而证得。这三种特性,是成佛的三大特性,缺一即不是圆满的觉者。所以以此为三宝。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一、佛教是迷信吗?

  所谓迷信,是自己未经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说法,盲目的相信。

  任何教法,都没有所谓迷信不迷信。迷信与否,是你信仰的态度。如果你已经深入了解,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它的教法没有错误,和你的观念相吻合,而产生信仰,那便是理智的信仰。如果还没了解,只听别人说很好,或者依从家族的传统而跟著信仰,信仰之后还不深入了解,只纯粹当做是“信仰”,那即使你所信仰的教法有多好,你本身也是迷信。如果你不了解佛教,只听别人说佛教是迷信,或看见佛教的一些仪式表相,未经深入了解其义理,就评断佛教是迷信,那你自己才是真迷信—迷信他人的说法、迷信自己的成见。

  佛教从不赞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励人怀疑,并把所怀疑的事提出来讨论。唯有知道怀疑,才会认真地探讨,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产生埋性的信心。事实上,没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这样容许怀疑,这样开放,这样不迷信的。

  二、佛教是消极悲观吗?

  许多人听到佛教讲“无常”、讲“生死”,就认为佛教是悲观消极。但是事实上,无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这世界存在的事实真相,它不会因为你不谈它而消失。

  消极或积极、悲观或乐观,不是在于无常、苦、空、或生老病死这些事,而是在于你如何面对这些既存的事实?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它?如果你能正视它,这就是积极;如果你认为这些太消极,而不愿意谈,或者不敢碰触,以为不面对它就不存在了,这种逃避的心态,才是真正的消极,不只是消极,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痴想法。如果你面对这些事实,而认为无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沉,或放纵享乐,那是消极;如果能正面探讨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积极。如果你不愿去突破它,而认为人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那才是悲观;如果你能从探讨和突破中发现人生的另一层真实意义,那就是乐观。

  佛教正视这世界上一切现实问题的存在,用心来探讨,并找寻解决的方法,从内心真正的自己,来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无量的生命的意义。所以事实上,佛教是真正积极乐观的。

  三、佛教是逃避现实、脱离社会的厌世主义吗?

  前面已经谈过,佛教不仅是不逃避现实,而且更能彻底看透现实,面对现实,解决现实。一般人把生活的假相误认做是现实,把沉迷于追逐这些假相误当做是面对现实,反而把因看清这些假相而不被蒙骗、把真正的生命现实提出来讨论的佛教,批判为逃避现实。这是迷信于他们自我的感官,或者迷信于别人对佛教的盲断,这种人才是最可怜的。

  真正的佛教,是以改造社会为目的,而不是脱离社会。而要改造社会,必须先改造众生的心念和业力,因为社会现象都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造成的。佛教的教法,就是要教化众生净化自己的心念,以改善我们共同的社会环境。而最后的目标,则是要回复众生清净无染的真心,以显现我们自性本具的净土。

  佛教虽然了知世间现象、社会现象,都是假相,但并不因此而厌弃世间、脱离社会。这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发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虽然我们自己知道它的不实在性,但其他众生并不知道,我们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和我们一样成就,都能和我们一样了知世间假相,就必须进入世间,才能教化大众。因此,佛教并非厌世,而是入世的。但是我们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修持相定力,入世常会被世间法所染著、缠缚,所以佛教徒常常都是先远离世俗,到深山去修行,就是为了先培养自己度生的能力,为将来教化众生做准备。所以在自度上,就不能不藉用出世的方便,但出世并不是厌世。不过单是远离世俗修持,将来在面对世间法时,还是要再突破。所以,若是出世与入世交互并进,即时常利用时间做短期闭关,然后再回到世间法上体验、突破,一段时间后再去闭关、再回来,如是交互修行,或许是较好的修行方式。这样…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