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九十七

  卷九十七

  译文

  中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多罗,是南印度国王的第三子。他平时喜欢探讨事物的道理,心中爱念众生,但并不熟悉佛教。他曾感叹道:「世间有形的事物容易把握,唯有佛的心法很少有人领会!」

  那时,般若多罗尊者来到该国,国王赏赐了他一颗宝珠。这宝珠光辉璀璨,其美无比。尊者见了宝珠,把它拿来试问王子;这颗宝珠,光辉夺目,能照耀其他东西;是否还有更好的珠宝,能胜过它?

  菩提达摩回答说:这虽是稀世之宝,但并不为最;在各类光明中,智慧的光明为最。但这还是世间的光明,不能说是最;在各类光明中,心的光明为最。就这颗珠而言,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而要借助於智慧的光明,通过智慧加以辩明。辩明之后,才可知道它是一颗珠;进而,既然知道它是一颗珠,也就明白了它是宝。若明白了它是宝,那么这宝并非自己成为宝,若辩清了它是一颗珠,那么这珠也并非自己成为珠。珠既然并非自己成为珠,那就要借助智慧之珠来分辩世俗之珠;宝既然并非自己成为宝,那也就是要借助法宝来辨明俗宝。那么,老师因为把握了佛法,所以这珠宝出现在你面前;若是众生得了佛法,心宝出同样会显现。

  尊者对他的这番话深为惊异。於是,达摩就出了家,悟得了佛法,广行教化於中土。宝志禅师认为他就是传授佛心印的观音菩萨的化身。

  达摩叙述「安心法门」说:迷妄时人追随佛法,悟解时则佛法追随人;悟解则精神统摄物质,迷妄则物质统摄精神。只要是有心的各种认识活动,计较自心对外界的感觉,这些就都属梦幻。如果懂得心本来寂灭,没有任何动念,这才叫做真正觉悟之智。

  问:什么叫做自心显现?

  答:见到一切现象为「有」,但这「有」并非自己有,而是自心计较当作有。见到一切现象为「无」,但这「无」并非自己无,而是自心计较看作无。乃至於所有的一切现象也都是如此,都是自心思量去分别有无的差别。又如果有人造一切罪,但只要自己见到自心是佛,他就能获得解脱。倘若从事上得到悟解,则气力强壮;倘若从事中见到佛法,则处处不失正念;倘若从文字而得悟解,则气力弱小。直下以一切事为佛法,则无论种种自由任运、活动颠倒,都不出法界,也不入法界。若以法界而入法界,便成愚痴之人。凡所在施设作为,终究不出乎真如、法界。为什么?因为这施设作为的心体就是法界。

  又问:世俗的人掌握了种种学问,但为什么不能得到真理?

  答道:因为见到自己,所以得不到真理。所谓「自己」,就是佛教所说的「我」。至德这人,逢苦而不忧,遇乐而不喜,因为他见不到自己。所以,不知苦和乐的人,由於泯没了自己,从而达到虚无境界。连自己尚且都泯灭了,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泯灭呢?

  又问:一切事物既然是空,那么是谁在修道呢?

  答道:有什么人需要修道?若是没有什么人,也就不需要修道。所谓「谁」,也是指「我」。倘若懂得了「无我」的道理,那么,遭遇事物时就不会有是非之分了。「是」,说的是我自己是,而事物则不是;「非」,说的是我自己不是,而事物则并非不是。相即於心而无心,称作「通达佛道」;相即於事物而不起分别见,叫作「达道」。遇到事物而直达其源,知其本质,这种人慧眼开通。智慧之人听凭事物而不放任自己。这就不没有取舍、没有违顺;愚昧之人放任自己而不听凭事物,这是有了取舍、有了违顺。不见一物,名叫「见道」;不造作一物,名叫「行道」,相即於一切处而无处,叫做「法处」。

  若见到法界性,也就是见到涅槃性;没有忆想、分别,便是法界性。精神并非物质,所以不是有;日用而不废,所以也不是无。同时,日用而本质常空,所以并非有;空而常有,所以并非无。达摩的「传法偈」说:「我本来中土,传法度众生;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原典

  此土初祖菩提达摩多罗,南天竺国王第三之子。常好理论,心念众生,而不识佛。又自叹曰:「世有形而易了之,唯佛心法难有会者!」

  尔时,般若多罗尊者至于其国,王赐一宝珠。其珠光明,璨然殊妙。意者见已,用珠试曰:此宝珠者,有大光明,能照于物;更有好珠,能胜此不?

  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得为上;於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得为上;於诸明中,心明第一。其此珠者,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智辩於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法宝以明俗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既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

  尊者异之。因出家悟道,遂行化此土。宝志识是传佛心印(注释:佛心,指众生本具的一心,大觉的妙体。这一心决定不改,如同世间的印契,所以叫做「印」。达摩所创禅宗,以这一心印为根本,达到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目的。)观音圣人。

  师述「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理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注释:即「三菩提」,指如来的真实智慧。《法华玄赞》卷二:「三云正,菩提云觉。」它是一切诸法的真正觉悟之智,能洞明真谛,达到大彻大悟境界。成佛也可称作「成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

  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已之法王(注释: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无量寿经》:「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跟颠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已」,故不得道。「已」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已故。所以不知苦乐者,由亡已故,得至虚无。已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位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原,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已,即无取舍违顺;愚者任已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注释:佛教修行的阶位之一,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三道」。因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所以名「见道」。在见道之前,一切修习都只属凡夫位,所获得的智慧「有漏慧」。经过四善根位进入见道而升为圣者,所获得的智慧称作「无漏智」。);不行一物,名为「行道」(注释:意为实行自己所知的佛道)。即一切处无处,即是「法处」(注释:十二处之一。为意根所对的境。)。

  若见世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传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译文

  第二祖慧可大师说:凡夫以为,过去不同於现在,现在也不同於过去。进而脱离地、水、火、风四大,更有悟解得法身之时,那么,现在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心,也就是清净涅槃。这一心具足全部功能,正确的称呼是「大宗」,即根本宗旨。他的「传法偈」说:「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没有种,花也无从生。」

  第三祖僧璨大师,他的「传法偈」是:「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种尽无生。」

  第四祖道信大师说:要认识「心定」,则於端身正坐之时,知道坐本身就是心,知道有妄念生起是心,知道无妄念生起也是心,知道无内外六根、六尘是心。一切道理尽归之於心。心既然清净,净也就是本性。内外六根、六尘只是归於一心,这叫「智慧相」;了悟到这一心清净寂然,这叫「自性定」。他又指示法融大师说:百千精妙法门,同归於一心;无数功德,也总生起於一心。所有禅定法门、所有智慧法门、所有实践法门,都具足於自己;一切神通妙用,都在你的一心。他的「传法偈」是:「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师说:要想知道佛法的要点,「心」是十二部经的根本,只有一乘佛法。所谓「一乘」,也就是一心。只要守住一心,便是入心真如门。一切事物的造作活动都出自於自心,唯有心自己知道;心本身没有形体和色相。各位祖师只是以心传心,弟中凡得道的,便给予印可,再没有别的法门。又说:一切都由心决定,伪妄和正确全在自己;不思虑一事一物,便是悟达本心;只有智慧能够了知,更无别的实践方法。他的「传法偈」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第六祖慧能大师说:诸位应当懂得,自心就是佛,再没有怀疑的必要。自心之外,再无任何事物可以建立,所有万法都因自心而生起。经中说,心若生起,则种种法随之生起。其法无二,其心也无二;其道清净,没有各种相状。你不用观照「净」和「空」,其心与此心没有不同,没有什么可以取舍的。行、住、坐、卧,都取一真心而为之,不用思前顾后,就是身在净土。依照我所说的去做,定然获得觉悟,证取涅槃。他的「传法偈」说:「心地含诸种,普两皆生长;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岳怀让大师说:一切万法,都由自心而生起;若通达自心,则一切运为都平等无碍。你现在的这一自心就是佛,再没有别的佛。所以,达摩自印度来华,只传授一心法门。三界只是一心;森罗万象,一切事物,均为一心之所决定。…

《宗镜录 卷九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