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七
譯文
中土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多羅,是南印度國王的第叁子。他平時喜歡探討事物的道理,心中愛念衆生,但並不熟悉佛教。他曾感歎道:「世間有形的事物容易把握,唯有佛的心法很少有人領會!」
那時,般若多羅尊者來到該國,國王賞賜了他一顆寶珠。這寶珠光輝璀璨,其美無比。尊者見了寶珠,把它拿來試問王子;這顆寶珠,光輝奪目,能照耀其他東西;是否還有更好的珠寶,能勝過它?
菩提達摩回答說:這雖是稀世之寶,但並不爲最;在各類光明中,智慧的光明爲最。但這還是世間的光明,不能說是最;在各類光明中,心的光明爲最。就這顆珠而言,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而要借助於智慧的光明,通過智慧加以辯明。辯明之後,才可知道它是一顆珠;進而,既然知道它是一顆珠,也就明白了它是寶。若明白了它是寶,那麼這寶並非自己成爲寶,若辯清了它是一顆珠,那麼這珠也並非自己成爲珠。珠既然並非自己成爲珠,那就要借助智慧之珠來分辯世俗之珠;寶既然並非自己成爲寶,那也就是要借助法寶來辨明俗寶。那麼,老師因爲把握了佛法,所以這珠寶出現在你面前;若是衆生得了佛法,心寶出同樣會顯現。
尊者對他的這番話深爲驚異。於是,達摩就出了家,悟得了佛法,廣行教化於中土。寶志禅師認爲他就是傳授佛心印的觀音菩薩的化身。
達摩敘述「安心法門」說:迷妄時人追隨佛法,悟解時則佛法追隨人;悟解則精神統攝物質,迷妄則物質統攝精神。只要是有心的各種認識活動,計較自心對外界的感覺,這些就都屬夢幻。如果懂得心本來寂滅,沒有任何動念,這才叫做真正覺悟之智。
問:什麼叫做自心顯現?
答:見到一切現象爲「有」,但這「有」並非自己有,而是自心計較當作有。見到一切現象爲「無」,但這「無」並非自己無,而是自心計較看作無。乃至於所有的一切現象也都是如此,都是自心思量去分別有無的差別。又如果有人造一切罪,但只要自己見到自心是佛,他就能獲得解脫。倘若從事上得到悟解,則氣力強壯;倘若從事中見到佛法,則處處不失正念;倘若從文字而得悟解,則氣力弱小。直下以一切事爲佛法,則無論種種自由任運、活動顛倒,都不出法界,也不入法界。若以法界而入法界,便成愚癡之人。凡所在施設作爲,終究不出乎真如、法界。爲什麼?因爲這施設作爲的心體就是法界。
又問:世俗的人掌握了種種學問,但爲什麼不能得到真理?
答道:因爲見到自己,所以得不到真理。所謂「自己」,就是佛教所說的「我」。至德這人,逢苦而不憂,遇樂而不喜,因爲他見不到自己。所以,不知苦和樂的人,由於泯沒了自己,從而達到虛無境界。連自己尚且都泯滅了,還有什麼東西不能泯滅呢?
又問:一切事物既然是空,那麼是誰在修道呢?
答道:有什麼人需要修道?若是沒有什麼人,也就不需要修道。所謂「誰」,也是指「我」。倘若懂得了「無我」的道理,那麼,遭遇事物時就不會有是非之分了。「是」,說的是我自己是,而事物則不是;「非」,說的是我自己不是,而事物則並非不是。相即於心而無心,稱作「通達佛道」;相即於事物而不起分別見,叫作「達道」。遇到事物而直達其源,知其本質,這種人慧眼開通。智慧之人聽憑事物而不放任自己。這就不沒有取舍、沒有違順;愚昧之人放任自己而不聽憑事物,這是有了取舍、有了違順。不見一物,名叫「見道」;不造作一物,名叫「行道」,相即於一切處而無處,叫做「法處」。
若見到法界性,也就是見到涅槃性;沒有憶想、分別,便是法界性。精神並非物質,所以不是有;日用而不廢,所以也不是無。同時,日用而本質常空,所以並非有;空而常有,所以並非無。達摩的「傳法偈」說:「我本來中土,傳法度衆生;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原典
此土初祖菩提達摩多羅,南天竺國王第叁之子。常好理論,心念衆生,而不識佛。又自歎曰:「世有形而易了之,唯佛心法難有會者!」
爾時,般若多羅尊者至于其國,王賜一寶珠。其珠光明,璨然殊妙。意者見已,用珠試曰:此寶珠者,有大光明,能照于物;更有好珠,能勝此不?
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得爲上;於諸光中,智光爲上。此是世明,未得爲上;於諸明中,心明第一。其此珠者,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智辯於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法寶以明俗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既現;衆生有道,心寶亦然。
尊者異之。因出家悟道,遂行化此土。寶志識是傳佛心印(注釋:佛心,指衆生本具的一心,大覺的妙體。這一心決定不改,如同世間的印契,所以叫做「印」。達摩所創禅宗,以這一心印爲根本,達到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目的。)觀音聖人。
師述「安心法門」雲: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理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注釋:即「叁菩提」,指如來的真實智慧。《法華玄贊》卷二:「叁雲正,菩提雲覺。」它是一切諸法的真正覺悟之智,能洞明真谛,達到大徹大悟境界。成佛也可稱作「成正覺」。)。
問:雲何自心現?
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已之法王(注釋:佛教對釋迦牟尼的尊稱。《無量壽經》:「佛爲法王,尊超衆聖,普爲一切天人之師。」),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爲,跳跟顛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癡人。凡有所施爲,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雲何不得道?
答:由見「已」,故不得道。「已」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已故。所以不知苦樂者,由亡已故,得至虛無。已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諸位既空,阿誰修道?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爲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名爲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原,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已,即無取舍違順;愚者任已不任物,即有取舍違順。不見一物,名爲「見道」(注釋:佛教修行的階位之一,與修道、無學道合稱「叁道」。因以無漏智現觀四谛,所以名「見道」。在見道之前,一切修習都只屬凡夫位,所獲得的智慧「有漏慧」。經過四善根位進入見道而升爲聖者,所獲得的智慧稱作「無漏智」。);不行一物,名爲「行道」(注釋:意爲實行自己所知的佛道)。即一切處無處,即是「法處」(注釋:十二處之一。爲意根所對的境。)。
若見世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傳法偈」雲:「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譯文
第二祖慧可大師說:凡夫以爲,過去不同於現在,現在也不同於過去。進而脫離地、水、火、風四大,更有悟解得法身之時,那麼,現在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心,也就是清淨涅槃。這一心具足全部功能,正確的稱呼是「大宗」,即根本宗旨。他的「傳法偈」說:「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沒有種,花也無從生。」
第叁祖僧璨大師,他的「傳法偈」是:「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種盡無生。」
第四祖道信大師說:要認識「心定」,則於端身正坐之時,知道坐本身就是心,知道有妄念生起是心,知道無妄念生起也是心,知道無內外六根、六塵是心。一切道理盡歸之於心。心既然清淨,淨也就是本性。內外六根、六塵只是歸於一心,這叫「智慧相」;了悟到這一心清淨寂然,這叫「自性定」。他又指示法融大師說:百千精妙法門,同歸於一心;無數功德,也總生起於一心。所有禅定法門、所有智慧法門、所有實踐法門,都具足於自己;一切神通妙用,都在你的一心。他的「傳法偈」是:「花種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師說:要想知道佛法的要點,「心」是十二部經的根本,只有一乘佛法。所謂「一乘」,也就是一心。只要守住一心,便是入心真如門。一切事物的造作活動都出自於自心,唯有心自己知道;心本身沒有形體和色相。各位祖師只是以心傳心,弟中凡得道的,便給予印可,再沒有別的法門。又說:一切都由心決定,僞妄和正確全在自己;不思慮一事一物,便是悟達本心;只有智慧能夠了知,更無別的實踐方法。他的「傳法偈」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第六祖慧能大師說:諸位應當懂得,自心就是佛,再沒有懷疑的必要。自心之外,再無任何事物可以建立,所有萬法都因自心而生起。經中說,心若生起,則種種法隨之生起。其法無二,其心也無二;其道清淨,沒有各種相狀。你不用觀照「淨」和「空」,其心與此心沒有不同,沒有什麼可以取舍的。行、住、坐、臥,都取一真心而爲之,不用思前顧後,就是身在淨土。依照我所說的去做,定然獲得覺悟,證取涅槃。他的「傳法偈」說:「心地含諸種,普兩皆生長;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嶽懷讓大師說:一切萬法,都由自心而生起;若通達自心,則一切運爲都平等無礙。你現在的這一自心就是佛,再沒有別的佛。所以,達摩自印度來華,只傳授一心法門。叁界只是一心;森羅萬象,一切事物,均爲一心之所決定。…
《宗鏡錄 卷九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