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所見事物,都是自心;心並不自己成爲心,因有事物而名之爲心。你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障礙;菩提道果也是這樣。由心而生起的,名之爲事物;因爲事物本性是空,所以,這生起也就是不生起。
馬祖道一大師問他:怎樣發揮心意,才能契合禅定無相叁昧?
懷讓答道:你若想學習一心法門,好比播下種子;而我說佛法大旨,猶如天降雨露。倘使你機緣相合,便可悟見真如。
馬祖又問:和尚說到悟見真如,但真如並非事物,怎麼能說是見?
懷讓又答道:心的能透徹事物實相的深邃眼力,能觀見真如;無相叁昧,當然也是這樣。
馬祖又問:這一心還有沒有成、住、壞、滅?
懷讓答道:你若是契合佛道,心則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如能這樣悟解,心就稱作真如。你領受了我的教導,然後再聽我說「傳法偈」:「一心含諸種,遇雨皆萌生;叁昧花無相,何壞又何成!」
原典
第二祖可大師雲:凡夫謂古異今,謂今異古。複離四大,更有法身解時,即今五陰心是圓淨涅槃。此心具足萬行。正稱大宗。「傳法偈」雲:「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能生。」
第叁祖璨大師,「傳法偈」雲:「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種盡無生。」
第四祖道信大師雲:夫欲識「心定」者,正坐時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無妄起是心,知無內外是心。理盡歸心。心既清淨,淨即本性。內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無動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師雲: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原。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並在汝心。「傳法偈」雲:「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師說:要想知道佛法的要點,「心」是十二部經的根本,只有一乘佛法。所謂「一乘」,也就是一心。只要守住一心,便是入心真如門。一切事物的造作塵埃都出自於自心,唯有心自己知道;心本身沒有形體和色相。各位祖師只是以心傳心,弟子中凡得道的,便給予印可,再沒有別的法門。又說:一切都由心決定,僞妄和正確全在自己;不思慮一事一物,便是悟達本心;只有智慧能夠了知,更無別的實踐方法。他的「傳法偈」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第六祖慧能大師說:諸位應當懂得,自心就是佛,再沒有懷疑的必要。自心之外,再無任何事物可以建立,所有萬法都因自心而生起。經中說,心若生起,則種種法隨之生起。其法無二,其心也無二;其道清淨,沒有各種相狀。你不用觀照「淨」和「空」,其心與此心沒有不同,沒有什麼可以取舍的。行、住、坐、臥,都取一直心而爲之,不用思前顧後,就是身在淨土。依照我所說的去做,定然獲得覺悟,證取涅槃。他的「傳法偈」說:「心地含諸種,普雨皆生長;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嶽懷讓大師說:一切萬法,都由自心而生起;若通達自心,則一切運爲都平等無礙。你現在的這一自心就是佛,再沒有別的佛。所以,達摩自印度來華,只傳授一心法門。叁界只是一心;森羅萬象,一切事物,均爲一心之所決定。凡所見事物,都是自心;心並不自己成爲心,因有事物而名之爲心。你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障礙;菩提道果也是這樣。由心而生起的,名之爲事物;因爲事物本性是空,所以,這生起也就是不生起。
馬祖道大師問他:怎樣發揮心意,才能契合禅定無相叁昧?
懷讓答道:你若想學習一心法門,好比播下種子;而我說佛法大旨,猶如天降雨露。倘使你機緣相合,便可悟見真如。
馬祖又問:和尚說到悟見真如,但真如並非事物,怎麼能說是見?
懷讓又答道:心的能透徹事物實相的深邃眼力,能觀見真如;無相叁昧,當然也是這樣。
馬祖又問:這一心還有沒有成、住、壞、滅?
懷讓答道:你若是契合佛道,心則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如能這樣悟解,心就稱作真如。你領受了我的教導,然後再聽我說「傳法偈」:「一心含諸種,遇雨皆萌生;叁昧花無相,何壞又何成!」
原典
第二祖可大師雲:凡夫謂古異今,謂今異古。複離四大,更有法身解時,即今五陰心是圓淨涅槃。此心具足萬行,正稱大宗。「傳法偈」雲:「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能生。」
第叁祖璨大師,「傳法偈」雲:「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種盡無生。」
第四祖道信大師雲:夫欲識「心定」者,正坐時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無妄起是心,知無內外是心。理盡歸心。心既清淨,淨即本性。內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無動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師雲: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原。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並在汝心。「傳法偈」雲:「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師雲: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又雲:一切由心,邪正在已;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傳法偈」雲:「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第六祖慧能大師雲: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孤疑。心外更無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萬種法。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無有諸相。汝莫觀淨及空,其心此心無二,無可取舍。行住坐臥,皆一直心,即是淨土。依吾語者,決定菩提。「傳法偈」雲:「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讓大師雲: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達心地,所作無礙,汝今此心即是佛。故達摩西來唯傳一心之法。叁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複如是。從心所生,即名爲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馬大師問曰:如何用意,合禅定無相叁昧?
師曰:汝若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法要,譬如天澤。汝緣合故,當見于道。
馬大師又問曰:和尚雲見道,道非色故,雲何能睹?
師曰:心地法眼(注釋:「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肉眼、天眼只能見到事物的幻相;慧眼、法眼能見到實相;佛眼系如來之眼,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量壽經》卷下:「法眼觀察究竟諸道。」),能見于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
馬大師曰:有成壞不?
師曰:若契此道,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若如是解,當名爲道。汝受吾教,聽吾偈言:「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叁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
譯文
牛頭法融大師在《絕觀論》中設問道:什麼是「心」?
自答道:凡六根所觀察的,全都是心。
又問:心怎樣?
答:心寂滅無爲。
又問:心以什麼爲「體」?
答:以心爲體。
又問:心以什麼爲宗旨?
答:以心爲宗旨。
又問:心以什麼爲本源?
答:以心爲本源。
又問:如何是定慧雙遊?
答:心性寂滅爲定,常解寂滅爲慧。
又問:什麼是智慧?
答:境界上生起悟解是智慧。
又問:什麼是境界?
答:自身的心性是境界。
又問:什麼是舒展?
答:真如的妙用是舒展。
又問:什麼是收卷
答:心寂滅、無來去是收卷。舒展則遍遊法界,收卷則難尋固定的蹤迹。
又問:什麼是法界?
答:遠近都不可得,稱之爲法界。
原典
牛頭融大師《絕觀論》問雲:何者是「心」?
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
問:心若爲?
答:心寂滅。
問:何者爲「體」?
答:心爲體。
問:何者爲「宗」?
答:心爲宗。
問:何者爲「本」?
答:心爲本。
問:若爲是定慧雙遊?
雲:心性寂滅爲定,常解寂滅爲慧。
問:何者是「智」?
雲:境起解是智。
問:何者是「境」?
雲:自身心性爲境。
問:何者是「舒」?
雲:照用爲舒。
問:何者爲「卷」?
雲:心寂滅無去無來爲卷。舒則彌遊法界,卷則定迹難尋。
問:何者是「法界」?
雲:邊表不可得,名爲法界。
《宗鏡錄 卷九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