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译文
现在根据本书所说,若就教家而言,仅依「一心」述论,则所有教都是心,一切心都是教.佛经中的论说,都以一心真法界为本体;如来的一切经教直接从「大悲心」中流出。大悲心从「后得智」流出,后得智从「根本智」流出,根本智从「清净法界」流出。这清净法界便是本源,更没有别的源头。没有一种事物能脱离法界而存在。
《华严经》偈颂说:「未曾见有一事物,能离法界而存在。」这是一切众生迷妄和觉悟的根本。如果对这一思想不生疑惑的话,那么他就会得到解脱,因为他不再颠倒执著、轮回生死了。若是对这一思想不能觉悟的话,他就无法成就佛道,因为他没有按照佛法展开修行,证入佛果。所以,真如一心是迷悟的根本。
立教的依据,在於意思和语言,即用意思来衡量,以语言来开演。所以窥基法师说:「至理清澄寂静,「是」、「非」方面的言论消歇;般若幽深玄远,「一」、「异」方面的情虚断绝。」因为熄灭情虑,所以既非「识」也非「」心;因为断绝言论,所以既非「声」也非「说」。佛法虽不属声音、言说,但言说周遍尘沙;至理虽不属唯识或一心,但一心备尽法界。一心备尽法界,这就是以「非心」而作心;言说周遍尘沙,这也就是「无说」而为说。以「非心」而作心,则心可以分为两种;以「无说」而为说,则说可以分为两门。
现在依据华严宗所建立的「五教」,以及天台宗所建立的「四教」乃至「八教」的判教来讨论。华严宗以「一心」而立「五教」,是就识上来进行分判的。它们是:
第一、小乘教,只说六识,不说阿赖耶识。
第二、大乘始教,只说自体分上事物的生灭变化;因为它未能通达真理,所以只说真理疑然不作用於万物。
第三、大乘终教,在阿赖耶识上得理事圆通,其本体不生不灭,却又与生灭现象和合,生灭与不生灭既非一也非异。因为它主张真如随顺众缘而生起一切现象,以阿赖耶识中所熏的净法与能熏的染法各有差别,所以不是「一」。但是无论「能熏」还是「所熏」,都只是一心的作用,所以也并非「异」。以上大乘始教是就现象的差别上说的,而大乘终教则是就本体与现象的相容上说的。这说的是究竟真心,它也就是如来藏性;依据如来藏匿性便有种种趣向。
第四、顿教,认为一切现象归於唯一真心,没有任何差别之相,离绝言语和思虑,不可言说。因为一切染净之相都无,没有可分别认识的事物,所以不可言说。比如《维摩经》所显示的「入不二法门」。
第五、圆教,认为性海圆通光明,法界所生起的只是法界性,究竟圆满遍於十方。这法界性也就是唯心,所以,一起心便具足十种功德。
原典
今依《宗镜》,若约教,唯以一心而说,则何教非心?何心非教?诸经通辩,皆以一心真法界为体;如来所说十二分教,亲从大悲心(注释:《起信论》所说「三心」之一。该心之起,目的在於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中之所流出。大悲心从后得智(注释:又名「后得无分别智」、「俗智」。属「无分别智」之一,与「根本无分别智」相对。指将「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的真理,运用於分析各类具体现象的智慧。因为它能运用「根本智」一一分析事物,并在「根本智」之后发生,所以名「后得智」。),后得智从根本智(注释:又名「根本无分别智」、「真智」。属「无分别智」之一,与「后得无分别智」相对。是见道现观真理所得,属於全部修习过程中带有突变性质的智慧。这种智慧与所证得的真理契合为一,所以名「无分别」;又因这种智慧能成就功德,为此后按佛教观点分析种种现象奠定基础,所以名「根本」。它不必通过名言概念的中介,而由直观亲证真如获得。),根本智从清净法界流出。即是本原,更无所从。无有法离於法界而有。
《华严经》颂云:「未曾有一法,得离於法性。」即一切众生迷悟本。若不迷此,即不成迷,以无颠倒执著轮回生死故。若不悟此,即不成悟,以无知法修行、证究果故。所以真如一心,为迷悟依。
夫立教之本,无出意言,以意诠量,从言开演。故基师云:「至理澄寂,是、非之论息言;般若幽玄,一、异之情绝虑。」息情虑故,非识非心;绝言论故,非声非说。法非声说,说遍尘沙;理无识心,心该法界。心该法界,斯乃「非心」作心;说遍尘沙,此亦「无说」为说。「非心」作心,心开二种;「无说」为说,说乃两门。
今依华严立「五教」,天台立「四教」乃至「八教」。且华严一心立五教,约识而论者。
一、如小乘教,但有六识,赖耶但得其名。
二、大乘始教,但得一分生灭之义,以其真理未能体通,但说凝然不作诸法。
第三、大乘终教,於此赖耶得理事通,体不生灭,与生灭相合,非一非异。以许真如随缘而作诸法,以阿赖耶识所熏净法,与能熏染法,各差别,故非一。能熏、所熏,但一心作,无有他,故非义。始教约法相差别门说,终教约体相相容门说。为第一义真心也,谓如来藏性;依此有诸趣等。
第四、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以一切染净相尽,无有二法可以体会,故不可说。如《净名》所显,「入不二门」也。
第五、圆教、约性海(注释:真如的理性深广无比,犹如大海,所以名为「性海」。它是如来法身的境界。)圆明,法界所起,唯一法界性(注释:意为法界之性。法界又名法性,合起来说就是「法界性」。《圆觉经》:「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卷十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起心即具十德。
译文
问:为什么这一心在不同的教派中,具有这些不同的意义呢?
答:就教法上而谈,它们的作用自在无碍;所生起的一心,具有五种意义;随便以其中一种作用,都可摄受化导众生。第一、小乘摄取义理顺从名言概念法门;第二、大乘始教摄取理体随顺事相法门;第三、大乘终教建立理事无碍法门;第四、顿教建立事尽理显法门;第五、圆教建立华严性海圆明具德法门。这五种意义相互显扬,但又都依一心而生起。
为了对治染法。对治有五种:
第一、小乘教,用以对治外道不承认因缘学说,生起事物自然而有的执著。
第二、初教,用以对治小乘。小乘说因缘和合而生起万物,从而引起执著,这种因缘而起的事物,总称为「有为缘起」。
第三、终教,用以对治初教。初教认为一切现象无常、苦空、无我,这叫做「无为缘起」;所谓「无为缘起」,是指真如随缘而起,生起无为法。
第四、顿教,用以对治终教。终教念念纷纷,生起种种言说。这是从自体上缘起,穷极根源而推尽心性;因一念不生,所以名为「自体」。
第五、圆教,用以对治顿教。顿教寂默言说,於心念之处寂灭而在不作思念,一切都归於静寂之源;不能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自在境地。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认为动静一体具足,所以这种缘起又叫「性起」,即真如法性随缘生起。圆教指出,根据法界缘起说,一切都圆融无碍,无所谓取、舍,贪、瞋、痴「三毒」就是佛。
为此,小乘虽以缘起学说对治外道邪说,但只知道第六识,而不知道由心而生起万法。说到「心」,也就是指八识心王。此外,小乘不知道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不知道心为万法之主,心不可求得,它犹如虚空,也不可修治。虽然有圆教佛法,但小乘人不明底蕴,不懂得由心而有万法,不能觉悟心源,他们只追求小果,一味灭「色」而取「空」。如果不是灭「色」取「空」,而是懂得「色即是空」这一道理,那么就进入了初教。
其次,说到大乘初教人,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由识所变现,没有识就没有万法。这里所说的「识」,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最终就唯识性而言,也不可能得到。才证得这一心,但知道诸法由心的攀缘而生,而心攀缘所生的万物并没有自性。
再其次,大乘终教人说,一切现象都出自一心。这一心譬如大海的湿性,依於一心,则一切现象犹如大海的波浪於水而不稍减波浪,虽然波浪纷起而不稍减寂静之水。因此,虽然摄取万法於一心却不减少万物,虽然万物纷起却不减少一心。这是为什么?因为万物为一心所有。所以,「真」尽备妄末,「妄」达於真源;「性」与「相」圆融通达,「本」与「末」平等一际。虽然自性无生无灭,但仍有善恶果报;虽然不失善恶果报,但自性还是无生无灭。虽得一心之理,但不得无尽之事,所以不能达到重重无尽,所以称之为「一实谛」。以上几种教派,都根据阶位,逐渐修习而成,因此称作「渐教」。
现在说到顿教。顿教认为,一念不生,便是成佛。为什么?因为一切现象从本以来其本质寂灭无相。下自众生,上至诸佛,他们的一切作所为,都犹如梦幻。所以,所谓成佛、度众生之说,也都好比由梦幻所支配。顿教不懂得「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等道理。
最后,圆教以「十玄无尽」显示教理,又以「十玄重重」辩明事相。随所举一方为主,十方万物为伴,主伴各自成立,又互相圆融无碍,周遍法界。
原典
问:云何一心,约就诸教,得有如是差别义耶?
答:约法通收,由此甚深;所起一心,具五义门;随以一行,摄化众生。一、小乘摄「义从名」门;二、始教摄「理从事」门;三、终教「理事无碍」门;四、顿教「事尽理显」门;五、圆教「性海具德」门。五义相显,唯一心转。
为对治染法。对治有五。
一者小乘教,即对治外道,不依因缘,起自然执。
二者初教,即对治小乘,由於因缘有,执已前总名「有为缘起」(注释:有为,意思是有造作的功能,能生灭变化。缘起,因缘而起。指因缘和合所生的事物,都是有为法。)。
三者终教,即对治初教,一切诸法无常,苦空、无我,执此名「无为缘起」(注释:无为,指不…
《宗镜录 卷三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