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三十五▪P2

  ..续本文上一页是由因缘和合形成,无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即无为法;缘起,随缘而起,指由真如随缘而起的无为法。);由真如随缘,名为无为缘起。

  四者顿教,即对治终教,念念纷纷,起有言说。即自体缘起,穷源尽性;一念不生,故为「自体」。

  五者圆教,即对治顿教,寂默言说,心行处灭(注释:至极的真理,於心念之处寂灭而可思念。心行,即心念,因心於刹那间迁流变化,所以名「心行」。往往与「言语道断」同用,表示相似意思。言语道断,指究竟的真理,於言语之道断绝而不可表述。这就是说,真如、法性,既不可言说,也不可思念。《摩诃止观》卷五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一切寂源;不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在等此。法界缘起(注释:意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现象;都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随缘生起,也就是由真如法性随缘生起。因此也史「性起缘起」。法界缘起的结果,各种现象互为因果,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处於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因而双名「无尽缘起」。)动静具足,故名「性起」。圆融无碍,取舍都尽,即三毒即佛。

  故若小乘,虽随起对治,唯知第六识,不知由心有诸法。故言「心」者,即八识心王。又小乘不知常乐我净,心万法主,故不可得,故如虚空,故不可治。虽有如是法,以不知所因故,不知由心有万法故,不觉心源故,唯取小果,皆灭色取空。若不灭色取空,知「色即是空」,即得入初教。

  次初教人,如上诸次第所起法,皆言识变有,识外不有。「识」者,即第八识。约识性亦不可得。纔证此心,即知诸法因缘生,缘生无自性。

  次终教人云,一切诸法不出一心。是一心譬如大海湿性,依一心,所有诸法如大海波澜,虽摄波入水而不减波浪,虽波澜纷纷而不减寂水。如是,虽摄万境入一心而不减万境,虽万境纷纷起而不减一心。何以故?一心所有故。是故「真」该「妄」末,「妄」达「真」源;性相融能,本末平等。虽自性无生,不失业果;虽不失业果,自性无生。虽得一心,不得无尽,故不得重重,故名「一实谛」。自此以前诸教,依渐次阶位,即名「渐教」。

  次顿教者,一念不生,即是佛也。何以故?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下自众生,上尽诸佛,一切所作事,不遗一毛,诸皆如梦。故成佛、度生,犹此梦摄。不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等。

  次圆教所明,以「十十无尽」(注释:指「十玄门」或「十玄缘起」。为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与「六相圆融」会通而构成「法界缘起」的中心肉容。这一学说首创於智俨,称「古人玄」;完成於法藏匿,称「新十玄」。主要思想是,认为一切事物之间具有一种相即相入,「圆融自在」的关系,形成无穷无尽的互为条件,互相包含;且永无矛盾、圆融无间的和谐之网。「新十玄」的内容为: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华严宗认为,「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所以也可以说成是「十十无尽」、「十十重重」。)显其义,以「十十重重」(注释:指「法界缘起」的中心容。这一学说首创於智俨,称「古人玄」;完成於法藏匿,称「新十玄」。主要思想是,认为一切事物之间具有一种相即相入,「圆融自在」的关系,形成无穷无尽的互为条件,互相包含;且永无矛盾、圆融无间的和谐之网。「新十玄」的内容为: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华严宗认为,「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所以也可以说成是「十十无尽」、「十十重重」。)辩其相。随举为主,万法为伴,由主不防伴,伴不防主,俱周遍法界。

  译文  

  问:如上所述,所谓「重重无尽」,请问这是指什么事物重重,什么事物无尽?什么事物广大,什么事物圆融?什么事物包含,什么事物秘密?

  答:是指一切凡夫、圣者的「心」和「相」重重,「心」和「性」无尽;是这心广大,是这心圆融;是这心包含,是这心秘密。倘若没有以这一心为宗旨,那么,教门也就无一教法可兴,诸佛也就无一字可说。既然全归一心宗旨,从而就可广培仰之根,完成圆通知解,不起纤毫疑惑。不可只凭口头言说,秘密在於一心的活动;只要禅定之心湛然如灯澈之水,智慧之灯自然光明。倘若始终执持文字而求取真理,滞於教门而谈论禅宗,这就好比入海算尘沙、仰天数星宿,终究难以亲身体验,距离真理更为遥远。古人说,好比天地终日轰轰然作声,却未获得真理。所以,学佛者应当去除文字而求取真理,端身正坐,凝神敛情,以观念之心向内省察。这叫做专住一境,它是修习禅定的殊胜善因。

  圆教的教义,核心在於本末融通、理事无碍。说到真和妄,则凡夫与圣者相互交彻,昭然显著;语及法界,则理体与万物相互收取,明明白白。「佛知见」一偈开示无所遗漏,「大涅槃」一章说尽其体用。

  正如同《宗镜录》中所录法门,隐蔽时则一心没有相状,彰显时则万物揭示形相。虽不坏前后却又同时,虽常住一际却又前后分明。当伸展之时便是收卷,当收卷之时便是伸展。因而可知,无论是以教理来观照一心,还是以一心来阐明教理,凡诸佛所说,都归结为自心。《辅行记》引证《华严经》的偈颂说:「诸佛全都了悟知解,一切都由心所支配;倘若能这样解得,那他便是真实见佛。」《宝性论》上说:「有神通之人见到佛法将灭,乃以无数经卷藏於一尘之中。」

  另外,《华严经》说:「善哉!善哉!为什么如来就在自己身中而不能觉知?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四谛、十二因缘,还是八万四千法门,都归於自己一心。」倘若领会了这一思想,那么,佛陀最后八年广说《法华经》,只归结为一念;而即使历经五十大劫,也未曾波动刹那瞬间。如佛陀的一生方便逗机说教,一概以心性为根本;十方佛事,好像就在眼前;乃至大涅槃所具的三德,也在一心之中。一部《涅槃经》,无非标举一心;无限的教法,摄受於一刹那;千枝万叶,同宗於一根;一切经典论著,都用以阐释一种佛法。

  以上所述的《涅槃经》「五味」说、天台宗「八教」判释,以及昙无谶「半满教」等判教学说,虽然分判一代时教,但终究由一心融摄,由一理尽收。分散了并不为多,聚集了并非为一;散开来并不相异,合拢来并非相同,无数义理之门,无尽过门趣旨,都在一乘圆教、《宗镜》之中显现。

  所以古代高僧说,契合於心,然后以这相契之心为事物。在心为事物,以文字表现则为教。事物有自相、共相,教说则有否定、肯定。由此可知,就事物而言,可以区别,但就理体而言,则恒常相合;乃至广开无数法门,毕竟不与一心之旨相离。

  原典  

  问:如上所说,「重重无尽」者,且何物重重,何物无尽?何法广大,何法圆融?何法包含,何法秘密?

  答:则一切凡圣,心相重重,心性无尽;是心广大,是心圆融;是心包含,是心秘密。若无此一心为宗,则教门无一法可兴,诸佛无一字可说。既全归心旨,广备信根,圆解已周,纤疑不起。不可唯凭口说,密在心行;但以定水潜澄,慧灯转耀。若一向持文求理,执教谈宗,如人海算尘沙,仰空数星宿,终不亲见,去道尤赊。昔人云,如天地终日轰轰,不及真理。是故学人去文取理,端坐疑情,以「心眼」自看。是名专住一境,修定胜因也。

  又圆教义者,本末融通,理事无碍。说真妄则凡圣昭昭而交彻,语法界则理事历历而相收;「佛知见」一偈开示而无遗,「大涅槃」一章必尽其体用。

  正同《宗镜》所录法门,隐则一心无相,显则万法标形。不坏前后而同时,常居一际而前后。当舒即卷,当卷即舒。故知以教照心,以心明教,诸佛所说,悉是自心。《辅行记》引《华严经》颂云:「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知是解,彼人真见佛。」《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卷藏匿一尘中。」

  又《华严》云:「善哉!善哉!云何如来在於身中而不觉知?故明四谛、十二因缘境,八万四千法门,不出一心。」若得此意,八年广演《法华》,在乎一念;经五十劫,讵动刹那。例一代逗机,居於心性;十方佛事,宛然瞩目;乃至涅槃「三德」(注释:指《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的三德。它们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这三者又各具常、乐、我、净四德。它们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三点,首罗三目,称之为「大涅槃秘密藏」。),在一心中。则「大经」一部,全标方寸;无边教法,摄一刹那;千枝万叶,同宗一根;众籍群经,成诠一法。

  如上所引「五味」(注释:佛在《大涅槃经》中说牛乳有五味,以醍醐喻《大涅槃经》。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下,以此五味喻「五时」教判,确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的次和经。它们是:华严时如乳味,阿含时如酪味,方等时如生酥味,法华时如醍醐味。)、「八教」(注释:天台宗所立的判教学说。包括「化法四教」如「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为: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四教为: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半满」(注释:指「半字教」、「满字教」。昙无谶立。半字教指小乘,以为小乘谈理未遍,如字之有半。满字教指大乘,以为大乘谈理满足,如字之圆满。《大乘义章》卷一:「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匿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等文,然虽分判,一代时教,皆是一心融摄,一理全收。分而非「多」,聚而非「一」;散而不「异」,合而不「同」。恒沙义门,无尽宗趣,皆於一乘圆教、《宗镜》中现。

  所以古德云,契之於分,然后以之为法。在心为法,形言为教。法有自相、共相、教有遮诠、表诠。故知,就事虽分,约理常合;乃至开为恒沙法门,究竟不离一心之旨。

  

《宗镜录 卷三十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