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叁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由因緣和合形成,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即無爲法;緣起,隨緣而起,指由真如隨緣而起的無爲法。);由真如隨緣,名爲無爲緣起。

  四者頓教,即對治終教,念念紛紛,起有言說。即自體緣起,窮源盡性;一念不生,故爲「自體」。

  五者圓教,即對治頓教,寂默言說,心行處滅(注釋:至極的真理,於心念之處寂滅而可思念。心行,即心念,因心於刹那間遷流變化,所以名「心行」。往往與「言語道斷」同用,表示相似意思。言語道斷,指究竟的真理,於言語之道斷絕而不可表述。這就是說,真如、法性,既不可言說,也不可思念。《摩诃止觀》卷五上:「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一切寂源;不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在等此。法界緣起(注釋:意爲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現象;都由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隨緣生起,也就是由真如法性隨緣生起。因此也史「性起緣起」。法界緣起的結果,各種現象互爲因果,相即相入,圓融無礙,處於重重無盡的聯系之中,因而雙名「無盡緣起」。)動靜具足,故名「性起」。圓融無礙,取舍都盡,即叁毒即佛。

  故若小乘,雖隨起對治,唯知第六識,不知由心有諸法。故言「心」者,即八識心王。又小乘不知常樂我淨,心萬法主,故不可得,故如虛空,故不可治。雖有如是法,以不知所因故,不知由心有萬法故,不覺心源故,唯取小果,皆滅色取空。若不滅色取空,知「色即是空」,即得入初教。

  次初教人,如上諸次第所起法,皆言識變有,識外不有。「識」者,即第八識。約識性亦不可得。纔證此心,即知諸法因緣生,緣生無自性。

  次終教人雲,一切諸法不出一心。是一心譬如大海濕性,依一心,所有諸法如大海波瀾,雖攝波入水而不減波浪,雖波瀾紛紛而不減寂水。如是,雖攝萬境入一心而不減萬境,雖萬境紛紛起而不減一心。何以故?一心所有故。是故「真」該「妄」末,「妄」達「真」源;性相融能,本末平等。雖自性無生,不失業果;雖不失業果,自性無生。雖得一心,不得無盡,故不得重重,故名「一實谛」。自此以前諸教,依漸次階位,即名「漸教」。

  次頓教者,一念不生,即是佛也。何以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相。下自衆生,上盡諸佛,一切所作事,不遺一毛,諸皆如夢。故成佛、度生,猶此夢攝。不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等。

  次圓教所明,以「十十無盡」(注釋:指「十玄門」或「十玄緣起」。爲華嚴宗基本教義之一,與「六相圓融」會通而構成「法界緣起」的中心肉容。這一學說首創於智俨,稱「古人玄」;完成於法藏匿,稱「新十玄」。主要思想是,認爲一切事物之間具有一種相即相入,「圓融自在」的關系,形成無窮無盡的互爲條件,互相包含;且永無矛盾、圓融無間的和諧之網。「新十玄」的內容爲: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叁、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隱密顯了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華嚴宗認爲,「此十門同一緣起,無礙圓融,隨有一門,即具一切」。(《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所以也可以說成是「十十無盡」、「十十重重」。)顯其義,以「十十重重」(注釋:指「法界緣起」的中心容。這一學說首創於智俨,稱「古人玄」;完成於法藏匿,稱「新十玄」。主要思想是,認爲一切事物之間具有一種相即相入,「圓融自在」的關系,形成無窮無盡的互爲條件,互相包含;且永無矛盾、圓融無間的和諧之網。「新十玄」的內容爲: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叁、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隱密顯了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華嚴宗認爲,「此十門同一緣起,無礙圓融,隨有一門,即具一切」。(《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所以也可以說成是「十十無盡」、「十十重重」。)辯其相。隨舉爲主,萬法爲伴,由主不防伴,伴不防主,俱周遍法界。

  譯文  

  問:如上所述,所謂「重重無盡」,請問這是指什麼事物重重,什麼事物無盡?什麼事物廣大,什麼事物圓融?什麼事物包含,什麼事物秘密?

  答:是指一切凡夫、聖者的「心」和「相」重重,「心」和「性」無盡;是這心廣大,是這心圓融;是這心包含,是這心秘密。倘若沒有以這一心爲宗旨,那麼,教門也就無一教法可興,諸佛也就無一字可說。既然全歸一心宗旨,從而就可廣培仰之根,完成圓通知解,不起纖毫疑惑。不可只憑口頭言說,秘密在於一心的活動;只要禅定之心湛然如燈澈之水,智慧之燈自然光明。倘若始終執持文字而求取真理,滯於教門而談論禅宗,這就好比入海算塵沙、仰天數星宿,終究難以親身體驗,距離真理更爲遙遠。古人說,好比天地終日轟轟然作聲,卻未獲得真理。所以,學佛者應當去除文字而求取真理,端身正坐,凝神斂情,以觀念之心向內省察。這叫做專住一境,它是修習禅定的殊勝善因。

  圓教的教義,核心在於本末融通、理事無礙。說到真和妄,則凡夫與聖者相互交徹,昭然顯著;語及法界,則理體與萬物相互收取,明明白白。「佛知見」一偈開示無所遺漏,「大涅槃」一章說盡其體用。

  正如同《宗鏡錄》中所錄法門,隱蔽時則一心沒有相狀,彰顯時則萬物揭示形相。雖不壞前後卻又同時,雖常住一際卻又前後分明。當伸展之時便是收卷,當收卷之時便是伸展。因而可知,無論是以教理來觀照一心,還是以一心來闡明教理,凡諸佛所說,都歸結爲自心。《輔行記》引證《華嚴經》的偈頌說:「諸佛全都了悟知解,一切都由心所支配;倘若能這樣解得,那他便是真實見佛。」《寶性論》上說:「有神通之人見到佛法將滅,乃以無數經卷藏於一塵之中。」

  另外,《華嚴經》說:「善哉!善哉!爲什麼如來就在自己身中而不能覺知?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四谛、十二因緣,還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歸於自己一心。」倘若領會了這一思想,那麼,佛陀最後八年廣說《法華經》,只歸結爲一念;而即使曆經五十大劫,也未曾波動刹那瞬間。如佛陀的一生方便逗機說教,一概以心性爲根本;十方佛事,好像就在眼前;乃至大涅槃所具的叁德,也在一心之中。一部《涅槃經》,無非標舉一心;無限的教法,攝受於一刹那;千枝萬葉,同宗於一根;一切經典論著,都用以闡釋一種佛法。

  以上所述的《涅槃經》「五味」說、天臺宗「八教」判釋,以及昙無谶「半滿教」等判教學說,雖然分判一代時教,但終究由一心融攝,由一理盡收。分散了並不爲多,聚集了並非爲一;散開來並不相異,合攏來並非相同,無數義理之門,無盡過門趣旨,都在一乘圓教、《宗鏡》之中顯現。

  所以古代高僧說,契合於心,然後以這相契之心爲事物。在心爲事物,以文字表現則爲教。事物有自相、共相,教說則有否定、肯定。由此可知,就事物而言,可以區別,但就理體而言,則恒常相合;乃至廣開無數法門,畢竟不與一心之旨相離。

  原典  

  問:如上所說,「重重無盡」者,且何物重重,何物無盡?何法廣大,何法圓融?何法包含,何法秘密?

  答:則一切凡聖,心相重重,心性無盡;是心廣大,是心圓融;是心包含,是心秘密。若無此一心爲宗,則教門無一法可興,諸佛無一字可說。既全歸心旨,廣備信根,圓解已周,纖疑不起。不可唯憑口說,密在心行;但以定水潛澄,慧燈轉耀。若一向持文求理,執教談宗,如人海算塵沙,仰空數星宿,終不親見,去道尤賒。昔人雲,如天地終日轟轟,不及真理。是故學人去文取理,端坐疑情,以「心眼」自看。是名專住一境,修定勝因也。

  又圓教義者,本末融通,理事無礙。說真妄則凡聖昭昭而交徹,語法界則理事曆曆而相收;「佛知見」一偈開示而無遺,「大涅槃」一章必盡其體用。

  正同《宗鏡》所錄法門,隱則一心無相,顯則萬法標形。不壞前後而同時,常居一際而前後。當舒即卷,當卷即舒。故知以教照心,以心明教,諸佛所說,悉是自心。《輔行記》引《華嚴經》頌雲:「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若能知是解,彼人真見佛。」《寶性論》雲:「有神通人見佛法滅,以大千經卷藏匿一塵中。」

  又《華嚴》雲:「善哉!善哉!雲何如來在於身中而不覺知?故明四谛、十二因緣境,八萬四千法門,不出一心。」若得此意,八年廣演《法華》,在乎一念;經五十劫,讵動刹那。例一代逗機,居於心性;十方佛事,宛然矚目;乃至涅槃「叁德」(注釋:指《涅槃經》所說大涅槃所具的叁德。它們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叁者又各具常、樂、我、淨四德。它們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如伊字叁點,首羅叁目,稱之爲「大涅槃秘密藏」。),在一心中。則「大經」一部,全標方寸;無邊教法,攝一刹那;千枝萬葉,同宗一根;衆籍群經,成诠一法。

  如上所引「五味」(注釋:佛在《大涅槃經》中說牛乳有五味,以醍醐喻《大涅槃經》。智顗在《法華玄義》卷十下,以此五味喻「五時」教判,確定如來所說一代聖教的次和經。它們是:華嚴時如乳味,阿含時如酪味,方等時如生酥味,法華時如醍醐味。)、「八教」(注釋:天臺宗所立的判教學說。包括「化法四教」如「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爲: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化儀四教爲: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半滿」(注釋:指「半字教」、「滿字教」。昙無谶立。半字教指小乘,以爲小乘談理未遍,如字之有半。滿字教指大乘,以爲大乘談理滿足,如字之圓滿。《大乘義章》卷一:「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也,聲聞藏匿法狹劣,名小;未窮,名半。菩薩藏法寬廣,名大;圓極,名滿。」)等文,然雖分判,一代時教,皆是一心融攝,一理全收。分而非「多」,聚而非「一」;散而不「異」,合而不「同」。恒沙義門,無盡宗趣,皆於一乘圓教、《宗鏡》中現。

  所以古德雲,契之於分,然後以之爲法。在心爲法,形言爲教。法有自相、共相、教有遮诠、表诠。故知,就事雖分,約理常合;乃至開爲恒沙法門,究竟不離一心之旨。

  

《宗鏡錄 卷叁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