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二▪P3

  ..续本文上一页照於碧空。多伟大啊!万物资取於它而开始生长!万物虚假不实,因缘相会而生;所生事物本性是空,一切都归之於「识」;「识」好比是梦幻,只有一心是实在的;心寂然而知,视之为圆满灵觉;圆满的灵觉中只有清净,不容掺杂其他。所以,德用无边,都出自同一性体;性生起而为相状,外境和智慧历然分明;相状得性体而圆融,身心广大空阔;好似海印三昧,超越浩瀚虚空。又宽广,又光明,远远超越思议之外。

  又有古代高僧说:「如来藏,也就是一心的另一说法。」为什么说「一心」?因为真妄、染净的一切事物,都具同一之性,所以称作「一」;这同具一性的事物,实际上又不等同於虚空,性自然神解,所以称之为「心」。

  古代高僧说:「要想知道佛法的要义,心便是十二部经的根本,开启佛道的钥匙。」这一心门,是三世佛祖。唯有这一心是真实的,其馀全属虚妄;唯有一佛乘之法,既无二也无三。所谓「一乘法」,就是一心。只要守住这一心,但是心真如门。一切事物,没有欠缺;一切现象的造作,不外乎自心;只有心自己知道,更没有别的心。心既没有形相,也没有颜色;既没有根基,也不会凝住不变;既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妨碍正定的思想活动产生。如果出现观察思维活动,那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有为法的作用,而不是本心。禅宗历代祖师只是以心传心,达道的便给予印证、许可,此外便没有别的方法。

  原典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注释:有情众生死流转的根本识,依根本无明而不觉心动。也就「十二因缘」中的「识」支,指最初入胎之时的一念。)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注释:即「变易」。指形体状况发生变化,如同为他物所替代。特指变易生死;众生之身因未离变易,故「非自在」。)不自在,由是具起於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於恒沙清净功德相义。

  若心有起见,有馀可分别求,则於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馀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於恒沙;非一非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认缘虑(注释:攀缘外境,思虑事物的意思。)。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云:「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大地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无不咸释真法界,具无边德。」故先德云:「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於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朗彻十方。

  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於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於碧天。大矣哉!万物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注释:意为圆满的灵觉,一切有情都有本觉、真心,自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为一心,就因而言称为如来藏,就果而言称为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方之海印(注释:佛所得的三昧。如来的智慧,能鉴照一切事物,好比大海能印现万象。《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议之表也。

  又先德云:「「如来藏」者,即「一心」之异名。」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

  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此心门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诸法,无不欠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无别心。心无形色,无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注释:又译作「寻伺」。想思名为觉,细思名为观,二者都是妨碍正定之心的因素。因此,根据是否有觉观便可判定心的浅深。)可行。若有可观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用。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译文

  问:以一心为宗,可以说是简洁明了。既然如此,教说中又为什么广泛谈论佛道,又各自建立依某经而开的宗旨。

  答:事物虽然多种多样,但皆为一心所造作,只是在圣者之道的基础上,建立无数的名目。如火,因所燃烧的东西不同,才有草火、木火等种种称呼。又如水,因所作用途有别,而有羮、酒等许多名称。这一心法门,也是这样。针对小根机,称作小法;适合众多者,称作大乘。虽有大小之分,但心性上没有区别。如果坚持要说佛说有多种法,便是诽谤*轮,犯了掉弄是非的错误。所以经中说:「心不离佛道,佛道不离心。」

  如《涅槃经》说:「这时,世尊称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现在想要知道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秘密,所以有这种疑问。善男子!这样一些经典,都入四谛中的「道谛」。善男子!像我前面所说的,若有信仰佛法,要作这样的信仰,便是信仰佛法的根本,便是助成菩提这道。所以凡我所说的,没有错误之处。善男子!如来熟悉无数方便法门,用以化导众生,因此作了种种说法。」

  「善男子!譬如良医,识得众生的各种病因,根据各人所患疾病而开出药方以及各类禁忌。但只有水不在所禁范围,或姜水,或甘草水,或细幸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罗水,或钵昼罗水;或冷水;或热水,或葡萄水,或安石榴水,都可服用。善男子!这种良医,善於诊断众生所得的种种疾病,虽有食物方面许多禁忌,但水不在其中。如来也是这样,熟悉各种方便随宜,能根据众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於某一事物的相状而分别广泛宣说各种名词概念。而众生便随如来所说,加以接受并遵照修习,断除烦恼。好比病人,听从良医的劝导医治,所患疾病才获痊愈。

  「再者,善男子!好比有人善於排除万难解众人所说。这些人因身热口渴,都叫喊著「我要喝水,我要喝水」,於是,那人就以清冷之水,根据众人的不同特点,把它说成是波尼,或说成是郁持,或说成是娑利蓝,或说成是婆利,或说成是波耶,或说成是甘露,或说成是牛乳。他就以这样无数水的名称向大众分别解脱。善男子!如来也是这样,以一种佛法向声闻弟子们作各种演说,从信根一直说到八圣道。

  「再者,善男子!好比金匠,他能用一种金,随意打制成种种璎珞。所谓钳锁、钚钏、钗镏、天冠、臂印。虽有这些名目上的差别,但都不离开金。善男子!如来也是这样,以同一佛法,根据众生的不同情况,分别为之说法。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实之道;或说二种,所谓定、慧;或说三种,所谓见、慧、智;或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乃至又说二十道,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善男子!上述说法一体不二,如来当时为了众生,所以要作种种分别之说。」

  「再者,善男子!比如火,因所燃烧的东西不同,所以有种种名称。所谓木火、草火、糠火、(左“麦”右“弋”)火、牛马粪火等。善男子!佛道也是这样,唯一无二,只是为了众生,才作种种分别。

  「再则,善男子!比如一种「识」,分别而说为「六识」;在眼而名为眼识,乃至意识。善男子!佛道也是这样,唯一无二。如来为了化导众生,因而有种种分别之说。」

  又经中说:「佛说,三世诸佛所说的法,四十九年来我未曾增添一字。」由此可以明白,这一心法门能达成至极佛道。若是上等根机能直入佛道的,终究不需别立法门;为中、下根机未入佛道的,则权宜区别对待。所以,祖师与诸佛同一指向,贤者与圣者默契归趋,虽然名义不同,但本体一个,表明因缘有别而本性合一。《般若》只说无二,《法华》只说一乘,《净名》无非论述得道修行,《涅槃》全归愚者无法领会的「秘藏」,天台宗专劝「一心三观」,洪州禅提倡「举体全真」,马祖道一标示「即佛是心」,荷泽宗强调「直指知见。」

  此外,教说有两种:一是「显了」说,二是「秘密」说。「显了说」,比如《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唯识》等论。「秘密说」,则各自依据所宗经典,各立名号。如《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旨,《金刚经》以「无性」为宗旨,《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旨,《涅槃经》以「佛性」为宗旨。不管立多少宗旨,都是一心的另外说法。为什么?因为真心妙体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般若智慧不能以世俗之知之知,也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它不是情识思量的境界,所以说「不思议」。

  本体虚无,相状寂然,超越对待而灵通自在,显现法界而无生无灭,超越三世而没有踪迹,所以说「无住」。竖彻三界,横互十方,没有界量,远近都不可得,所以称「法界」。成为万物的根源,作为众生的发端,在凡有并不减损,於圣者并不增添,灵知本觉昭然,唯常如其本体,所以叫做「佛性」。乃至或者称之为「灵台妙性」、「宝藏神珠」,都是一心随机缘的别称。

  原典

  问:一心为宗,可称纲要者,教中何故广谈诸道,各立经宗?

  答:种种诸法虽多,但是一心所作,於一圣道,立无量名。如一火因然,得草火、木火,种种之号。犹一水就用,得或羮或酒,多多之名。此一心门,亦复如是;对小机而称小法,逗大量而号大乘。大小虽分,真性无隔。若决定执佛说有多法,即谤*轮,成两舌之过。故经云:「心不离道,道不离心。」

  如《大涅槃经》云:「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秘密,故作是问。善男子!如是诸经,悉入「道谛」。善男子!如我先说,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说,无有错谬。善男子!如来善知无量方便,欲化众生,故作如是种种说法。」

  「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生种种病原,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唯水一种,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细幸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罗水,或钵昼罗水;或服冷水,或服热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医,善知众生所患种种,药虽多禁,水不在例。如来亦尔,善知方便,於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广说,种种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

  「复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众语,在大众中。是诸大众,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人即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郁持,或言娑利蓝,或言婆利,或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无量水名,为大众说。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圣道为诸声闻种种演说,从「信根」等至「八圣道」。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种璎珞,所谓钳锁、钚钏、钗镏、天冠、臂印。虽有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或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复说二种,所谓定、慧;复说三种,谓见、慧、智;复说四种,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乃至复说二十道,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善男子!是道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左“麦”右“弋”)火、牛马粪火。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分别。」

  「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分别说六。若至於眼,则名眼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化诸众生故,种种分别。」

  又经云:「佛言,三世诸佛所说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故知此一心门,能成至道。若上根直入者,终不立馀门;为中、下未入者,则权分诸道。是以祖佛同指,贤圣冥归,虽名异而体同,乃缘分而性合。《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净名》无非「道场」,《涅槃》咸归「秘藏」。天台专劝「三观」,江西「举体全真」;马祖「即是佛心」,荷泽「直指知见」。  

  又教有二种说:一、显了说,二、秘密说。「显了说」者,如《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唯识》等论。「秘密说」者,各据经宗,立其异号。如《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金刚经》以「无住」(注释:一切事物都处於因缘联系和生灭变化之中,不会凝住於自身不变的性质,而人的认识也就不应以固定的概念,当作事物固有的本质。大乘般若理论,据此而作为诸法性空的重要内容。在具体运用时,「无住」通常被视为一切现象的本源,相当於「真如」、「法性」。)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何者?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

  体虚相寂,绝待灵通,现法界而无生,超三世而绝迹,故号之「无住」。竖彻三际,横互十方,无有界量,边表不可得,故称「法界」。为万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在凡不减,处圣非增,灵觉昭然,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乃至或名「灵台妙性」、「宝藏神珠」,悉是一心随缘别称。

  

  

《宗镜录 卷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宗镜录 卷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