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 卷二▪P2

  ..续本文上一页谈佛旨乎!」

  《六行法》云:「诸大智人,欲学道者,莫问大小,皆依理教(注释:天台宗建立化法四教(藏、通、别、圆),从佛所说教法的内容上判别经典。其中,通教是三界之内的理教,圆教是三界之外的理教。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外另有诸佛菩萨的净土。理,真理;与事相对。)。若见权教(注释:佛法有权、实二教,「权」,意思是权宜方便;「实」,意思是究竟真实。天台宗等判法相唯识宗、三论宗等为权教,意思是只为权宜不究竟的教法;又判天台宗为实教,意思为一佛乘教法。华严宗也有类似判教。),虽是佛说,如非实语,即不依从。若见凡人,说有理者,虽非佛语,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学佛法者,善解如来,教有权实。依佛实教,宣说道理,则过凡愚、谬执权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说,人虽是凡,法则同佛。如瓶传水,写置馀瓶,瓶虽有异,所写水一。

  「是故凡夫,结(注释:即结集、系缚、烦恼,为生死之根源。「断结」,即断除烦恼。)虽未尽,不妨有解,能说实义。但使理解,心数(注释:或名「心所」,是说一切有部和法相唯识宗等所列「五位法」之一。是相应於「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为「心」所有。因该位法数量颇多,故名「心数」。如小乘有部《俱舍论》分为六类四十六种,唯识宗则分为六类五十一种。)思量,此初观理,则异馀凡。谓思人空,则是二乘,若观法空,则是菩萨。」

  译文

  问:佛的权宜方便教门,都依众生的根机而形成。因根机不等,佛法就有无数。有三十七种通往觉悟的途径和五十二个修行菩萨乘的阶位,为什么却说唯立一心,以为「宗镜」呢?

  答:这一心法门,理和事圆满齐备,是大悲之父、般若之母、法宝之藏、万行之源。一切法界、十方诸佛、所以菩萨、缘觉、声闻、全部众生,都同具这一心。只是十方诸佛已经觉悟,而众生还不知罢了。现在要为未知的人以方便直指觉悟之路,这是因为,一心为众生具备,并非虚无,并非荒谬。  

  《华严经》偈颂说:「好比世间的人们,听说有宝藏之处,因宝可以获取,内心欢喜万分。」所谓「宝藏处」,也就是众生之心。才入信解之门,众生心便自然显现。方醒悟此心从来具足,岂是借助於功用而成;才得知本性无有差别,并非因造作而得。这众生心,可说是最为灵奇之物、至理大道之源、绝对明妙之门、精细如实之义。它又是凡夫和圣人的根本,迷乱和觉悟的源头。如同万物因大地而生长发育,万行因证得真理而达成。这一心为诸多法门所竞入,又为众多功德所归趋;能作无数圣者趣向佛道根基,成为诸佛出世的眼目。所以,倘若了达自心,顿时便成就佛的智慧。这可说是会归百川为一水,捏聚所有尘沫为一丸;销熔钚钏为一金,变化酥酪为一味。」

  如《华严经》偈颂说:「不能了达自己的心,怎么能知道佛的智慧?」《阿差末经》说:「只要端正自己的心,不必崇尚其他学问。」《禅要经》说:「向内领悟,了达佛法,便是大众之门。发现自己的心性,称之为「照」;众多圣者所游之处,称之为「门」。」

  《入楞伽经》偈颂说:「心具足於如来藏,不离涅槃四德中的「我」;佛所说的一切造作,乃是内心所知的事物。」《月灯三昧经》偈颂说:「若有人受持这一佛法,便能顺应菩萨端正修行;又因这一佛法的功德,可以迅速成就佛道。」  

  《胜鬘论》说:「世尊,我见到摄取真正的道法,有如此巨大之威力。如业以此为眼,为佛法根本,为引导之法,为通达之法。」解释:所说的「真正的道法」,就是指至极真理之心。倘若心外另有迷妄计较,理外另有所求,都是偏於一边的邪见,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要具有如来的正眼,摄取全部十方世界,以真如法界为对象,最终会归於一心,这就是摄取真正的道法。

  《起信论》说:「再者,真如自体之相状,对於所有凡夫俗子、声闻、缘觉、菩萨、佛来说,都不会有所增有所减。并非像具有生灭变化功能的事物那样,前后相续,前生而后灭,而是永恒地处於至极状态;从无始以来,它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这就是所谓大智慧光明的意思,遍照法界的意思,如实了知的意思,本性清净心的意思,常乐我净的意思,寂静不变自在的意思。这样的无数意思,既不同又不异,不可思议的佛法便体现於其中。在要述意义上说,真如自体的心称作「如来藏」,也称作「法身」。

  原典

  问:诸佛方便教门,皆以众生根起。根性不等,法乃尘沙。「三十七品」(注释:即「三十七道品」,指通往觉悟、趋向涅槃的三十七种途径。它们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助道之门,「五十二位」(注释:指修行菩萨乘的阶位,共有五十二位。它们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天台宗、华严宗等采用此说。其他各宗所说并不一致。)修行之路,云何唯立一心,以为「宗镜」?

  答: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注释:救度众生的苦难,使它们得到解脱。悲,拔除众生的痛苦。佛和菩萨具有广大的慈悲之心,所以称之为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诸佛已觉,众生不知,今为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虚以应得故,非谬故。

  《华严经》颂云:「譬如世间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宝藏处」者,即众生心。纔入信门,自然显现。方悟从来具足,岂假功成;始知本性无差,非因行得。可谓最灵之物,至道之原,绝妙之门,精实之义。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如万物得地而发生,万行证理而成就。诸门竞入,众德攸归;作千圣趣道之基,为诸佛出世之眼。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搏从尘为一丸;融钚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

  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阿差末经》云:「但正自心,不尚馀学。」《禅要经》云:「内照开解,即大乘门。见自心性,谓之曰「照」;众圣所游,谓之曰「门」。」

  《入楞伽经》偈云:「心具於法藏(注释:又名「佛法藏」、「如来藏」,指法性之理。因法性含藏无量性德;所以叫「法藏」。另外也指佛所说的教法,因教法含藏有多种意义,所以名之。),离无我见垢 ;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月灯三昧经》偈云:「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顺菩萨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於无上道。」

  《胜鬘经》云:「世尊,我见摄受正法,有斯大力。如来以此为眼,为法根本,为引导法,为通达法。」释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义心也。心外妄计,理外别求,皆堕边邪,迷於正见。所以得为如来正眼,摄尽十方之际,照穷法界之边,总归一心,是名「摄受正法」。

  《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注释:三种佛身之一,指佛的真身。意思是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大乘义章》卷十八,认为法身有两种含义,一者「显法本性以成其身」,二者「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就是说,由於体现诸法的本性才能成佛,所以要以法性名为法身;也由於修得一切功德才能成佛,所以要以功德法名为法身。因各派对「法性」、「功德」的解释有所不同,所以对「法身」的具体规定也有差别。)。

  译文

  问:前文说真如远离一切相状,现在又怎么说它具足一切功德相了呢?

  答:虽说确实具有一切功德,但并无差别之相。因为一切功德理趣无二,远离虚妄,脱离分别之相,唯一真实本性。但依据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丛识」所显示的生灭之相,而建立一切功德的差别之相。怎么建立呢?一切事物实际上没有分别,本来唯心,因为不曾觉悟,所以有分别之心生起,於是见到外部境界,这就叫做「无明」。其实心性本来清净,不起无明,从而於真如上建立大智慧光明的思想。若是心生分别,见到外境,同时也就有不见的相状;心性若无所见,则同时也无所不见,从而於真如上建立遍照法界的思想。

  如果心有所活动,便不是真正的通达了知,不是本性清净,不是常乐我净,不是寂静,而是变易生死,并非自在,由此而生起无数虚妄杂念。因为心性没有活动,所以建立真实了知的思想,乃至无数清净功德相思想。倘若心有各种思虑推求,分别求取外界事物,那么对於佛法来说就有所不足。因为无边功德也就是一心自性,并非另有什么事物可以令人求取。所以一切圆满具足,多於恒河沙数,既非一也非异,不可思议。所以佛法,都是前后一贯。因此,真如就是如来藏,也称作如来法身。

  然而,这里所说「一心」,并非像凡夫那样作虚妄认识、思虑外物。凡是能够加以推求的心,必然存在於由四大、五蕴所构成的身体内部。而遍满十方世界的,则全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说:「且不说在莲华藏世界的香水海中,就是山河、大地、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也无不体现真法界,具足无量功德。」所以古代是僧说:「元、亨、利、贞则乾卦的四种品德,它们发端於气;常、乐、我、净,是佛的四种品德,它们本於一心。专於一气而达到柔弱,修炼一心而成就佛道。」所谓「心」,它淡泊空虚、精妙纯粹,光璨灵明;它无去无来,暗通三际;它非中非外,明亮地透彻十方。

  它既不生又不灭,怎能为生、老、病、死这「四山」所伤害;它离本性又离相状,怎能为青、黄、赤、白、黑「五色」所蒙蔽。虽处生死之中,骊珠却独自光耀於四海;静坐於涅槃岸头,明光朗…

《宗镜录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宗镜录 卷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