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二▪P2

  ..續本文上一頁談佛旨乎!」

  《六行法》雲:「諸大智人,欲學道者,莫問大小,皆依理教(注釋:天臺宗建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從佛所說教法的內容上判別經典。其中,通教是叁界之內的理教,圓教是叁界之外的理教。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外另有諸佛菩薩的淨土。理,真理;與事相對。)。若見權教(注釋:佛法有權、實二教,「權」,意思是權宜方便;「實」,意思是究竟真實。天臺宗等判法相唯識宗、叁論宗等爲權教,意思是只爲權宜不究竟的教法;又判天臺宗爲實教,意思爲一佛乘教法。華嚴宗也有類似判教。),雖是佛說,如非實語,即不依從。若見凡人,說有理者,雖非佛語,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學佛法者,善解如來,教有權實。依佛實教,宣說道理,則過凡愚、謬執權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說,人雖是凡,法則同佛。如瓶傳水,寫置馀瓶,瓶雖有異,所寫水一。

  「是故凡夫,結(注釋:即結集、系縛、煩惱,爲生死之根源。「斷結」,即斷除煩惱。)雖未盡,不妨有解,能說實義。但使理解,心數(注釋:或名「心所」,是說一切有部和法相唯識宗等所列「五位法」之一。是相應於「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現象,爲「心」所有。因該位法數量頗多,故名「心數」。如小乘有部《俱舍論》分爲六類四十六種,唯識宗則分爲六類五十一種。)思量,此初觀理,則異馀凡。謂思人空,則是二乘,若觀法空,則是菩薩。」

  譯文

  問:佛的權宜方便教門,都依衆生的根機而形成。因根機不等,佛法就有無數。有叁十七種通往覺悟的途徑和五十二個修行菩薩乘的階位,爲什麼卻說唯立一心,以爲「宗鏡」呢?

  答:這一心法門,理和事圓滿齊備,是大悲之父、般若之母、法寶之藏、萬行之源。一切法界、十方諸佛、所以菩薩、緣覺、聲聞、全部衆生,都同具這一心。只是十方諸佛已經覺悟,而衆生還不知罷了。現在要爲未知的人以方便直指覺悟之路,這是因爲,一心爲衆生具備,並非虛無,並非荒謬。  

  《華嚴經》偈頌說:「好比世間的人們,聽說有寶藏之處,因寶可以獲取,內心歡喜萬分。」所謂「寶藏處」,也就是衆生之心。才入信解之門,衆生心便自然顯現。方醒悟此心從來具足,豈是借助於功用而成;才得知本性無有差別,並非因造作而得。這衆生心,可說是最爲靈奇之物、至理大道之源、絕對明妙之門、精細如實之義。它又是凡夫和聖人的根本,迷亂和覺悟的源頭。如同萬物因大地而生長發育,萬行因證得真理而達成。這一心爲諸多法門所競入,又爲衆多功德所歸趨;能作無數聖者趣向佛道根基,成爲諸佛出世的眼目。所以,倘若了達自心,頓時便成就佛的智慧。這可說是會歸百川爲一水,捏聚所有塵沫爲一丸;銷熔钚钏爲一金,變化酥酪爲一味。」

  如《華嚴經》偈頌說:「不能了達自己的心,怎麼能知道佛的智慧?」《阿差末經》說:「只要端正自己的心,不必崇尚其他學問。」《禅要經》說:「向內領悟,了達佛法,便是大衆之門。發現自己的心性,稱之爲「照」;衆多聖者所遊之處,稱之爲「門」。」

  《入楞伽經》偈頌說:「心具足於如來藏,不離涅槃四德中的「我」;佛所說的一切造作,乃是內心所知的事物。」《月燈叁昧經》偈頌說:「若有人受持這一佛法,便能順應菩薩端正修行;又因這一佛法的功德,可以迅速成就佛道。」  

  《勝鬘論》說:「世尊,我見到攝取真正的道法,有如此巨大之威力。如業以此爲眼,爲佛法根本,爲引導之法,爲通達之法。」解釋:所說的「真正的道法」,就是指至極真理之心。倘若心外另有迷妄計較,理外另有所求,都是偏於一邊的邪見,缺乏正確的認識。所以要具有如來的正眼,攝取全部十方世界,以真如法界爲對象,最終會歸於一心,這就是攝取真正的道法。

  《起信論》說:「再者,真如自體之相狀,對於所有凡夫俗子、聲聞、緣覺、菩薩、佛來說,都不會有所增有所減。並非像具有生滅變化功能的事物那樣,前後相續,前生而後滅,而是永恒地處於至極狀態;從無始以來,它本性具足一切功德。」這就是所謂大智慧光明的意思,遍照法界的意思,如實了知的意思,本性清淨心的意思,常樂我淨的意思,寂靜不變自在的意思。這樣的無數意思,既不同又不異,不可思議的佛法便體現於其中。在要述意義上說,真如自體的心稱作「如來藏」,也稱作「法身」。

  原典

  問:諸佛方便教門,皆以衆生根起。根性不等,法乃塵沙。「叁十七品」(注釋:即「叁十七道品」,指通往覺悟、趨向涅槃的叁十七種途徑。它們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助道之門,「五十二位」(注釋:指修行菩薩乘的階位,共有五十二位。它們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天臺宗、華嚴宗等采用此說。其他各宗所說並不一致。)修行之路,雲何唯立一心,以爲「宗鏡」?

  答: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注釋:救度衆生的苦難,使它們得到解脫。悲,拔除衆生的痛苦。佛和菩薩具有廣大的慈悲之心,所以稱之爲大悲。)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緣覺聲聞、一切衆生,皆同此心。諸佛已覺,衆生不知,今爲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虛以應得故,非謬故。

  《華嚴經》頌雲:「譬如世間人,聞有寶藏處,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歡喜。」「寶藏處」者,即衆生心。纔入信門,自然顯現。方悟從來具足,豈假功成;始知本性無差,非因行得。可謂最靈之物,至道之原,絕妙之門,精實之義。爲凡聖根本,作迷悟元由,如萬物得地而發生,萬行證理而成就。諸門競入,衆德攸歸;作千聖趣道之基,爲諸佛出世之眼。是以若了自心,頓成佛慧。可謂會百川爲一濕,搏從塵爲一丸;融钚钏爲一金,變酥酪爲一味。

  如《華嚴經》頌雲:「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阿差末經》雲:「但正自心,不尚馀學。」《禅要經》雲:「內照開解,即大乘門。見自心性,謂之曰「照」;衆聖所遊,謂之曰「門」。」

  《入楞伽經》偈雲:「心具於法藏(注釋:又名「佛法藏」、「如來藏」,指法性之理。因法性含藏無量性德;所以叫「法藏」。另外也指佛所說的教法,因教法含藏有多種意義,所以名之。),離無我見垢 ;世尊說諸行,內心所知法。」《月燈叁昧經》偈雲:「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順菩薩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於無上道。」

  《勝鬘經》雲:「世尊,我見攝受正法,有斯大力。如來以此爲眼,爲法根本,爲引導法,爲通達法。」釋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義心也。心外妄計,理外別求,皆墮邊邪,迷於正見。所以得爲如來正眼,攝盡十方之際,照窮法界之邊,總歸一心,是名「攝受正法」。

  《起信論》雲:「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恒究竟;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恒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注釋:叁種佛身之一,指佛的真身。意思是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大乘義章》卷十八,認爲法身有兩種含義,一者「顯法本性以成其身」,二者「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就是說,由於體現諸法的本性才能成佛,所以要以法性名爲法身;也由於修得一切功德才能成佛,所以要以功德法名爲法身。因各派對「法性」、「功德」的解釋有所不同,所以對「法身」的具體規定也有差別。)。

  譯文

  問:前文說真如遠離一切相狀,現在又怎麼說它具足一切功德相了呢?

  答:雖說確實具有一切功德,但並無差別之相。因爲一切功德理趣無二,遠離虛妄,脫離分別之相,唯一真實本性。但依據有情衆生,生死流轉的根本「叢識」所顯示的生滅之相,而建立一切功德的差別之相。怎麼建立呢?一切事物實際上沒有分別,本來唯心,因爲不曾覺悟,所以有分別之心生起,於是見到外部境界,這就叫做「無明」。其實心性本來清淨,不起無明,從而於真如上建立大智慧光明的思想。若是心生分別,見到外境,同時也就有不見的相狀;心性若無所見,則同時也無所不見,從而於真如上建立遍照法界的思想。

  如果心有所活動,便不是真正的通達了知,不是本性清淨,不是常樂我淨,不是寂靜,而是變易生死,並非自在,由此而生起無數虛妄雜念。因爲心性沒有活動,所以建立真實了知的思想,乃至無數清淨功德相思想。倘若心有各種思慮推求,分別求取外界事物,那麼對於佛法來說就有所不足。因爲無邊功德也就是一心自性,並非另有什麼事物可以令人求取。所以一切圓滿具足,多於恒河沙數,既非一也非異,不可思議。所以佛法,都是前後一貫。因此,真如就是如來藏,也稱作如來法身。

  然而,這裏所說「一心」,並非像凡夫那樣作虛妄認識、思慮外物。凡是能夠加以推求的心,必然存在於由四大、五蘊所構成的身體內部。而遍滿十方世界的,則全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說:「且不說在蓮華藏世界的香水海中,就是山河、大地、虛空、草木、叢林、塵毛等處,也無不體現真法界,具足無量功德。」所以古代是僧說:「元、亨、利、貞則乾卦的四種品德,它們發端於氣;常、樂、我、淨,是佛的四種品德,它們本於一心。專於一氣而達到柔弱,修煉一心而成就佛道。」所謂「心」,它淡泊空虛、精妙純粹,光璨靈明;它無去無來,暗通叁際;它非中非外,明亮地透徹十方。

  它既不生又不滅,怎能爲生、老、病、死這「四山」所傷害;它離本性又離相狀,怎能爲青、黃、赤、白、黑「五色」所蒙蔽。雖處生死之中,骊珠卻獨自光耀於四海;靜坐於涅槃岸頭,明光朗…

《宗鏡錄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宗鏡錄 卷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