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译文
问:既然忧虑执著指头、典从文字,那又为何烦劳搜集言教?
答:恐怕那些背离自己心性趋附客尘、根据文字而强作解释的人,将祖佛言教封闭、滞著於个人感情,因而有此一举。倘若能依随解释而了悟宗旨,就著言教而明心见性,那么,也就不必有所取舍了。所以法藏法师说:「自然有众生通过言教而获得真理,领会真理与言教统一无碍,经常观察思维教真理而无碍於持奉教说,坚持诵习经典而无妨於观察思维性空原理。」这样,真理与言教圆融一体,归於同一观察思维。这才是佛法的至极弘通。
问:凡是表明要弘扬佛法,开示教化众生的人,首先应当自己功德圆满,历经修行位次而亲证佛果,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开示佛法的方便之门,便会使众生获取利益,且不与真正的佛法发生冲突。现在你所采录的言教,又如何能证明这一点?
答:本书只是搜集祖师和佛、菩萨的言教,所以称之为「录」。其中安排了一些问答解释,也都是依照古代高僧的思想加以阐述,以劝人修习进取。我怎敢自称是给人作「开示」随意妄加指点?再说祖佛所传的佛法正宗,即是真唯识性;才有信入之处,便可为人作解。如果要说修证这一方面,则大家都会说,自己的功夫还未达到正道。并且,佛的教说允许,初发心的菩萨都可以由已知而推及未知,也允许就言教而领会佛法。先是从听闻了解而信人,后又以无思无虑而契会。一旦进入自心澄净之门,便已登上祖师之位。这里所集录的《宗镜录》,有无边证验,应念都通,满目皆是。
现在姑且就世间事物,在众生界内,略述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如」,好比凡是没有脱离烦恼的人,夜里都会故梦,梦中见到的各种好恶现象,都有清晰的喜忧情感流露,但一觉醒来,自己还是安然睡在床上,哪有刚才梦见的事?凡梦中所见,都是第六识意识思维想像的结果。由此可以推知,醒来时见到的一切,也都与梦中见到的一样,没有一件是实在的。所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现象,原来都是第八识赖耶识所接触的外境,属阿赖耶识本身所变现。如果是现在的外境,则是属於明了意识、计度分别;如果是过去或未来的外境,则是属於第六识意识处於散乱之位。可见,梦中和醒来所见的现象虽然不同,但都不出乎意识,於是,「唯心」这一宗旨就十分清楚了。
第二,「现知」,即是指眼前事物历历分明,不需另外建立。况且,比如当下见青、白二色事物时,事物自身本来虚幻不实,说不上这是青那是白。所见青、白等颜色,都是因为眼识中能够认识对象的部分,随意加以分别,与明了事物的意识,一起加以计较度量的结果。以意辨为现象,以言说为颜色,都是因意、言的妄自处理。再比如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亦无自主性,其形体不由自立,其名称不由自称。一物是这样,万物也都是这样,都无独立存在的自体,都是意向和言说。所以说,一切现象本来无事,只是人们妄自折腾。因而,当「心」生起时,万物都是「有」;若「心」空的时候。万物便都是「空」。可见,空并不是自己空,因心而空;有并不是自己有,因心而有。事物既然是非空非有,那么,它们的本质便是唯「识」、唯「心」了。倘若没有心,万物怎么寄托?
又比如说过去的外境,何曾有过?那只是随妄念发动而忽然於眼前显现罢了;假若意念不生,则外境怎么也不会出现。这些都是众生日常遇到的,可以通过感觉而直接反映。不必等到功德圆满便能达到,又何必要借助於修习获得呢?凡是有「心」的人,都可以加以证知。所以古代高僧说:「像某些有上等根机的人,懂得「唯识」道理的人,总是思维观察自心的意向、言语,并以此为外境。」起初观察思维时,虽然尚未证得正道,但既已能分辨意向、言语,便已进入了菩萨境界。
第三、「约教而知」。经中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所证的真理本身,它能阐明佛法正宗。对此,下文将列举大量真凭实据。如《成实论》说:「佛在说了「内外中间」的话后,随即入定,当时有五百罗汉各自阐释这话。佛出定后,他们一起问佛:「谁的阐释与佛的意思接近?」佛说:「都不是我的意思。」他们又问佛:「既不符合佛的意思,那不就曲解了吗?」佛告诉他们:「虽然不是我的意思,但皆各自顺应了正理,堪可成为圣人之教,有福而无罪。」比如说小乘吧,它能自己证悟法门,尚且顺应正理,何况全部引述的是一佛乘,纯粹谈论佛的旨意。」
《六行法》说:「所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想要学得佛法,不必问及佛法大小,都得依据理教。若是遇到权教,虽说它也是佛说,但一旦知道它并非如实言教,便不依从它。若是遇到凡人,其言说有理,虽然不是佛语,也应依从。因为智慧的人学习佛法,能善於理解佛意,知道佛的言都有权教和实教之分。根据的实教来宣说道理,则高於平庸愚昧、错误地执著权教的人。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有所言说,虽然这些言说是出於凡人之口,但所说内容亦等同佛法。如这瓶中的水,要倒入别的瓶中,瓶虽然不一样,但所倒的水是一样的。
「所以,芸芸众生的烦恼虽然没有断尽,但这关不有碍於悟解,宣说真实的义理。只要佛理得到阐述,观察思维「心所」的一切思想活动,这时他也就已不同於其他众生了。倘若理解「人空」,便是二乘;倘若观得「法空」,便是菩萨。」
原典
问:既虑执指徇文,又何烦集教?
答:为背已合尘、齐文作解者,恐封教滞情,故有此说。若随诠了旨,即教明心者,则有何取舍?所以藏法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传通耳。
问:凡申弘教,开示化人,应须自行功圆,历位亲证,方酬本愿。开方便门,则所利非虚,不违正教。今之所录有何证明?
答:此但唯集祖佛、菩萨言教,故称曰录。设有问答解释,皆依古德大意,傍赞劝修,述成至教。岂敢辄称开示,妄有指陈?且夫祖佛正宗,则真唯识性;纔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证之门,诸方皆云,功未齐於诸圣。
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注释:指在现知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为根据,由已知而推及未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人,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今集此《宗镜》,证验无边,应念皆通,寓目咸是。
今且现约世间之事,於众生界中,第一比如,第二现知(注释:指感觉,即指感觉器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思维分别等理性活动,相当於直接经验。),第三约教而知(注释:指因言教而知,即通过接受教说而达到对佛法的领会。)。
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令有漏(注释:原意为漏泄,是烦恼的别名。凡是具有烦恼,导致流转生死的一切事物,都可称为有漏(法)。断除烦恼,便属无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是所见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注释:意译为「藏识」。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所立心法「八识」中的第八识。该识含藏著产生世界一切事物的精神潜在功能(「种子」),成为世界万物的根本原因。世界之所以森罗万象,则由於「种子」的性质不同。此外,种子又有有漏、无漏之分。众生因有漏而导致生死流转,只有在经过善行的熏习后,有漏才转化为无漏,从而获得解脱。华严宗因主张如来藏缘起,所以阿赖耶识成为如来藏的派生物。《大乘起信论义记》:「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所熏,名为识藏(即阿赖耶识)。」)亲相分(注释:指八识中第一识所攀缘(接触)的外境。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认为,认识发生时,要有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两个方面,前者被称为「能缘」,后者被称为「所缘」;八识的第一识体上,既具有「能缘」一面,名为「见分」,又具有「所缘」一面,名为「相分」。人的认识活动即为识体自身的「见分」去缘虑自身的「相分」。),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暗意识(注释:指八识中第六「意识」於散乱之位,不伴随前五识而起,不攀缘色、声、香、味、触「五境」,而只是缘虑三世诸法以及空花水月等事物。)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於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见分(注释:八识的第一识体上所具有的能够认识(「能缘」)对象的部分。参见「相分」。),自性任运分别,与同时明了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辩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云,万法本闲,而人有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於心,万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不终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证证。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证本理,能诠正宗,广在下文,诚证非一。如《成实论》云:「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时有五百罗汉各释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说「并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且如说小乘,自证法门,尚顺正理,何况纯引一乘,唯…
《宗镜录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