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二

  卷二

  譯文

  問:既然憂慮執著指頭、典從文字,那又爲何煩勞搜集言教?

  答:恐怕那些背離自己心性趨附客塵、根據文字而強作解釋的人,將祖佛言教封閉、滯著於個人感情,因而有此一舉。倘若能依隨解釋而了悟宗旨,就著言教而明心見性,那麼,也就不必有所取舍了。所以法藏法師說:「自然有衆生通過言教而獲得真理,領會真理與言教統一無礙,經常觀察思維教真理而無礙於持奉教說,堅持誦習經典而無妨於觀察思維性空原理。」這樣,真理與言教圓融一體,歸於同一觀察思維。這才是佛法的至極弘通。

  問:凡是表明要弘揚佛法,開示教化衆生的人,首先應當自己功德圓滿,曆經修行位次而親證佛果,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開示佛法的方便之門,便會使衆生獲取利益,且不與真正的佛法發生沖突。現在你所采錄的言教,又如何能證明這一點?

  答:本書只是搜集祖師和佛、菩薩的言教,所以稱之爲「錄」。其中安排了一些問答解釋,也都是依照古代高僧的思想加以闡述,以勸人修習進取。我怎敢自稱是給人作「開示」隨意妄加指點?再說祖佛所傳的佛法正宗,即是真唯識性;才有信入之處,便可爲人作解。如果要說修證這一方面,則大家都會說,自己的功夫還未達到正道。並且,佛的教說允許,初發心的菩薩都可以由已知而推及未知,也允許就言教而領會佛法。先是從聽聞了解而信人,後又以無思無慮而契會。一旦進入自心澄淨之門,便已登上祖師之位。這裏所集錄的《宗鏡錄》,有無邊證驗,應念都通,滿目皆是。

  現在姑且就世間事物,在衆生界內,略述第一「比知」,第二「現知」,第叁「約教而知」。

  第一,「比如」,好比凡是沒有脫離煩惱的人,夜裏都會故夢,夢中見到的各種好惡現象,都有清晰的喜憂情感流露,但一覺醒來,自己還是安然睡在床上,哪有剛才夢見的事?凡夢中所見,都是第六識意識思維想像的結果。由此可以推知,醒來時見到的一切,也都與夢中見到的一樣,沒有一件是實在的。所有過去、未來、現在「叁世」現象,原來都是第八識賴耶識所接觸的外境,屬阿賴耶識本身所變現。如果是現在的外境,則是屬於明了意識、計度分別;如果是過去或未來的外境,則是屬於第六識意識處於散亂之位。可見,夢中和醒來所見的現象雖然不同,但都不出乎意識,於是,「唯心」這一宗旨就十分清楚了。

  第二,「現知」,即是指眼前事物曆曆分明,不需另外建立。況且,比如當下見青、白二色事物時,事物自身本來虛幻不實,說不上這是青那是白。所見青、白等顔色,都是因爲眼識中能夠認識對象的部分,隨意加以分別,與明了事物的意識,一起加以計較度量的結果。以意辨爲現象,以言說爲顔色,都是因意、言的妄自處理。再比如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亦無自主性,其形體不由自立,其名稱不由自稱。一物是這樣,萬物也都是這樣,都無獨立存在的自體,都是意向和言說。所以說,一切現象本來無事,只是人們妄自折騰。因而,當「心」生起時,萬物都是「有」;若「心」空的時候。萬物便都是「空」。可見,空並不是自己空,因心而空;有並不是自己有,因心而有。事物既然是非空非有,那麼,它們的本質便是唯「識」、唯「心」了。倘若沒有心,萬物怎麼寄托?

  又比如說過去的外境,何曾有過?那只是隨妄念發動而忽然於眼前顯現罷了;假若意念不生,則外境怎麼也不會出現。這些都是衆生日常遇到的,可以通過感覺而直接反映。不必等到功德圓滿便能達到,又何必要借助於修習獲得呢?凡是有「心」的人,都可以加以證知。所以古代高僧說:「像某些有上等根機的人,懂得「唯識」道理的人,總是思維觀察自心的意向、言語,並以此爲外境。」起初觀察思維時,雖然尚未證得正道,但既已能分辨意向、言語,便已進入了菩薩境界。

  第叁、「約教而知」。經中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所證的真理本身,它能闡明佛法正宗。對此,下文將列舉大量真憑實據。如《成實論》說:「佛在說了「內外中間」的話後,隨即入定,當時有五百羅漢各自闡釋這話。佛出定後,他們一起問佛:「誰的闡釋與佛的意思接近?」佛說:「都不是我的意思。」他們又問佛:「既不符合佛的意思,那不就曲解了嗎?」佛告訴他們:「雖然不是我的意思,但皆各自順應了正理,堪可成爲聖人之教,有福而無罪。」比如說小乘吧,它能自己證悟法門,尚且順應正理,何況全部引述的是一佛乘,純粹談論佛的旨意。」

  《六行法》說:「所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想要學得佛法,不必問及佛法大小,都得依據理教。若是遇到權教,雖說它也是佛說,但一旦知道它並非如實言教,便不依從它。若是遇到凡人,其言說有理,雖然不是佛語,也應依從。因爲智慧的人學習佛法,能善於理解佛意,知道佛的言都有權教和實教之分。根據的實教來宣說道理,則高於平庸愚昧、錯誤地執著權教的人。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有所言說,雖然這些言說是出於凡人之口,但所說內容亦等同佛法。如這瓶中的水,要倒入別的瓶中,瓶雖然不一樣,但所倒的水是一樣的。

  「所以,芸芸衆生的煩惱雖然沒有斷盡,但這關不有礙於悟解,宣說真實的義理。只要佛理得到闡述,觀察思維「心所」的一切思想活動,這時他也就已不同於其他衆生了。倘若理解「人空」,便是二乘;倘若觀得「法空」,便是菩薩。」

  原典

  問:既慮執指徇文,又何煩集教?

  答:爲背已合塵、齊文作解者,恐封教滯情,故有此說。若隨诠了旨,即教明心者,則有何取舍?所以藏法師雲:「自有衆生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恒誦習而不礙觀空。」則理教俱融,合成一觀,方爲究竟傳通耳。

  問:凡申弘教,開示化人,應須自行功圓,曆位親證,方酬本願。開方便門,則所利非虛,不違正教。今之所錄有何證明?

  答:此但唯集祖佛、菩薩言教,故稱曰錄。設有問答解釋,皆依古德大意,傍贊勸修,述成至教。豈敢辄稱開示,妄有指陳?且夫祖佛正宗,則真唯識性;纔有信處,皆可爲人。若論修證之門,諸方皆雲,功未齊於諸聖。

  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注釋:指在現知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爲根據,由已知而推及未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人,後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今集此《宗鏡》,證驗無邊,應念皆通,寓目鹹是。

  今且現約世間之事,於衆生界中,第一比如,第二現知(注釋:指感覺,即指感覺器官對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思維分別等理性活動,相當於直接經驗。),第叁約教而知(注釋:指因言教而知,即通過接受教說而達到對佛法的領會。)。

  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令有漏(注釋:原意爲漏泄,是煩惱的別名。凡是具有煩惱,導致流轉生死的一切事物,都可稱爲有漏(法)。斷除煩惱,便屬無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爲。則可比知,覺是所見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注釋:意譯爲「藏識」。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所立心法「八識」中的第八識。該識含藏著産生世界一切事物的精神潛在功能(「種子」),成爲世界萬物的根本原因。世界之所以森羅萬象,則由於「種子」的性質不同。此外,種子又有有漏、無漏之分。衆生因有漏而導致生死流轉,只有在經過善行的熏習後,有漏才轉化爲無漏,從而獲得解脫。華嚴宗因主張如來藏緣起,所以阿賴耶識成爲如來藏的派生物。《大乘起信論義記》:「如來藏者,爲無始虛僞所熏,名爲識藏(即阿賴耶識)。」)親相分(注釋:指八識中第一識所攀緣(接觸)的外境。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認爲,認識發生時,要有認識的主體和認識的對象兩個方面,前者被稱爲「能緣」,後者被稱爲「所緣」;八識的第一識體上,既具有「能緣」一面,名爲「見分」,又具有「所緣」一面,名爲「相分」。人的認識活動即爲識體自身的「見分」去緣慮自身的「相分」。),唯本識所變。若現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暗意識(注釋:指八識中第六「意識」於散亂之位,不伴隨前五識而起,不攀緣色、聲、香、味、觸「五境」,而只是緣慮叁世諸法以及空花水月等事物。)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於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

  第二「現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見青白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見分(注釋:八識的第一識體上所具有的能夠認識(「能緣」)對象的部分。參見「相分」。),自性任運分別,與同時明了意識,計度分別,爲青爲白。以意辯爲色,以言說爲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鹹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雲,萬法本閑,而人有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於心,萬法安寄?

  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前。若想不生,境不終現。此皆是衆生日用,可以現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並可證證。故先德雲:「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爲境。」此初觀時,雖未成聖,分知意言,則是菩薩。

  第叁,「約教而知」者,經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證本理,能诠正宗,廣在下文,誠證非一。如《成實論》雲:「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時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說「並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爲聖教,有福無罪。」且如說小乘,自證法門,尚順正理,何況純引一乘,唯…

《宗鏡錄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宗鏡錄 卷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