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於碧空。多偉大啊!萬物資取於它而開始生長!萬物虛假不實,因緣相會而生;所生事物本性是空,一切都歸之於「識」;「識」好比是夢幻,只有一心是實在的;心寂然而知,視之爲圓滿靈覺;圓滿的靈覺中只有清淨,不容摻雜其他。所以,德用無邊,都出自同一性體;性生起而爲相狀,外境和智慧曆然分明;相狀得性體而圓融,身心廣大空闊;好似海印叁昧,超越浩瀚虛空。又寬廣,又光明,遠遠超越思議之外。
又有古代高僧說:「如來藏,也就是一心的另一說法。」爲什麼說「一心」?因爲真妄、染淨的一切事物,都具同一之性,所以稱作「一」;這同具一性的事物,實際上又不等同於虛空,性自然神解,所以稱之爲「心」。
古代高僧說:「要想知道佛法的要義,心便是十二部經的根本,開啓佛道的鑰匙。」這一心門,是叁世佛祖。唯有這一心是真實的,其馀全屬虛妄;唯有一佛乘之法,既無二也無叁。所謂「一乘法」,就是一心。只要守住這一心,但是心真如門。一切事物,沒有欠缺;一切現象的造作,不外乎自心;只有心自己知道,更沒有別的心。心既沒有形相,也沒有顔色;既沒有根基,也不會凝住不變;既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妨礙正定的思想活動産生。如果出現觀察思維活動,那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等有爲法的作用,而不是本心。禅宗曆代祖師只是以心傳心,達道的便給予印證、許可,此外便沒有別的方法。
原典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雲何今說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注釋:有情衆生死流轉的根本識,依根本無明而不覺心動。也就「十二因緣」中的「識」支,指最初入胎之時的一念。)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雲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爲「無明」。心性本淨,無明不起;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注釋:即「變易」。指形體狀況發生變化,如同爲他物所替代。特指變易生死;衆生之身因未離變易,故「非自在」。)不自在,由是具起於恒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恒沙清淨功德相義。
若心有起見,有馀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馀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於恒沙;非一非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複名爲如來法身。 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認緣慮(注釋:攀緣外境,思慮事物的意思。)。能推之心,決定執在色身之內。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雲:「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大地虛空,草木叢林,塵毛等處,無不鹹釋真法界,具無邊德。」故先德雲:「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沖虛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叁際;非中非外,朗徹十方。
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骊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物資始也!萬法虛僞,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注釋:意爲圓滿的靈覺,一切有情都有本覺、真心,自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體而言稱爲一心,就因而言稱爲如來藏,就果而言稱爲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爲相,境智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海印(注釋:佛所得的叁昧。如來的智慧,能鑒照一切事物,好比大海能印現萬象。《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越彼太虛,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議之表也。
又先德雲:「「如來藏」者,即「一心」之異名。」何謂「一心」?謂真妄染淨,一切諸法,無二之性;故名爲「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爲「心」。
先德雲:「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入道要門。」此心門者,叁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實,馀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諸法,無不欠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無別心。心無形色,無根無住,無生無滅,亦無覺觀(注釋:又譯作「尋伺」。想思名爲覺,細思名爲觀,二者都是妨礙正定之心的因素。因此,根據是否有覺觀便可判定心的淺深。)可行。若有可觀行者,即是受、想、行、識,非是本心,皆是有爲功用。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
譯文
問:以一心爲宗,可以說是簡潔明了。既然如此,教說中又爲什麼廣泛談論佛道,又各自建立依某經而開的宗旨。
答:事物雖然多種多樣,但皆爲一心所造作,只是在聖者之道的基礎上,建立無數的名目。如火,因所燃燒的東西不同,才有草火、木火等種種稱呼。又如水,因所作用途有別,而有羮、酒等許多名稱。這一心法門,也是這樣。針對小根機,稱作小法;適合衆多者,稱作大乘。雖有大小之分,但心性上沒有區別。如果堅持要說佛說有多種法,便是誹謗*輪,犯了掉弄是非的錯誤。所以經中說:「心不離佛道,佛道不離心。」
如《涅槃經》說:「這時,世尊稱贊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現在想要知道菩薩大乘,微妙經典,所有秘密,所以有這種疑問。善男子!這樣一些經典,都入四谛中的「道谛」。善男子!像我前面所說的,若有信仰佛法,要作這樣的信仰,便是信仰佛法的根本,便是助成菩提這道。所以凡我所說的,沒有錯誤之處。善男子!如來熟悉無數方便法門,用以化導衆生,因此作了種種說法。」
「善男子!譬如良醫,識得衆生的各種病因,根據各人所患疾病而開出藥方以及各類禁忌。但只有水不在所禁範圍,或姜水,或甘草水,或細幸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羅水,或缽晝羅水;或冷水;或熱水,或葡萄水,或安石榴水,都可服用。善男子!這種良醫,善於診斷衆生所得的種種疾病,雖有食物方面許多禁忌,但水不在其中。如來也是這樣,熟悉各種方便隨宜,能根據衆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於某一事物的相狀而分別廣泛宣說各種名詞概念。而衆生便隨如來所說,加以接受並遵照修習,斷除煩惱。好比病人,聽從良醫的勸導醫治,所患疾病才獲痊愈。
「再者,善男子!好比有人善於排除萬難解衆人所說。這些人因身熱口渴,都叫喊著「我要喝水,我要喝水」,於是,那人就以清冷之水,根據衆人的不同特點,把它說成是波尼,或說成是郁持,或說成是娑利藍,或說成是婆利,或說成是波耶,或說成是甘露,或說成是牛乳。他就以這樣無數水的名稱向大衆分別解脫。善男子!如來也是這樣,以一種佛法向聲聞弟子們作各種演說,從信根一直說到八聖道。
「再者,善男子!好比金匠,他能用一種金,隨意打製成種種璎珞。所謂鉗鎖、钚钏、钗镏、天冠、臂印。雖有這些名目上的差別,但都不離開金。善男子!如來也是這樣,以同一佛法,根據衆生的不同情況,分別爲之說法。或說一種,所謂諸佛一實之道;或說二種,所謂定、慧;或說叁種,所謂見、慧、智;或說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乃至又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叁昧、叁正念處。善男子!上述說法一體不二,如來當時爲了衆生,所以要作種種分別之說。」
「再者,善男子!比如火,因所燃燒的東西不同,所以有種種名稱。所謂木火、草火、糠火、(左“麥”右“弋”)火、牛馬糞火等。善男子!佛道也是這樣,唯一無二,只是爲了衆生,才作種種分別。
「再則,善男子!比如一種「識」,分別而說爲「六識」;在眼而名爲眼識,乃至意識。善男子!佛道也是這樣,唯一無二。如來爲了化導衆生,因而有種種分別之說。」
又經中說:「佛說,叁世諸佛所說的法,四十九年來我未曾增添一字。」由此可以明白,這一心法門能達成至極佛道。若是上等根機能直入佛道的,終究不需別立法門;爲中、下根機未入佛道的,則權宜區別對待。所以,祖師與諸佛同一指向,賢者與聖者默契歸趨,雖然名義不同,但本體一個,表明因緣有別而本性合一。《般若》只說無二,《法華》只說一乘,《淨名》無非論述得道修行,《涅槃》全歸愚者無法領會的「秘藏」,天臺宗專勸「一心叁觀」,洪州禅提倡「舉體全真」,馬祖道一標示「即佛是心」,荷澤宗強調「直指知見。」
此外,教說有兩種:一是「顯了」說,二是「秘密」說。「顯了說」,比如《楞伽》、《密嚴》等經,《起信》、《唯識》等論。「秘密說」,則各自依據所宗經典,各立名號。如《維摩經》以「不思議」爲宗旨,《金剛經》以「無性」爲宗旨,《華嚴經》以「法界」爲宗旨,《涅槃經》以「佛性」爲宗旨。不管立多少宗旨,都是一心的另外說法。爲什麼?因爲真心妙體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般若智慧不能以世俗之知之知,也不能用語言來描述,它不是情識思量的境界,所以說「不思議」。
本體虛無,相狀寂然,超越對待而靈通自在,顯現法界而無生無滅,超越叁世而沒有蹤迹,所以說「無住」。豎徹叁界,橫互十方,沒有界量,遠近都不可得,所以稱「法界」。成爲萬物的根源,作爲衆生的發端,在凡有並不減損,於聖者並不增添,靈知本覺昭然,唯常如其本體,所以叫做「佛性」。乃至或者稱之爲「靈臺妙性」、「寶藏神珠」,都是一心隨機緣的別稱。
原典
問:一心爲宗,可稱綱要者,教中何故廣談諸道,各立經宗?
答:種種諸法雖多,但是一心所作,於一聖道,立無量名。如一火因然,得草火、木火,種種之號。猶一水就用,得或羮或酒,多多之名。此一心門,亦複如是;對小機而稱小法,逗大量而號大乘。大小雖分,真性無隔。若決定執佛說有多法,即謗*輪,成兩舌之過。故經雲:「心不離道,道不離心。」
如《大涅槃經》雲:「爾時,世尊贊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典,所有秘密,故作是問。善男子!如是諸經,悉入「道谛」。善男子!如我先說,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說,無有錯謬。善男子!如來善知無量方便,欲化衆生,故作如是種種說法。」
「善男子!譬如良醫,識諸衆生種種病原,隨其所患而爲合藥,並藥所禁。唯水一種,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細幸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羅水,或缽晝羅水;或服冷水,或服熱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醫,善知衆生所患種種,藥雖多禁,水不在例。如來亦爾,善知方便,於一法相,隨諸衆生,分別廣說,種種名相。彼諸衆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教,所患得除。」
「複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衆語,在大衆中。是諸大衆,熱渴所逼,鹹發聲言:「我欲飲水,我欲飲水。」是人即時,以清冷水,隨其種類,說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郁持,或言娑利藍,或言婆利,或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無量水名,爲大衆說。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聖道爲諸聲聞種種演說,從「信根」等至「八聖道」。
「複次,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璎珞,所謂鉗鎖、钚钏、钗镏、天冠、臂印。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衆生種種分別,而爲說之。或說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複說二種,所謂定、慧;複說叁種,謂見、慧、智;複說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乃至複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叁昧,叁正念處。善男子!是道一體,如來昔日爲衆生故,種種分別。
「複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種種名。所謂木火、草火、糠火、(左“麥”右“弋”)火、牛馬糞火。善男子!佛道亦爾,一而無二,爲衆生故,種種分別。」
「複次,善男子!譬如一「識」,分別說六。若至於眼,則名眼識,乃至意識,亦複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爲化諸衆生故,種種分別。」
又經雲:「佛言,叁世諸佛所說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故知此一心門,能成至道。若上根直入者,終不立馀門;爲中、下未入者,則權分諸道。是以祖佛同指,賢聖冥歸,雖名異而體同,乃緣分而性合。《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淨名》無非「道場」,《涅槃》鹹歸「秘藏」。天臺專勸「叁觀」,江西「舉體全真」;馬祖「即是佛心」,荷澤「直指知見」。
又教有二種說:一、顯了說,二、秘密說。「顯了說」者,如《楞伽》、《密嚴》等經,《起信》、《唯識》等論。「秘密說」者,各據經宗,立其異號。如《維摩經》以「不思議」爲宗,《金剛經》以「無住」(注釋:一切事物都處於因緣聯系和生滅變化之中,不會凝住於自身不變的性質,而人的認識也就不應以固定的概念,當作事物固有的本質。大乘般若理論,據此而作爲諸法性空的重要內容。在具體運用時,「無住」通常被視爲一切現象的本源,相當於「真如」、「法性」。)爲宗,《華嚴經》以「法界」爲宗,《涅槃經》以「佛性」爲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別義。何者?以真心妙體不在有無,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識思量之境界,故號「不思議」。
體虛相寂,絕待靈通,現法界而無生,超叁世而絕迹,故號之「無住」。豎徹叁際,橫互十方,無有界量,邊表不可得,故稱「法界」。爲萬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在凡不減,處聖非增,靈覺昭然,常如其體,故曰「佛性」。乃至或名「靈臺妙性」、「寶藏神珠」,悉是一心隨緣別稱。
《宗鏡錄 卷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