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 结构和大意

  结构和大意

  《大日经》共三十一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为该经教相部分,也就是讲该经的基本教义,或者说基本义理、基本理论和思想。第二部分即第二品〈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至第三十一品〈嘱累品〉,为该经的事相部分,也就是讲密法和修行实践,包括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器具条件、规则方式等等。其中第二品是该部分的中心,讲该经的主要密法。

  第一品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一自然段,为该经的序言。第二大段即二、三自然段,为该经的核心,讲全经的中心思想。第三大段从第四自然段至品末,解释和展开第二大段的思想内容。第一大段序言交代该经产生的背景,将要说法时的情景和经中要说的是什么法,即表明全经的主题。在交代背景时首先说明该经法的来历,所谓「如是我闻」,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文字,他所说的法靠弟子们一代代口耳相传,后来结集成经之时,每个人都说出他们各自听说的法,所以第一句话就说我是这样听说的,在这里也用了这样的话来表明将要说的经的来历。其次交代说法的时间、地点、说法者和听讲者。

  据一行《大日经疏》说,密教的经文需要浅深两种理解,浅略的理解就是文字表面的意思。深秘的理解就是在文字中所含有的特定的意思。如说如来以菩萨之身为师子座,浅略的意思是说诸菩萨深心敬法,以至于以身体来支撑如来所坐的师子座,而深秘的意思则是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次第修行如同登阶梯,后一地以前一地为基础,精进无畏,步步进升,直至十一地。

  又如说来集会的十九执金刚和四大菩萨,表示大日如来的十九种内证功德和定慧慈悲四种德性,故每一个执金刚和菩萨的名字并不仅是个代号,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如秘密主,表面上是夜叉,实际则代表佛之身语意三密。这就需要触类而思,尤其注意的是其事相,一句真言、一个手印、一件器具都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如一朶莲花、一枚金刚杵,或表示慈悲,或表示定慧,金刚杵置于莲花上,则表示对立的两极和合为一体,或表示生死即是涅槃,众生即是佛,而在另一处也许表示其它的意思。

  再次,说大众集会坐定之后,佛以其神通力展现种种情景,以使听众从中领悟本经所要说的主题,所谓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并由此引起听众的思考和提问。最后,进一步说明本经所要说的教法主题,就是要讲密教诸菩萨如何在此一生内初发心之时,便能顿觉成佛,如何使有情众生消灭轮回受苦的根源,而得如来善根种子,以至如同植物一样生根发芽、长茎出叶、开花结果,最后亦能得成佛果,所谓真言道清净句法门,《疏》称顿觉成佛神通乘。

  第二大段分三小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从第三自然段开始,直到「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通过回答和论证问题来阐明全经的中心思想;第三部分从「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等至段末,讲本经所说法门的功用。

  第一部分中首先提出一个总的问题,即全经主题的内容,因为上段中佛示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佛能一时普现于十方三世,同时显现为种种不同的形体像貌而在一切地方为有情众生说法,大会听众不免产生疑问:既然佛能示现如此神通的外用境界,必定有其内在的本原,或者动力,所谓「相彰于外,必有性成于内」,而这本原、动力、性质究竟是什么呢

  金刚手明白大众的心理,便乘此提出问题,问佛如何成就菩提,得到一切智智而能如此这般。这里借金刚手的话提出问题之后, 便举出五种譬喻来说明如来内在本原的特性,即内性外相的同一性和世界的无差别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色心意识的本质,从无始本际以来,本是佛之平等智身,一体不二,如同海水无论何处都是同一个咸味一样。然而这样的佛智本性是如何发生形成的呢

  这就是经中借金刚手的话提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第一个总问题的具体化和进深一步。

  第二部分首先就近回答第二个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回过头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再后加以论证。因根究竟三句是讲菩提发生的过程和因果联系,也就是全部修行实践的理论概括,包涵了佛教的全部内容,也可以说该经通篇讲的无非是此三句,所以《疏》说:「以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但在此是从修行成佛的角度说的,就修行过程的因果联系而言,无意于以它来包罗全部的佛法,说它悉摄一切佛法,不过是从广义上的理解罢了。

  在此已知如何修行进趣,但还不知道如来佛性种子之所在,不知从何处得此一切智智,于是回答第一个总问题,说菩提就是如实知自心,佛法不是从他处得,而是从行者自心得,如果能于自心如实观察,了了证知,就叫成菩提。

  如实知自心一句是该经的核心思想,全经通篇讲因行果三句,无非就是为了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无非就是让你如实证知自心,所以一行在《疏》中总结说:「此品统论经之大意,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门住心品也。」这一段对全经大意的概括最精辟不过了。

  密教学上曾经对《大日经》的法体,亦即主题或中心思想有过争论,有的说净菩提心一切智智是一部法体,有的说阿字本不生是一部法体,有的说阿尾罗哞欠五字门是一部所说大宗,有的说四阿字门是一部所说大宗,还有的说三平等句法门是一部所说主旨,还有的说因行果三句是一部所说主旨,这种观点直到现在还广为流行。

  其实,一部经典的法体,或大宗、或主旨,无非就是该经所要说的最基本的一个道理,也就是它哲学上的原理,如果抓住了最基本的原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日经》所说的基本原理,正是体现在它专讲教义部分的题目上,即「住心」二字上。广而言之,住,就是如实证知;心,就是众生自心,亦是佛心净心。但如何而住呢

  其原因、条件、结果如何呢

  这就是因根究竟三句,讲的是住心的基本条件和过程,但这种条件、基础、过程如何才能具备呢

  这就是身语意三密,讲的是住心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果用传统的体相用来分析,住心就是体,三句就是相,三密就是用。

  然而又如何把握心呢

  这就是心之自性清净,心之本不生,心之无分别,心之无相无得等等,讲的都是心之特性、事物之共性,都是从不同角度而言。一行之所以以「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二句作为全经之大意,其用意正在于此。

  经文以下阐发和论证如实知自心一句,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本性清净故,是正面阐释,此后是从反面加以论证。正面阐释以表明自心之特性,即唯一、无相、无能所,总之本性清净。反面论证以表明不可不如实证知,心不在内外等,就一切事物和现象论证心之本性实相,非青非黄等,就种种对「真我」的外道观点加以论证。心不住眼界及非见非显现等,就佛教内部种种偏见加以论证。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等,就性相的关系加以论证。最后总结正反论证,引导出本宗的结论: 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故下称此门为初法明道,《疏》称顿觉成佛入心实相门。

  第三部分讲入此真言住心门的功用,每一种功用前后所说,都有递进增生的关系,如获除一切盖障三昧,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则得五神通之力;得五神通之力,则可获得无量语言音陀罗尼;而获此陀罗尼,则又能知众生心行。如此递相增生,直至成就菩提,期间功德无数,故最后说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第三大段主要讲各种认识相续发生的过程,以及处于不同认识阶段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共分四小段,第一段即第四自然段,提出九大问题。第二段即第五自然段,讲最高的认识境界和三十种外道的认识,及菩提种子最初相续发生的过程。第三段第六自然段,讲世间六十种心理现象及认识,和出世间的各种不同阶段的认识。第四段即第七自然段,讲密教的认识。第一段提出九个问题来展开和发挥第二大段的意思,这九个问题就是:一、如何知道此心菩提种子发生

  若已发生,其性质如何

  二、菩提心发生之时有何相貌?三、有几心次第相续而得生菩提心

   四、相续诸心有何差别之相

  五、诸心相续胜进凡经几时而得净菩提心

  

  六、菩提心聚集多少微妙功德

  七、如何修行而能获得无上悉地

  此句可分为二句,(1) 问以何方法进行修行

  (2)问修行的规则是什么

  八、众生之异熟识心如何

  九、真言行者的殊胜心如何

  此九个问题亦略称九句,或将第七问分为二问,称十句。一行引善无畏的话说,从此以后迄至经终,皆是如来酬九问之意广分别说。但并不按顺序依次而说,或后问先答,文无定准,或又转生疑问,以尽支流。

  第二段分三小部分,第一部分即「如是说已」之后诸偈颂,主要回答第一、二问。第二部分从「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至「希求顺理解脱」,回答第三问,说三十种外道之违理之心。第三部分从「秘密主,愚童凡夫犹如羝羊」至第二段末,继续回答第三问,说顺世八心。

  第一部分中头两句赞叹金刚手,后四句赞叹经中所说之法。「越百六十心」等四句回答第一问,「无量如虚空」等六句回答第二问,最后两句说初发心之处所起始。

  第二部分举出三十种外道的观点,实指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和信仰,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多神教及一神教等有神论宗教,其共同的一个特征是违背因果规律,不知前因后果的客观联系,不能观察认识灵魂、神祇虚幻不实的本性。

  第三部分说递进相续而生的顺世八心,如以善恶来划分,三十种外道之见是恶心,亦即消极的心理和认识,顺世八心是善心,亦即是积极的心理和认识,因为这八种心理和认识是顺应因果规律,知道前因后果的必然关系,知道善…

《大日经 结构和大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