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 結構和大意

  結構和大意

  《大日經》共叁十一品,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品〈入真言門住心品〉,爲該經教相部分,也就是講該經的基本教義,或者說基本義理、基本理論和思想。第二部分即第二品〈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至第叁十一品〈囑累品〉,爲該經的事相部分,也就是講密法和修行實踐,包括基本內容、主要方法、器具條件、規則方式等等。其中第二品是該部分的中心,講該經的主要密法。

  第一品分叁大段,第一大段即第一自然段,爲該經的序言。第二大段即二、叁自然段,爲該經的核心,講全經的中心思想。第叁大段從第四自然段至品末,解釋和展開第二大段的思想內容。第一大段序言交代該經産生的背景,將要說法時的情景和經中要說的是什麼法,即表明全經的主題。在交代背景時首先說明該經法的來曆,所謂「如是我聞」,因爲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文字,他所說的法靠弟子們一代代口耳相傳,後來結集成經之時,每個人都說出他們各自聽說的法,所以第一句話就說我是這樣聽說的,在這裏也用了這樣的話來表明將要說的經的來曆。其次交代說法的時間、地點、說法者和聽講者。

  據一行《大日經疏》說,密教的經文需要淺深兩種理解,淺略的理解就是文字表面的意思。深秘的理解就是在文字中所含有的特定的意思。如說如來以菩薩之身爲師子座,淺略的意思是說諸菩薩深心敬法,以至于以身體來支撐如來所坐的師子座,而深秘的意思則是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次第修行如同登階梯,後一地以前一地爲基礎,精進無畏,步步進升,直至十一地。

  又如說來集會的十九執金剛和四大菩薩,表示大日如來的十九種內證功德和定慧慈悲四種德性,故每一個執金剛和菩薩的名字並不僅是個代號,而有其特定的含義,如秘密主,表面上是夜叉,實際則代表佛之身語意叁密。這就需要觸類而思,尤其注意的是其事相,一句真言、一個手印、一件器具都表示一種特定的含義,如一朶蓮花、一枚金剛杵,或表示慈悲,或表示定慧,金剛杵置于蓮花上,則表示對立的兩極和合爲一體,或表示生死即是涅槃,衆生即是佛,而在另一處也許表示其它的意思。

  再次,說大衆集會坐定之後,佛以其神通力展現種種情景,以使聽衆從中領悟本經所要說的主題,所謂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並由此引起聽衆的思考和提問。最後,進一步說明本經所要說的教法主題,就是要講密教諸菩薩如何在此一生內初發心之時,便能頓覺成佛,如何使有情衆生消滅輪回受苦的根源,而得如來善根種子,以至如同植物一樣生根發芽、長莖出葉、開花結果,最後亦能得成佛果,所謂真言道清淨句法門,《疏》稱頓覺成佛神通乘。

  第二大段分叁小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二自然段,提出問題;第二部分從第叁自然段開始,直到「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通過回答和論證問題來闡明全經的中心思想;第叁部分從「秘密主此菩薩淨菩提」等至段末,講本經所說法門的功用。

  第一部分中首先提出一個總的問題,即全經主題的內容,因爲上段中佛示現了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佛能一時普現于十方叁世,同時顯現爲種種不同的形體像貌而在一切地方爲有情衆生說法,大會聽衆不免産生疑問:既然佛能示現如此神通的外用境界,必定有其內在的本原,或者動力,所謂「相彰于外,必有性成于內」,而這本原、動力、性質究竟是什麼呢

  金剛手明白大衆的心理,便乘此提出問題,問佛如何成就菩提,得到一切智智而能如此這般。這裏借金剛手的話提出問題之後, 便舉出五種譬喻來說明如來內在本原的特性,即內性外相的同一性和世界的無差別性,也就是說一切衆生色心意識的本質,從無始本際以來,本是佛之平等智身,一體不二,如同海水無論何處都是同一個鹹味一樣。然而這樣的佛智本性是如何發生形成的呢

  這就是經中借金剛手的話提出第二個問題,也就是第一個總問題的具體化和進深一步。

  第二部分首先就近回答第二個問題,然後以此爲基礎回過頭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再後加以論證。因根究竟叁句是講菩提發生的過程和因果聯系,也就是全部修行實踐的理論概括,包涵了佛教的全部內容,也可以說該經通篇講的無非是此叁句,所以《疏》說:「以此叁句義中,悉攝一切佛法。」但在此是從修行成佛的角度說的,就修行過程的因果聯系而言,無意于以它來包羅全部的佛法,說它悉攝一切佛法,不過是從廣義上的理解罷了。

  在此已知如何修行進趣,但還不知道如來佛性種子之所在,不知從何處得此一切智智,于是回答第一個總問題,說菩提就是如實知自心,佛法不是從他處得,而是從行者自心得,如果能于自心如實觀察,了了證知,就叫成菩提。

  如實知自心一句是該經的核心思想,全經通篇講因行果叁句,無非就是爲了明白這句話的道理,無非就是讓你如實證知自心,所以一行在《疏》中總結說:「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衆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諸菩薩真語爲門,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這一段對全經大意的概括最精辟不過了。

  密教學上曾經對《大日經》的法體,亦即主題或中心思想有過爭論,有的說淨菩提心一切智智是一部法體,有的說阿字本不生是一部法體,有的說阿尾羅哞欠五字門是一部所說大宗,有的說四阿字門是一部所說大宗,還有的說叁平等句法門是一部所說主旨,還有的說因行果叁句是一部所說主旨,這種觀點直到現在還廣爲流行。

  其實,一部經典的法體,或大宗、或主旨,無非就是該經所要說的最基本的一個道理,也就是它哲學上的原理,如果抓住了最基本的原理,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大日經》所說的基本原理,正是體現在它專講教義部分的題目上,即「住心」二字上。廣而言之,住,就是如實證知;心,就是衆生自心,亦是佛心淨心。但如何而住呢

  其原因、條件、結果如何呢

  這就是因根究竟叁句,講的是住心的基本條件和過程,但這種條件、基礎、過程如何才能具備呢

  這就是身語意叁密,講的是住心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如果用傳統的體相用來分析,住心就是體,叁句就是相,叁密就是用。

  然而又如何把握心呢

  這就是心之自性清淨,心之本不生,心之無分別,心之無相無得等等,講的都是心之特性、事物之共性,都是從不同角度而言。一行之所以以「衆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一切智者」二句作爲全經之大意,其用意正在于此。

  經文以下闡發和論證如實知自心一句,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至本性清淨故,是正面闡釋,此後是從反面加以論證。正面闡釋以表明自心之特性,即唯一、無相、無能所,總之本性清淨。反面論證以表明不可不如實證知,心不在內外等,就一切事物和現象論證心之本性實相,非青非黃等,就種種對「真我」的外道觀點加以論證。心不住眼界及非見非顯現等,就佛教內部種種偏見加以論證。心、虛空界、菩提叁種無二等,就性相的關系加以論證。最後總結正反論證,引導出本宗的結論: 初發心時直觀自心實相,故下稱此門爲初法明道,《疏》稱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

  第叁部分講入此真言住心門的功用,每一種功用前後所說,都有遞進增生的關系,如獲除一切蓋障叁昧,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則得五神通之力;得五神通之力,則可獲得無量語言音陀羅尼;而獲此陀羅尼,則又能知衆生心行。如此遞相增生,直至成就菩提,期間功德無數,故最後說無量功德皆得成就。

  第叁大段主要講各種認識相續發生的過程,以及處于不同認識階段中的各種心理現象。

  共分四小段,第一段即第四自然段,提出九大問題。第二段即第五自然段,講最高的認識境界和叁十種外道的認識,及菩提種子最初相續發生的過程。第叁段第六自然段,講世間六十種心理現象及認識,和出世間的各種不同階段的認識。第四段即第七自然段,講密教的認識。第一段提出九個問題來展開和發揮第二大段的意思,這九個問題就是:一、如何知道此心菩提種子發生

  若已發生,其性質如何

  二、菩提心發生之時有何相貌?叁、有幾心次第相續而得生菩提心

   四、相續諸心有何差別之相

  五、諸心相續勝進凡經幾時而得淨菩提心

  

  六、菩提心聚集多少微妙功德

  七、如何修行而能獲得無上悉地

  此句可分爲二句,(1) 問以何方法進行修行

  (2)問修行的規則是什麼

  八、衆生之異熟識心如何

  九、真言行者的殊勝心如何

  此九個問題亦略稱九句,或將第七問分爲二問,稱十句。一行引善無畏的話說,從此以後迄至經終,皆是如來酬九問之意廣分別說。但並不按順序依次而說,或後問先答,文無定准,或又轉生疑問,以盡支流。

  第二段分叁小部分,第一部分即「如是說已」之後諸偈頌,主要回答第一、二問。第二部分從「秘密主,無始生死愚童凡夫」至「希求順理解脫」,回答第叁問,說叁十種外道之違理之心。第叁部分從「秘密主,愚童凡夫猶如羝羊」至第二段末,繼續回答第叁問,說順世八心。

  第一部分中頭兩句贊歎金剛手,後四句贊歎經中所說之法。「越百六十心」等四句回答第一問,「無量如虛空」等六句回答第二問,最後兩句說初發心之處所起始。

  第二部分舉出叁十種外道的觀點,實指以萬物有靈思想爲基礎的原始宗教和信仰,以及由此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多神教及一神教等有神論宗教,其共同的一個特征是違背因果規律,不知前因後果的客觀聯系,不能觀察認識靈魂、神祇虛幻不實的本性。

  第叁部分說遞進相續而生的順世八心,如以善惡來劃分,叁十種外道之見是惡心,亦即消極的心理和認識,順世八心是善心,亦即是積極的心理和認識,因爲這八種心理和認識是順應因果規律,知道前因後果的必然關系,知道善…

《大日經 結構和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