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 結構和大意▪P2

  ..續本文上一頁惡受報的道理,但深淺程度不同,故有八種相次遞生的認識。其中第八心亦可分爲二心,嬰童心之外有殊勝心,即擇而從善之心,殊勝心又可分出決定心,即證得一般空理之心。故《疏》作十心。

  又第八心中舉出自在天等外道,並以此無畏依嬰童心爲世間最高的認識層次,這豈不與上部分中所舉之外道見被視爲邪見相矛盾嗎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如《疏》所說,前者不識因果關系而盲目崇拜,認爲這世界就是由自在天所造,而後者已認識到因果關系,知道善惡受報,歸依自在天外道,修行善業,想以此從生死流轉中得到解脫,故同是自在天外道但認識卻不一樣。

  第叁段分兩小部分,前一部分自段首至「凡百六十心」,回答第四問心相句;第二部分自「越世間叁妄執」至段末,回答第九問殊勝心句。心相共一百六十心,在此舉出其中六十心。這六十心相是在修行中産生的各種不正確的心理現象和認識。其産生的原因,或者是修行者本性所致,或者是積習太深,或者是用心不專。其出現的方式,或者同時雜起,或者相次而生,故須隨時留心觀察,加以克服和製止。《疏》中指出了對每一種心理現象加以對治的辦法。後一部分說殊勝心,也就是出世間心,實指佛教的認識。先說違世八心,也就是聲聞、緣覺二乘的認識,實際上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階段的認識。

  所謂違世八心,是指與世間的認識,包括佛教以外的、世俗的,或宗教的各種認識相背離的認識,或者說是對世界的有神論的認識相對立的無神論的認識。這八種認識也同前一大段一樣有相續勝進的層次關系,一層比一層高,但總稱之爲出世間心。

  其次說大乘有宗的認識,即無自性心。再次說大乘空宗的認識,即極無自性心。而此諸認識,每一心又有十心。此叁心與叁劫相對應,出世間心生即超越一劫瑜祇行,無自性心生即超越二劫瑜祇行,極無自性心生即超越叁劫瑜祇行。超越叁劫即度信解地,升住第十地。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一行在《疏》卷叁所說的:「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于蘊中,即攝諸部中小乘叁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叁無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 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秘藏,皆入其中。于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這是一行以此段經文爲基礎,綜合全文意思而作出的教相判釋,但經文本意不在于判教,而在于說明佛教內部小乘、大乘諸派不同程度的認識。

  第四段分兩小部分,前一部分說六無畏,也是繼續回答心續生之相,說在各個認識階段得到的不同的解脫,順世八心階段得善無畏,違世八心階段得身無畏、無我無畏、法無畏,無自性心階段得法無我無畏,極無自性心階段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後一部分自「秘密主,若真言門」等至段末,說十緣生句,即密乘認識的最高階段,密教以十喻直接觀察認識,了了證知心之實相,即初發心時便以此十喻自證自覺,證自心之清淨性,覺佛心之無相無別,此即如實知自心。最後之「應了知大乘句」等六句,可次第相釋,次第相生。

  第二品分叁大段,第一大段自品首至「本位中住而複還入」,爲該品序分,第二大段自「時薄伽梵複告執金剛秘密主言」至「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同見佛世尊故」,爲該品主要部分,講入漫荼羅法之各個部分。第叁大段即品末最後一段,講壇法行事中的主要真言。

  第一大段中首先以金剛手領解上文而贊歎佛說希有法,來簡要總括上品所說中心大意,諸佛自證之菩提指攝如實知自心,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指攝叁句諸心,以種種方便道等指攝所示現的加持境界。其次以設立問答來標明本品所說的主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

  上已說修行成佛的道理,知道自心成佛是怎麼回事,但如此妙果以什麼方法來得到呢

  

  如此境界通過什麼途徑來達到呢

  所以此品接著講修行的方法,如同已知乳酪中有醍醐性,而以種種性能先進的器具和巧妙有效的技術、方法,加以提取一樣必不可少。此品也是回答九問中的第七問修行句。按密教的說法,漫荼羅的修行方法,必須師授才能進行,不可妄自執文而學,否則不但不得成就,反而招致犯戒重罪。沒有師授確有許多要領不得掌握。經文中不少行法簡繁爲略,更有多處地方省略,故傳持密典者各有一套行用的密法,如善無畏傳持《大日經》,以其《供養次第法》作爲補充,並有不少不見之于文的行法,一行據其口傳一一書之于《疏》中,因之密教非常重視師傳,不是入室弟子不得其密法要領。

  又漫荼羅行法中,一舉一動、一印一言、一具一物,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行與思、體與相,都要並舉齊用,相輔而行,這也就是一行淺深兩釋的原因所在。

  再次以佛證人叁摩地瑜伽而示現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境界,來使從中領悟到漫荼羅所體現的意義,如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叁摩地中,觀悟如何次第修行。初無畏時以聲字觀修漫荼羅行,第二無畏時于有相觀中修行漫荼羅行,第叁無畏于唯蘊無我心中修漫荼羅行,第四無畏于法緣心中修行漫荼羅行,第五無畏于無緣心中修行漫荼羅行,第六無畏于平等心中修行漫荼羅行,離垢地以去各于自觀心中修行漫荼羅行。並領悟以一切心爲一心,一切門爲一門,或以一心爲一切心,一門爲一切門。如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如來之身,從中領悟如來與衆生其心平等,無勝劣之相。再如從遍至十方中領悟一切方便,畢竟同歸,佛道各有不同,而歸趣是一,如千江萬河流趣各異,而終歸大海。

  第二大段分六小段,第一段自「時薄伽梵複告執金剛秘密主言」至第五自然段「彼阿阇梨以淨香水授與令飲彼心清淨故」,爲阿阇梨支分。第二段自「爾時執金剛秘密主以偈問佛」,至第九自然段「于彼廂衛中,當建大護者」,爲造立漫荼羅支分。第叁段自「略說叁摩地,一心住于緣」至第十二自然段「行者谛思惟當得不壞句」,爲叁昧支分。第四段自「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至第十叁自然段「諸余大有情一一皆獻之」,爲供養支分。第五段自「如是修供養」至第二大段末段前「所作隨教行,勿生疑慮心」,爲加持教授及護摩支分。第六段即第二大段最後一段長句,爲入大悲藏功德支分。

  第一段阿阇梨支分中大分爲二,自段首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爲阿阇梨小支分,說漫荼羅行法中對阿阇梨的各方面的要求和標准。自「複次秘密主彼阿阇梨若見衆生堪爲法器」至第一段末,爲攝受弟子支分;其中自段首至「方便作成就當獲薩婆若」,爲攝受弟子儀式小支分,講入漫荼羅行法中對弟子的要求和標准,以及攝受弟子的儀式。此諸行法較簡略的,《疏》中予以詳釋。

  自「行者悲念心」至「然後治地如其次第當具衆德」,爲治地支分,說擇地治地及造壇擇時等法。自「爾時執金剛秘密主頭面禮世尊足」,至此段偈頌末「爲度彼等故隨順說是法」,說教相與事相的關系,因爲在第一品中說諸法實相遠離一切諸相,佛住佛位常自寂滅,而此品中又爲什麼說擇地造壇等等有爲事相呢

  所以此段中通過問答來解釋無爲教相與有爲事相的關系,以解除疑惑。自「秘密主如是所說處所」,至下段偈頌「善哉摩诃薩所畫甚微妙」,爲圖畫灌頂壇支分,說造立圓壇、圖畫聖位、供養持誦等法。自「複次于余日攝受應度人」至第一段末,爲攝受建立護持弟子支分,其中首先說所攝受之弟子的條件,及要求和攝受弟子之數。

  其次說所造漫荼羅的名稱、漫荼羅的含義、大悲藏漫荼羅的含義及其意義,以及限製灌頂弟子之數的原因等。再次說護持建立法,測驗弟子是否成器,並護持其身心,增發信心。

  最後說密教戒律,即叁世無礙智戒及其受戒儀軌。

  第二段一分爲叁,自段首至偈頌末「略說大悲藏漫荼羅位竟」,爲造立漫荼羅支分,先說造立漫荼羅壇,次說漫荼羅圖位,共叁重十二院。其中第二重據《疏》引善無畏的話說:

  「此中第二是隱語耳,若從中向外,當以釋迦牟尼眷屬爲第叁院,今則以毘盧遮那法門眷屬爲第一,釋迦牟尼生身眷屬爲第叁,諸菩薩在悲智之間上求下化,故爲第二。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來密藏,爲防諸慢法人不從師受者,變亂經文,故須口傳相付也。」(卷五)

  按照這一說法,一般以釋迦院爲第叁重。按此胎藏漫荼羅聖位,中胎八葉院九尊,第一重十七尊,其中遍知院叁尊、觀音院七尊、金剛手院五尊、持明院二尊,第二重二十八尊,其中文殊院七尊、除蓋障院九尊、地藏院六尊、虛空藏院六尊,第叁重釋迦院四十五尊,另金剛手院四使者、文殊院五使者、除蓋障院二使者,共一百一十尊。一行《疏》另載入善無畏所傳漫荼羅圖位,其組織與經相同,而尊位增加了四十叁尊。

  此外,在密宗中流傳的胎藏漫荼羅有《廣大儀軌》、《攝大儀軌》、《玄法儀軌》,都與《疏》所載《阿阇梨所傳漫荼羅圖位》有些差異。日本入唐僧求取的《胎藏圖樣》、《胎藏舊圖樣》、《現圖漫荼羅》等亦稍有差異。

  自「爾時執金剛秘密主」至「當得通達真言法」,爲漫荼羅功德支分,先說功德,後說贊歎金剛手語。自「爾時執金剛秘密主複白世尊」至第二大段末,補充說明造立漫荼羅中有關色彩、規格、供物諸法。其它入引弟子、灌頂、供養師、護摩等法在第五段中回答,叁昧、真言二法即在下段回答。

  第叁段一分爲二,自段首至「如是勤勇者爲利衆生故」,爲叁昧支分,說身密之瑜伽觀想。先說叁昧名義,即一心住于緣,而就廣義有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兩種。次說究竟叁昧,由此證得自覺之自心。再說差別叁昧,由此來證得不同階段和不同方面的認識。最後說叁昧之功德。自「複次世尊告執金剛秘密主言」至段末,爲真言支分,因于此所說亦用于瑜伽觀相來證悟其義,故置于叁昧支分中。

  先說如來真言通相及其功用,次說真言別相及其不同功用,再說真言實相,再後說真言教相,即相不異體、體不異相的真言教法。此中說字門觀,以阿字爲法教之本、真言之母,其它字門展轉相釋,而總歸阿字本不生義。最後說真言功德。

  第四段爲供養支分,先說獻花,次說塗香,再說供食、燈明、寶瓶等。

  第五段自「如是修供養,次引應度者」至「住彼隨法教,而作衆事業」,爲引弟子支分,回答前問如何引弟子。

  自「如是令弟子遠離于諸過」至以下寂災之真言,爲護摩支分。自「行者護摩竟」至此段偈末「而施現前僧」,爲供養師支分,亦屬加持教授支分。按密教的解釋,阿阇梨讓弟子供養施舍,並非貪著財物而索取,是爲了使弟子發生善根、成就灌頂功德。如果弟子能以內外所有資財,爲求大事因緣而無所悭惜,誠心奉獻于傳法之人,則能摧壞無量宿障,消除疑悔心理,內心平靜、灌頂去垢即能起作用,並以此因緣能爲衆生遍施正法財寶。自「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至此段偈末「忽生疑慮心」,爲灌頂支分,亦屬加持教授分。

  此中最後諸句說叁昧耶戒,共四戒:一、不應舍正法,二、不應舍離菩提心,叁、不應悭惜一切法(不惜正法,觀機惠施),四、勿于一切衆生作不饒益行。此四叁昧耶戒被視爲密教的戒律,爲密教一切行事的根本。《疏》說:「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壞者,于秘密藏中猶如死屍,雖具修種種功德行,不久敗壞也。」(卷九)

  第六段自「爾時金剛手白佛言」至「同見佛世尊故」,爲入大悲胎藏漫荼羅功德支分,亦是回答第一品中第六問功德聚一句。

  第叁大段爲行漫荼羅法事時所要用的主要真言支分,以大力大護真言爲限前後分爲兩小段,前段說有如來出世無量廣長語輪相,以及出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淨法幢高峰等,顯示如來語密之藏,因前文已顯示如來身密漫荼羅和意密漫荼羅,故于此開示如來普門語密漫荼羅,以使從中領悟真言之意義和功用。此中顯示之語密叁昧,即叁世無比力真言句,爲諸真言所出生之處。後段說諸分別真言及其功用。

  

  

《大日經 結構和大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