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 结构和大意▪P2

  ..续本文上一页恶受报的道理,但深浅程度不同,故有八种相次递生的认识。其中第八心亦可分为二心,婴童心之外有殊胜心,即择而从善之心,殊胜心又可分出决定心,即证得一般空理之心。故《疏》作十心。

  又第八心中举出自在天等外道,并以此无畏依婴童心为世间最高的认识层次,这岂不与上部分中所举之外道见被视为邪见相矛盾吗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如《疏》所说,前者不识因果关系而盲目崇拜,认为这世界就是由自在天所造,而后者已认识到因果关系,知道善恶受报,归依自在天外道,修行善业,想以此从生死流转中得到解脱,故同是自在天外道但认识却不一样。

  第三段分两小部分,前一部分自段首至「凡百六十心」,回答第四问心相句;第二部分自「越世间三妄执」至段末,回答第九问殊胜心句。心相共一百六十心,在此举出其中六十心。这六十心相是在修行中产生的各种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和认识。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是修行者本性所致,或者是积习太深,或者是用心不专。其出现的方式,或者同时杂起,或者相次而生,故须随时留心观察,加以克服和制止。《疏》中指出了对每一种心理现象加以对治的办法。后一部分说殊胜心,也就是出世间心,实指佛教的认识。先说违世八心,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的认识,实际上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阶段的认识。

  所谓违世八心,是指与世间的认识,包括佛教以外的、世俗的,或宗教的各种认识相背离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世界的有神论的认识相对立的无神论的认识。这八种认识也同前一大段一样有相续胜进的层次关系,一层比一层高,但总称之为出世间心。

  其次说大乘有宗的认识,即无自性心。再次说大乘空宗的认识,即极无自性心。而此诸认识,每一心又有十心。此三心与三劫相对应,出世间心生即超越一劫瑜祇行,无自性心生即超越二劫瑜祇行,极无自性心生即超越三劫瑜祇行。超越三劫即度信解地,升住第十地。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一行在《疏》卷三所说的:「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即摄诸部中小乘三藏。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即摄诸经八识、三无性义。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 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入其中。于种种圣言,无不统其精要。」这是一行以此段经文为基础,综合全文意思而作出的教相判释,但经文本意不在于判教,而在于说明佛教内部小乘、大乘诸派不同程度的认识。

  第四段分两小部分,前一部分说六无畏,也是继续回答心续生之相,说在各个认识阶段得到的不同的解脱,顺世八心阶段得善无畏,违世八心阶段得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无自性心阶段得法无我无畏,极无自性心阶段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后一部分自「秘密主,若真言门」等至段末,说十缘生句,即密乘认识的最高阶段,密教以十喻直接观察认识,了了证知心之实相,即初发心时便以此十喻自证自觉,证自心之清净性,觉佛心之无相无别,此即如实知自心。最后之「应了知大乘句」等六句,可次第相释,次第相生。

  第二品分三大段,第一大段自品首至「本位中住而复还入」,为该品序分,第二大段自「时薄伽梵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至「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同见佛世尊故」,为该品主要部分,讲入漫荼罗法之各个部分。第三大段即品末最后一段,讲坛法行事中的主要真言。

  第一大段中首先以金刚手领解上文而赞叹佛说希有法,来简要总括上品所说中心大意,诸佛自证之菩提指摄如实知自心,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指摄三句诸心,以种种方便道等指摄所示现的加持境界。其次以设立问答来标明本品所说的主题: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

  上已说修行成佛的道理,知道自心成佛是怎么回事,但如此妙果以什么方法来得到呢

  

  如此境界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呢

  所以此品接着讲修行的方法,如同已知乳酪中有醍醐性,而以种种性能先进的器具和巧妙有效的技术、方法,加以提取一样必不可少。此品也是回答九问中的第七问修行句。按密教的说法,漫荼罗的修行方法,必须师授才能进行,不可妄自执文而学,否则不但不得成就,反而招致犯戒重罪。没有师授确有许多要领不得掌握。经文中不少行法简繁为略,更有多处地方省略,故传持密典者各有一套行用的密法,如善无畏传持《大日经》,以其《供养次第法》作为补充,并有不少不见之于文的行法,一行据其口传一一书之于《疏》中,因之密教非常重视师传,不是入室弟子不得其密法要领。

  又漫荼罗行法中,一举一动、一印一言、一具一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行与思、体与相,都要并举齐用,相辅而行,这也就是一行浅深两释的原因所在。

  再次以佛证人三摩地瑜伽而示现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境界,来使从中领悟到漫荼罗所体现的意义,如渐次证入大悲藏发生三摩地中,观悟如何次第修行。初无畏时以声字观修漫荼罗行,第二无畏时于有相观中修行漫荼罗行,第三无畏于唯蕴无我心中修漫荼罗行,第四无畏于法缘心中修行漫荼罗行,第五无畏于无缘心中修行漫荼罗行,第六无畏于平等心中修行漫荼罗行,离垢地以去各于自观心中修行漫荼罗行。并领悟以一切心为一心,一切门为一门,或以一心为一切心,一门为一切门。如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如来之身,从中领悟如来与众生其心平等,无胜劣之相。再如从遍至十方中领悟一切方便,毕竟同归,佛道各有不同,而归趣是一,如千江万河流趣各异,而终归大海。

  第二大段分六小段,第一段自「时薄伽梵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至第五自然段「彼阿阇梨以净香水授与令饮彼心清净故」,为阿阇梨支分。第二段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以偈问佛」,至第九自然段「于彼厢卫中,当建大护者」,为造立漫荼罗支分。第三段自「略说三摩地,一心住于缘」至第十二自然段「行者谛思惟当得不坏句」,为三昧支分。第四段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至第十三自然段「诸余大有情一一皆献之」,为供养支分。第五段自「如是修供养」至第二大段末段前「所作随教行,勿生疑虑心」,为加持教授及护摩支分。第六段即第二大段最后一段长句,为入大悲藏功德支分。

  第一段阿阇梨支分中大分为二,自段首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为阿阇梨小支分,说漫荼罗行法中对阿阇梨的各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自「复次秘密主彼阿阇梨若见众生堪为法器」至第一段末,为摄受弟子支分;其中自段首至「方便作成就当获萨婆若」,为摄受弟子仪式小支分,讲入漫荼罗行法中对弟子的要求和标准,以及摄受弟子的仪式。此诸行法较简略的,《疏》中予以详释。

  自「行者悲念心」至「然后治地如其次第当具众德」,为治地支分,说择地治地及造坛择时等法。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头面礼世尊足」,至此段偈颂末「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说教相与事相的关系,因为在第一品中说诸法实相远离一切诸相,佛住佛位常自寂灭,而此品中又为什么说择地造坛等等有为事相呢

  所以此段中通过问答来解释无为教相与有为事相的关系,以解除疑惑。自「秘密主如是所说处所」,至下段偈颂「善哉摩诃萨所画甚微妙」,为图画灌顶坛支分,说造立圆坛、图画圣位、供养持诵等法。自「复次于余日摄受应度人」至第一段末,为摄受建立护持弟子支分,其中首先说所摄受之弟子的条件,及要求和摄受弟子之数。

  其次说所造漫荼罗的名称、漫荼罗的含义、大悲藏漫荼罗的含义及其意义,以及限制灌顶弟子之数的原因等。再次说护持建立法,测验弟子是否成器,并护持其身心,增发信心。

  最后说密教戒律,即三世无碍智戒及其受戒仪轨。

  第二段一分为三,自段首至偈颂末「略说大悲藏漫荼罗位竟」,为造立漫荼罗支分,先说造立漫荼罗坛,次说漫荼罗图位,共三重十二院。其中第二重据《疏》引善无畏的话说:

  「此中第二是隐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毘卢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生身眷属为第三,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二。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卷五)

  按照这一说法,一般以释迦院为第三重。按此胎藏漫荼罗圣位,中胎八叶院九尊,第一重十七尊,其中遍知院三尊、观音院七尊、金刚手院五尊、持明院二尊,第二重二十八尊,其中文殊院七尊、除盖障院九尊、地藏院六尊、虚空藏院六尊,第三重释迦院四十五尊,另金刚手院四使者、文殊院五使者、除盖障院二使者,共一百一十尊。一行《疏》另载入善无畏所传漫荼罗图位,其组织与经相同,而尊位增加了四十三尊。

  此外,在密宗中流传的胎藏漫荼罗有《广大仪轨》、《摄大仪轨》、《玄法仪轨》,都与《疏》所载《阿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有些差异。日本入唐僧求取的《胎藏图样》、《胎藏旧图样》、《现图漫荼罗》等亦稍有差异。

  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至「当得通达真言法」,为漫荼罗功德支分,先说功德,后说赞叹金刚手语。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复白世尊」至第二大段末,补充说明造立漫荼罗中有关色彩、规格、供物诸法。其它入引弟子、灌顶、供养师、护摩等法在第五段中回答,三昧、真言二法即在下段回答。

  第三段一分为二,自段首至「如是勤勇者为利众生故」,为三昧支分,说身密之瑜伽观想。先说三昧名义,即一心住于缘,而就广义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两种。次说究竟三昧,由此证得自觉之自心。再说差别三昧,由此来证得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的认识。最后说三昧之功德。自「复次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至段末,为真言支分,因于此所说亦用于瑜伽观相来证悟其义,故置于三昧支分中。

  先说如来真言通相及其功用,次说真言别相及其不同功用,再说真言实相,再后说真言教相,即相不异体、体不异相的真言教法。此中说字门观,以阿字为法教之本、真言之母,其它字门展转相释,而总归阿字本不生义。最后说真言功德。

  第四段为供养支分,先说献花,次说涂香,再说供食、灯明、宝瓶等。

  第五段自「如是修供养,次引应度者」至「住彼随法教,而作众事业」,为引弟子支分,回答前问如何引弟子。

  自「如是令弟子远离于诸过」至以下寂灾之真言,为护摩支分。自「行者护摩竟」至此段偈末「而施现前僧」,为供养师支分,亦属加持教授支分。按密教的解释,阿阇梨让弟子供养施舍,并非贪着财物而索取,是为了使弟子发生善根、成就灌顶功德。如果弟子能以内外所有资财,为求大事因缘而无所悭惜,诚心奉献于传法之人,则能摧坏无量宿障,消除疑悔心理,内心平静、灌顶去垢即能起作用,并以此因缘能为众生遍施正法财宝。自「尔时毘卢遮那世尊」至此段偈末「忽生疑虑心」,为灌顶支分,亦属加持教授分。

  此中最后诸句说三昧耶戒,共四戒:一、不应舍正法,二、不应舍离菩提心,三、不应悭惜一切法(不惜正法,观机惠施),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此四三昧耶戒被视为密教的戒律,为密教一切行事的根本。《疏》说:「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秘密藏中犹如死尸,虽具修种种功德行,不久败坏也。」(卷九)

  第六段自「尔时金刚手白佛言」至「同见佛世尊故」,为入大悲胎藏漫荼罗功德支分,亦是回答第一品中第六问功德聚一句。

  第三大段为行漫荼罗法事时所要用的主要真言支分,以大力大护真言为限前后分为两小段,前段说有如来出世无量广长语轮相,以及出广长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净法幢高峰等,显示如来语密之藏,因前文已显示如来身密漫荼罗和意密漫荼罗,故于此开示如来普门语密漫荼罗,以使从中领悟真言之意义和功用。此中显示之语密三昧,即三世无比力真言句,为诸真言所出生之处。后段说诸分别真言及其功用。

  

  

《大日经 结构和大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