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一切智智
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干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
若有众生应佛度者,即现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缘觉身,或菩萨身,或梵天身,或那罗延、尾沙门身,乃至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
世尊,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世尊,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世尊,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智,烧一切无智薪无厌足。世尊,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烦恼尘。世尊,譬如①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如是一切智智,为诸天世人利乐。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
如是说已。毘卢遮那佛告持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执金刚,善哉!金刚手,汝问如是义,汝当谛听,极善作意,吾今说之。
金刚手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菩提心为因②,悲为根③,方便为究竟④。秘密主,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⑤。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
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
菩提无相故。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
尔时,金刚手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
谁为菩提成正觉者
谁发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
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⑥,心不可得。秘密主,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红紫非水精色,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⑦。
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无色界同性,非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趣同性。
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
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
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
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
是故,秘密主,我说诸法如是,令彼诸菩萨众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秘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识知菩提,当如是识知自心。秘密主,云何自知心
谓若分段,或显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识,若我、若我所,若能执、若所执,若清净,若界,若处,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⑧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⑨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⑩,知众生心行,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着,为法界众生不辞劳倦,成就住无为戒⑾,离于邪见,通达正见。
复次,秘密主,住此除一切盖障菩萨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满足一切佛法。秘密主,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注释
①「譬如」,原作「喻如」,丽本同,今按《疏》文及上下文用词一致,改正。
②菩提心为因:讲修行的依据和起因。菩提心,在此具有双重含义,一指众生本来具有的、与佛共同无别的本性,也就是觉悟成佛的因性、内在根据、本原或可能性。二指追求菩提真理的自信心、信心力。
《大智度论》所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就是指此而言。因一指内因,即作为内在根据的菩提心,二指外因,即作为外在条件的菩提信心。
③悲为根:讲修行的基本条件和过程。悲,据《疏》解释,兼有慈、悲二义,「慈如广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秽」,一方面要发慈爱之心,施乐与善,广修福业,而在修行上积极进取、增长净心。另一方面要发悲愍之心,拔苦除难,勇猛无畏,而在修行上不断克服重重障碍、扫清一切烦恼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总之,要具足种种因缘条件,要有坚固的基础,这叫「大悲万行」,而这也就是修行的全部过程和活动。所谓根,原意为执持,如树之根执持茎叶华果,使其立而不拔,在此指修行进趣的基础和净心逐渐增长成熟的各种条件。根,校本作「根本」,《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丽作「根本」。今按《疏》文及其文义,仍从底本。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方便为究竟,略称因根究竟三句,或称因行果三句。三句,为密教修行全过程的理论概括。
④方便为究竟:讲修行的方法和目的、结果。方便,即技巧、方法、途径,在此特指三密方便,即身密之印契、语密之真言、意密之瑜伽观想。究竟, 即结果、终极,指成佛之果、菩提之境、正觉之智。方便为究竟,就是以三密方便相应成佛。而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当认识到成佛之因而增发信心,进修慈悲万行,一切圆际之时,染污即是清净,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佛,世间即是出世间。在此方便,是与究竟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疏》卷一、《理趣经》、《摄真实经》等)。
⑤如实知自心:为密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本经中则是一个核心命题。所有哲学上的论证都可以归结到这一句话上,《疏》中也着重阐发了这一命题的基本涵义。如实知自心,简言之,就是完全、真实地观察,认识和体证众生自心的本性,亦即真实地存在。所谓成菩提,实际上就是如实地认识和体证自心,以自心证知自心,以自心觉悟自心。自心即是佛心,自心即是道,别无其它。但在现实中何以有众生和佛的区别呢
何以来生轮回生死呢
其原因就是众生不能如实地证知自心。如果众生能如实证知,心自证心,心自觉心,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疏》卷一)。
⑥心不在内……及两中间:内、外,指内六处、外六处;两中间,即六识(《疏》卷一)。
⑦非青非黄至非不男女:均指印度各种宗教的和哲学的宗派观点,即针对阐于「真我」的各种看法而言。如有的说真我的颜色是青的或黄的,有的说真我的形状是圆的或方的等等。
⑧「净菩提心」,原作「菩提心」,《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丽作「净菩提心」,今按校本及《疏》文补入「净」字。
⑨「久」,原作「欠」,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⑩陀罗尼:在此指其原义,即取总持不忘之义,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就是说能够获得对于各种语言方言,包括三界天人语言的总持通达。陀罗尼原为古代印度的一种记忆方法,用来记忆和背诵冗长的经文诗赞。后来才演变为陀罗尼神咒,与真言、明咒、咒术相混(参见《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总释陀罗尼义赞》)。⑾戒:此有「清冷」之义,如水性之清冷,虽薪火而终不变其本性。住无为戒,即止住于心之常恒不变之本性(《疏》卷一)。
译文
大毘卢遮那佛如此深入浅出地讲解之后,大会听众无不心悦诚服,茅塞顿开。但不知如何实践这一道理,如何渐次进修而能得到一切智智。正在这时,金刚手看透大家的心思,便又以偈颂提问道:
光明遍照大日尊,菩提种子怎发生
如已发生菩提心,如何分辨其相状
识心人中最胜心,必知微相而演说。
自然智慧大勤勇,几心续生得是心
次第心相何差别,经历几时见净心
其心微妙之功德,如何修行而获得
众生心与行者心,有何差异共开演。
执金刚秘密主这样问罢之后,大日如来谆谆善诱,进一步告诉执金刚秘密主说:
佛性所生好金刚,利益众生如是问。
胜上大乘进趣处,不生而生诸心相,十方诸佛大秘密,外道异门不能识,集会今天为众生,皆悉开示仔细听:
越诸一百六十心,发生无量大功德,心性恒常如金刚,当知即生菩提心。
菩提心相如虚空,永恒常住不染污,大风吹尽无所动,常自寂灭本无相。
行者智慧悉成就,即是诸佛正觉现,从此就是初发心,内外供养行修行。
佛接着又说:秘密主,那些无始以来,轮回流转于生死中的愚童凡夫、种种有情众生,相信有名而无实的个体灵魂和鬼神,认为万物都有灵魂,世界上充满鬼神。秘密主,他们不能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本性,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了异己的分别人神的思想。
也有的把某种现象当作真实的东西,如有的认为时间是万物之因。他们说: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有的认为地是万物之因,一切众生和万物依地而得生存。有的认为水是万物之因,有的认为气是万物之因,有的认为火是世界之因,有的认为空是世界之因,说从空无生万有。修行瑜伽的人,把瑜伽境界中由心静而产生的现象执为实有。修净行者,有的认为有创造万物之主,依此修行为之净,有的认为没有创造万物之主,万物都是无作无为,故以无净为修行之道。自在天外道中,有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自在天所为,有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创世主的心中流出来的,有的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时间创造出来的。那罗延天外道主张那罗延天湛然不动,而有辅佐者受命造物。其中还有的说尊贵天遍及一切,无处不在。有一类外道主张一切事物都自然而有,没有谁去造作,如莲花色泽鲜艳,无人去染,棘刺利尖,无人去削。有的外道还说人身中除了心之外,另有自我,支配人身活动。也有的说人身中有神我,与身等同,身小亦小,身大亦大。又有的外道说有神我能造万物,世间所有好事均由他所为。又有外道说任何东西都有寿命,包括地水火风以及草木土石。有一派说有补特伽罗我,屡往生死轮回之中,为生命的主体。另有一派主张识,说识遍及一切,充满世界。还有一类派别主张阿赖耶,说有阿赖耶执持此身,造诸万物,含藏一切,它摄收之则世无所有,放开之则满世间。又有外道主张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有见者,能见世间诸事。又有外道说身中除识心之外另有能执者,操动身口意作种种事情;与…
《大日经 住心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