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 住心品▪P3

  ..續本文上一頁。得一切智智

  彼得一切智智,爲無量衆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幹闼婆,乃至說生摩睺羅伽法。

  若有衆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緣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或那羅延、尾沙門身,乃至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

  世尊,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世尊,譬如大地,一切衆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羅依。世尊,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厭足,如是一切智智,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世尊,譬如風界除一切塵,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煩惱塵。世尊,譬如①水界,一切衆生依之歡樂,如是一切智智,爲諸天世人利樂。世尊。如是智慧以何爲因?雲何爲根?雲何究竟

  

  如是說已。毘盧遮那佛告持金剛秘密主言:善哉!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手,汝問如是義,汝當谛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

  金剛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菩提心爲因②,悲爲根③,方便爲究竟④。秘密主,雲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⑤。秘密主,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

  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

  菩提無相故。秘密主,諸法無相謂虛空相。

  爾時,金剛手複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智

  誰爲菩提成正覺者

  誰發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

  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⑥,心不可得。秘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紫非水精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⑦。

  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趣同性。

  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現。何以故

  虛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所以者何

  性同虛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

  秘密主,心、虛空界、菩提叁種無二。此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是故,秘密主,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秘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秘密主,雲何自知心

  謂若分段,或顯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識,若我、若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清淨,若界,若處,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秘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⑧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⑨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叁昧。若得此者。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發五神通,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⑩,知衆生心行,諸佛護持,雖處生死而無染著,爲法界衆生不辭勞倦,成就住無爲戒⑾,離于邪見,通達正見。

  複次,秘密主,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秘密主,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功德皆得成就。

  注釋

  ①「譬如」,原作「喻如」,麗本同,今按《疏》文及上下文用詞一致,改正。

  ②菩提心爲因:講修行的依據和起因。菩提心,在此具有雙重含義,一指衆生本來具有的、與佛共同無別的本性,也就是覺悟成佛的因性、內在根據、本原或可能性。二指追求菩提真理的自信心、信心力。

  《大智度論》所謂「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就是指此而言。因一指內因,即作爲內在根據的菩提心,二指外因,即作爲外在條件的菩提信心。

  ③悲爲根:講修行的基本條件和過程。悲,據《疏》解釋,兼有慈、悲二義,「慈如廣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穢」,一方面要發慈愛之心,施樂與善,廣修福業,而在修行上積極進取、增長淨心。另一方面要發悲愍之心,拔苦除難,勇猛無畏,而在修行上不斷克服重重障礙、掃清一切煩惱塵。二者相輔相成,不可缺一。總之,要具足種種因緣條件,要有堅固的基礎,這叫「大悲萬行」,而這也就是修行的全部過程和活動。所謂根,原意爲執持,如樹之根執持莖葉華果,使其立而不拔,在此指修行進趣的基礎和淨心逐漸增長成熟的各種條件。根,校本作「根本」,《中華藏》校資、碛、普、南、徑、清、麗作「根本」。今按《疏》文及其文義,仍從底本。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方便爲究竟,略稱因根究竟叁句,或稱因行果叁句。叁句,爲密教修行全過程的理論概括。

  ④方便爲究竟:講修行的方法和目的、結果。方便,即技巧、方法、途徑,在此特指叁密方便,即身密之印契、語密之真言、意密之瑜伽觀想。究竟, 即結果、終極,指成佛之果、菩提之境、正覺之智。方便爲究竟,就是以叁密方便相應成佛。而更深一層的含義,則是當認識到成佛之因而增發信心,進修慈悲萬行,一切圓際之時,染汙即是清淨,煩惱即是菩提,衆生即是佛,世間即是出世間。在此方便,是與究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疏》卷一、《理趣經》、《攝真實經》等)。

  ⑤如實知自心:爲密教教義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而在本經中則是一個核心命題。所有哲學上的論證都可以歸結到這一句話上,《疏》中也著重闡發了這一命題的基本涵義。如實知自心,簡言之,就是完全、真實地觀察,認識和體證衆生自心的本性,亦即真實地存在。所謂成菩提,實際上就是如實地認識和體證自心,以自心證知自心,以自心覺悟自心。自心即是佛心,自心即是道,別無其它。但在現實中何以有衆生和佛的區別呢

  何以來生輪回生死呢

  其原因就是衆生不能如實地證知自心。如果衆生能如實證知,心自證心,心自覺心,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疏》卷一)。

  ⑥心不在內……及兩中間:內、外,指內六處、外六處;兩中間,即六識(《疏》卷一)。

  ⑦非青非黃至非不男女:均指印度各種宗教的和哲學的宗派觀點,即針對闡于「真我」的各種看法而言。如有的說真我的顔色是青的或黃的,有的說真我的形狀是圓的或方的等等。

  ⑧「淨菩提心」,原作「菩提心」,《中華藏》校資、碛、普、南、徑、清、麗作「淨菩提心」,今按校本及《疏》文補入「淨」字。

  ⑨「久」,原作「欠」,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

  ⑩陀羅尼:在此指其原義,即取總持不忘之義,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就是說能夠獲得對于各種語言方言,包括叁界天人語言的總持通達。陀羅尼原爲古代印度的一種記憶方法,用來記憶和背誦冗長的經文詩贊。後來才演變爲陀羅尼神咒,與真言、明咒、咒術相混(參見《大智度論》卷五、《佛地經論》卷五、《總釋陀羅尼義贊》)。⑾戒:此有「清冷」之義,如水性之清冷,雖薪火而終不變其本性。住無爲戒,即止住于心之常恒不變之本性(《疏》卷一)。

  譯文

  大毘盧遮那佛如此深入淺出地講解之後,大會聽衆無不心悅誠服,茅塞頓開。但不知如何實踐這一道理,如何漸次進修而能得到一切智智。正在這時,金剛手看透大家的心思,便又以偈頌提問道:

  光明遍照大日尊,菩提種子怎發生

  

  如已發生菩提心,如何分辨其相狀

  

  識心人中最勝心,必知微相而演說。

  自然智慧大勤勇,幾心續生得是心

  

  次第心相何差別,經曆幾時見淨心

  

  其心微妙之功德,如何修行而獲得

  

  衆生心與行者心,有何差異共開演。

  執金剛秘密主這樣問罷之後,大日如來諄諄善誘,進一步告訴執金剛秘密主說:

  佛性所生好金剛,利益衆生如是問。

  勝上大乘進趣處,不生而生諸心相,十方諸佛大秘密,外道異門不能識,集會今天爲衆生,皆悉開示仔細聽:

  越諸一百六十心,發生無量大功德,心性恒常如金剛,當知即生菩提心。

  菩提心相如虛空,永恒常住不染汙,大風吹盡無所動,常自寂滅本無相。

  行者智慧悉成就,即是諸佛正覺現,從此就是初發心,內外供養行修行。

  佛接著又說:秘密主,那些無始以來,輪回流轉于生死中的愚童凡夫、種種有情衆生,相信有名而無實的個體靈魂和鬼神,認爲萬物都有靈魂,世界上充滿鬼神。秘密主,他們不能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本性,因而産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産生了異己的分別人神的思想。

  也有的把某種現象當作真實的東西,如有的認爲時間是萬物之因。他們說:時來衆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爲因。有的認爲地是萬物之因,一切衆生和萬物依地而得生存。有的認爲水是萬物之因,有的認爲氣是萬物之因,有的認爲火是世界之因,有的認爲空是世界之因,說從空無生萬有。修行瑜伽的人,把瑜伽境界中由心靜而産生的現象執爲實有。修淨行者,有的認爲有創造萬物之主,依此修行爲之淨,有的認爲沒有創造萬物之主,萬物都是無作無爲,故以無淨爲修行之道。自在天外道中,有的認爲世界萬物都是自在天所爲,有的認爲世界萬物都是由創世主的心中流出來的,有的認爲世界萬物是由時間創造出來的。那羅延天外道主張那羅延天湛然不動,而有輔佐者受命造物。其中還有的說尊貴天遍及一切,無處不在。有一類外道主張一切事物都自然而有,沒有誰去造作,如蓮花色澤鮮豔,無人去染,棘刺利尖,無人去削。有的外道還說人身中除了心之外,另有自我,支配人身活動。也有的說人身中有神我,與身等同,身小亦小,身大亦大。又有的外道說有神我能造萬物,世間所有好事均由他所爲。又有外道說任何東西都有壽命,包括地水火風以及草木土石。有一派說有補特伽羅我,屢往生死輪回之中,爲生命的主體。另有一派主張識,說識遍及一切,充滿世界。還有一類派別主張阿賴耶,說有阿賴耶執持此身,造諸萬物,含藏一切,它攝收之則世無所有,放開之則滿世間。又有外道主張身中有知者,能知苦樂等事;有見者,能見世間諸事。又有外道說身中除識心之外另有能執者,操動身口意作種種事情;與…

《大日經 住心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