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 住心品▪P7

  ..续本文上一页bar-byaho snam-paho,与《疏》之解释大致相合,今据此增补。

  ⑤「一切处发」,「处」与「发」字之间,《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有「修」字,当为衍文,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⑥「炽盛炎热为性」,原无「为」字,《大正藏》校宋、元、明、宫有,《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有,今据此增补。

  ⑦泥心及其释文,底本及校本均无,《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有「云何泥心」一句。《疏》说:「第四十五泥心,梵本缺文不释,阿阇梨(指善无畏)言,此是一向无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别记忆,故《律》云犹如泥团。又如泥泞以淖弱故,难事越度,要令有所由藉,谓假桥梁等方能越之。」勘藏文本,不缺此段释文,作:bdam-gyi—sems gan-She-nagan-bdag—gi-nes—pas gshan-la skud-paho.与《疏》之解释有所不同,今据藏文译本增补。

  ⑧此两句原文无,今据藏文本增补,藏文本原文,作:Rnog-bahi-sems gan-she-na-gan pha-rol-gyinis-pa hdsin-passems-larnog-na skyid-paho.⑨「彼」,《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无此字,今按校本及《疏》文,仍从底本。

  ⑩「性」,原作「往」,《中华藏》校诸本作「性」,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心如是同性」之后,底本及诸本均无,猿猴心及其所释之文,藏文本亦无。但据《疏》说:「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指善无畏)云,少一猿猴心也。猿猴之性,身心散乱,常不暂住。行人亦尔,其性躁动不安故,多所攀缘,犹如猿猴放一捉一。大略言之, 众生尽然,今就偏盛而言也。」今按《疏》之解释增补。

  ⑾违顺八心:即顺世八心和违世八心,前者亦称世间八心,指上文所说种子、芽、苞、叶、华、果、受用种子、无畏依婴童心。又有违世八心,亦称出世间八心,即指从初发心至越世间三妄执、解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疏》卷二) 。

  ⑿「一劫」,「一」和「劫」字之间,原有「切」字,《中华藏》校诸本无此字,今按此及校本、《疏》文,删去。

  ⒀本不生:即本初不生,在此还不是终极的认识阶段。但在经文其它地方则是一个表示终极认识,或最高认识阶段的命题,全称阿字本不生。据《疏》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不同的内因外缘和合生成的,而这能生之内因外缘,又有别的因缘聚合而成,但如此展转从缘,最后的本原是什么呢

  当这样观察的时候,就能认识到这个最后的本原就是不生之处,所以本初不生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原、本初,这叫本不生。因为这个本不生,也就是如上所说的自证自觉的众生自心,故又叫作自心本不生。又因为这个本不生,如印度梵文字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元音阿「□」,其它音必须凭借此音才能发出声来,此音便为众声之母,众音之本,所以例此而称之为阿字本不生。《疏》卷七中阐明了它的基本涵义,说:「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凡三界语言皆依于名,而名依于字,故悉昙阿字,亦为来字之母。当知阿字门真实义,亦复如是,遍于一切法义之中也。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无不从众缘生,从缘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观此能生之缘,亦复从众缘生,展转从缘,谁为其本

  如是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时,即是见本不生际。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而世间凡夫不观诸法本源故,妄见有生,所以随生死流不能自出。」⒁「二」,原作「三」,《大正藏》校明、宫,《中华藏》校普、南、径、清作「一」,校石、资、碛、丽作「二」,今按校本及《疏》文并前后文义,改正。

  ⒂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是说当从业烦恼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即顿然觉悟到业烦恼就是佛菩提,二者是一非二,其中无有系缚者,无可系缚。没有解脱之时,烦恼与菩提有分别,而一旦解脱了还有什么分别可言呢

  所以说在业烦恼的解脱中,业烦恼仍然依存(本来如此),如同虚空超越众相,而万象仍依存其间一样(《疏》卷二)。

  ⒃三心:指因、根、究竟三心,或称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疏》认为初地即菩提心,二至八地为大悲心,九、十地为方便心,或细分每地即有三心。

  ⒄十心:即指初种子、芽、苞、叶、华、果、受用种子、无畏依、最胜心、决定心。而每一地又具此十心,广而言之,则无量无数。

  译文

  金刚手听佛说真言密教诸菩萨,直乘真言门上菩萨地,就又向佛问道:世尊,密教诸菩萨行道时,可获得几种无畏处

  

  这样问罢之后,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诉金刚手说:请认真听着,并善于领会。如果有情众生修行诸如不杀害生命,不偷不盗,不邪淫,不说谎话假话,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语伤人,不花言巧语、文过其实,不贪图奢望,不愤怒仇恨,不信邪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等十善业道,并以此来制止十不善业道,就能在善恶是非上解脱,得到善无畏。如果能正确地认识人身是由三十六物积集而成的,五种不净恶露充满其中,就不会贪爱己身,于己身解脱,得身无畏。如果能认识诸蕴集合而成的我身中,无有灵魂、真我、支配者等,如同树一样,树已不存,树影何来

  广西而言,万物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结合而成的,其中都没有真我之类的超存在物。这样就在真我、鬼神诸方面解脱,得无我无畏。如果进一步认识组成事物的那些因素,也是由别的因素聚合而成的,那些别的因素又有别的因素聚合而成,其本身也没有自己固定不变的规定性,这样就能于一切事物和现象解脱,得法无畏。如果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自性,除了心之外什么都没有,什么东西都不是实在的,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这样就能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在性上解脱,得到法无我无畏。如果认识到自心也是空无所有,没有实在性,同一切事物和现象、认识事物的感觉器官、被感官摄取的客观外境,以及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认识,并且由此推论出来的各种观点看法等等,都是一样的性质。所谓自性亦无性,这样在实在的自心上也可解脱,得到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秘密主,一般人在认识过程中得到的无畏处就是这样的。而真言门修行菩萨行的诸菩萨,直接深入观察十缘生句,就能以真言教法于自心通达作证。那么什么叫十缘生句呢

  就是对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等现象的观察认识,并由此得出的结论。

  秘密主,秘密佛教中修行菩萨行的诸菩萨,是这样观察认识的:如咒术、药力等产生升空、隐形、履水、蹈火等不可思议的事情以及种种幻象,虽然一一推求没有实在性,但六情所对,现前明了。虽然展转相生,往来十方,变化多端,但亦非去非不去。为什么呢

  因为它本身就是如此,不是人们推理判断的,要么是变化,要么是不变化,要么是有,要么是无那样,其本性即是清净,自己亲自证知才能认识到。真言门持诵修行,依三密方便而行,得成一切不可思议,超出逻辑思惟所能判断推理范围的事,也是这样,种种推求都无所得,而自在神通,宛然不谬,其中奥妙,只有亲自证知才可知道。

  又如阳焰,远远望去像一羣奔腾的野马,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但到近处一看,什么也没有,仅有的只是人们谈论的名相罢了。看一切事物和现象也是这样,性空假有。真言行者在瑜伽中见到的种种殊胜境界,包括所见十方诸佛海会,无不如此,仅仅是名言概念上的假名,是一种虚妄的分别。

  又如梦中自见种种天宫乐土,或在地狱受苦,经历千百岁,而梦醒来之后则知一无所有,此作梦因缘中求其实在,都不可得,而梦事昭然,记忆犹新。此等以一念为千万岁,一心为无量境,不是世上有智慧的人所能判断推理出来的事,也不是可以怀疑的事,唯独作梦者自己可以印证。真言行者的瑜伽之梦也是这样,出现类此情况可不能起执着之心。

  秘密主,又如镜子中照出来的影像,不是镜子所作,如面不照镜就影像不现。也不是人面所作,因为没有镜子面现不出来。也不是拿镜子的人所作,因为无镜无面则无影像,也不是本来自然就有,因为没有镜没有面没有执镜者,就没有影像。也不是没有因缘,如果没有因缘,应该常有或者常无,没有镜没有面,应该自己出来。由此可知影像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无因缘而生。不是先无,也不是后无,不是先有,也不是后有,也不是非有无。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真言行者所成就之悉地也是如此。

  秘密主,又如干闼婆城、海市蜃楼,远望去楼阁亭台,人物车马,灿然可观,然而只能眼见,而无实有。真言行者也同样,对于密严佛国、十方净土、修罗天宫等悉地宫,不能妄生贪着,求其实事。

  秘密主,又如在深山峡谷中,空旷大屋里,发出声音,就有回响,而此响声因以声转声而有,不是由谁来发出的,愚痴之人不懂此中道理,执着为实有,以为有东西发出的。

  真言行者如在瑜伽中闻到种种音声,包括诸佛圣者现前以无量法音而教授,也要以响喻观察,认识到此诸境界都是从三密众缘而有,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这样就不致坠入戏论之中,自然得到音声智慧。

  秘密主,又如明月照在平静的水面上,映现出月亮的影像,分分明明,与悬挂在虚空中的月亮毫无差别,而用棍子搅乱,水面失去平静,月影不再映现。真言行者观察事物亦如此,佛心月轮照于众生静水心中,空月水月,佛心自心,毫无分别。而水有不平,心有障碍,月影不现,心佛不生。又如千江万水,月亦不去,水亦不来,而一月当空,普映众水。

  观察心佛亦如此,众生心亦不来,佛心亦不去,而以智慧杖搅之,自心佛心无有实处。

  秘密主,再观察雨水中的浮泡,泡起即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心之变化也一样,佛心众生心,种种变化不同,均不离自心。真言行者在瑜伽中见到的种种不思议变化境界,心生则有,心灭便灭,终不离自心,生时无所来,灭时无所至。

  再如空中本来没有男女房舍,园林花果,而因为心情迷乱,妄见种种人物形象。

  再如空中旋转的火烬,有轮像出现,而实无轮像在空中,是旋转而产生。在真言瑜伽中随心所运,成就自在,亦是方便技巧使然。

  秘密主,应该这样认识甚深缘起的大乘道理,自心证知自心的道理,如来智慧与自心实相无别无异超越至上,并安住于中的无等等的道理,其心坚固不动的道理, 知极无自性心的正等觉的道理,渐次达到遍智一切的大乘生的道理。如此则拥有诸佛无量宝藏法财,具足一切如来种种神通智慧功德,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量众生,其中一切心相,遍知无余。

  原典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救世者演说心相,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

  

  如是说已,摩诃毘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谛听,极善思念。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诸善业,害不善业,当得善无畏。若如实知我,当得身无畏。若于取蕴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观,当得无我无畏。若害蕴住法攀缘,当得法无畏。若害法住无缘,当得法无我无畏。若复一切蕴、界、处、能执、所执、我、寿命等,及法、无缘、空, 自性无性,此空智生,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

  云何为十

  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

  秘密主,彼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当如是观察。云何为幻

  谓如咒术、药力,能造、所造,种种色像,惑自眼故,见稀有事,展转相生。往来十方,然彼①非去、非不去。何以故

  本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就,能生一切。

  复次,秘密主,阳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谈议。如是真言相②唯是假名。

  复次,秘密主,如梦中所见。昼日牟呼栗多③,剎那岁时等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觉已都无所见。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

  复次,秘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当如是知。

  复次,秘密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宫。

  复次,秘密主,以响喻解了真言声,如缘声有响,彼真言者当如是解。

  复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

  复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当知亦尔。

  复次,秘密主,如空中无众生、无寿命,彼作者不可得,以心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

  复次,秘密主,譬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

  秘密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④,当得具足法财,出生种种工巧大智,如是遍知一切心相。

  注释

  ①「彼」,《大正藏》校宋、元、明、宫,《中华藏》校资、碛、普、南、径、清作「后」,今按校本及《琉》文,仍从底本。

  ②真言相:指在瑜伽观想中出现的种种殊特境界。

  ③牟呼栗多:梵文muhurta 的音译,意即一瞬间。

  ④大乘生句:即指如上以十喻所作之甚深观察及得到的认识,并非声闻、缘觉所能安足止住之处。无等,即指如来智慧在一切法中已无可譬类,亦无超越其上者, 故称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涵盖相称,间无异际,故称无等等。如以十缘生句证悟心实际处,则可安住其中,故说无等等句。必定句,即对佛说之心实相法,坚信不移,不被诸魔迷惑而变其心。大乘生句,是说如以上能层层观察,逐渐转深,以至最终以毘卢遮那上上智,穷其源底,故说渐次大乘生句(参《疏》卷三)。

  

  

《大日经 住心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