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 住心品▪P7

  ..續本文上一頁bar-byaho snam-paho,與《疏》之解釋大致相合,今據此增補。

  ⑤「一切處發」,「處」與「發」字之間,《大正藏》校宋、元、明、宮,《中華藏》校資、碛、普、南、徑、清有「修」字,當爲衍文,今按校本及《疏》文,仍從底本。

  ⑥「熾盛炎熱爲性」,原無「爲」字,《大正藏》校宋、元、明、宮有,《中華藏》校資、碛、普、南、徑、清有,今據此增補。

  ⑦泥心及其釋文,底本及校本均無,《大正藏》校宋、元、明、宮,《中華藏》校資、碛、普、南、徑、清有「雲何泥心」一句。《疏》說:「第四十五泥心,梵本缺文不釋,阿阇梨(指善無畏)言,此是一向無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別記憶,故《律》雲猶如泥團。又如泥濘以淖弱故,難事越度,要令有所由藉,謂假橋梁等方能越之。」勘藏文本,不缺此段釋文,作:bdam-gyi—sems gan-She-nagan-bdag—gi-nes—pas gshan-la skud-paho.與《疏》之解釋有所不同,今據藏文譯本增補。

  ⑧此兩句原文無,今據藏文本增補,藏文本原文,作:Rnog-bahi-sems gan-she-na-gan pha-rol-gyinis-pa hdsin-passems-larnog-na skyid-paho.⑨「彼」,《大正藏》校宋、元、明、宮,《中華藏》校資、碛、普、南、徑、清無此字,今按校本及《疏》文,仍從底本。

  ⑩「性」,原作「往」,《中華藏》校諸本作「性」,今按校本及《疏》文改正。「心如是同性」之後,底本及諸本均無,猿猴心及其所釋之文,藏文本亦無。但據《疏》說:「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指善無畏)雲,少一猿猴心也。猿猴之性,身心散亂,常不暫住。行人亦爾,其性躁動不安故,多所攀緣,猶如猿猴放一捉一。大略言之, 衆生盡然,今就偏盛而言也。」今按《疏》之解釋增補。

  ⑾違順八心:即順世八心和違世八心,前者亦稱世間八心,指上文所說種子、芽、苞、葉、華、果、受用種子、無畏依嬰童心。又有違世八心,亦稱出世間八心,即指從初發心至越世間叁妄執、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業煩惱、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離建立宗等(《疏》卷二) 。

  ⑿「一劫」,「一」和「劫」字之間,原有「切」字,《中華藏》校諸本無此字,今按此及校本、《疏》文,刪去。

  ⒀本不生:即本初不生,在此還不是終極的認識階段。但在經文其它地方則是一個表示終極認識,或最高認識階段的命題,全稱阿字本不生。據《疏》解釋,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不同的內因外緣和合生成的,而這能生之內因外緣,又有別的因緣聚合而成,但如此展轉從緣,最後的本原是什麼呢

  當這樣觀察的時候,就能認識到這個最後的本原就是不生之處,所以本初不生就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本原、本初,這叫本不生。因爲這個本不生,也就是如上所說的自證自覺的衆生自心,故又叫作自心本不生。又因爲這個本不生,如印度梵文字母的第一個字母表示的元音阿「□」,其它音必須憑借此音才能發出聲來,此音便爲衆聲之母,衆音之本,所以例此而稱之爲阿字本不生。《疏》卷七中闡明了它的基本涵義,說:「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爲衆聲之母。凡叁界語言皆依于名,而名依于字,故悉昙阿字,亦爲來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真實義,亦複如是,遍于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無不從衆緣生,從緣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複從衆緣生,展轉從緣,誰爲其本

  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爲真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見有生,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⒁「二」,原作「叁」,《大正藏》校明、宮,《中華藏》校普、南、徑、清作「一」,校石、資、碛、麗作「二」,今按校本及《疏》文並前後文義,改正。

  ⒂于業煩惱解脫,而業煩惱具依:是說當從業煩惱中解脫出來的時候,即頓然覺悟到業煩惱就是佛菩提,二者是一非二,其中無有系縛者,無可系縛。沒有解脫之時,煩惱與菩提有分別,而一旦解脫了還有什麼分別可言呢

  所以說在業煩惱的解脫中,業煩惱仍然依存(本來如此),如同虛空超越衆相,而萬象仍依存其間一樣(《疏》卷二)。

  ⒃叁心:指因、根、究竟叁心,或稱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疏》認爲初地即菩提心,二至八地爲大悲心,九、十地爲方便心,或細分每地即有叁心。

  ⒄十心:即指初種子、芽、苞、葉、華、果、受用種子、無畏依、最勝心、決定心。而每一地又具此十心,廣而言之,則無量無數。

  譯文

  金剛手聽佛說真言密教諸菩薩,直乘真言門上菩薩地,就又向佛問道:世尊,密教諸菩薩行道時,可獲得幾種無畏處

  

  這樣問罷之後,摩诃毘盧遮那世尊告訴金剛手說:請認真聽著,並善于領會。如果有情衆生修行諸如不殺害生命,不偷不盜,不邪淫,不說謊話假話,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不惡語傷人,不花言巧語、文過其實,不貪圖奢望,不憤怒仇恨,不信邪見、有自己的正確認識等十善業道,並以此來製止十不善業道,就能在善惡是非上解脫,得到善無畏。如果能正確地認識人身是由叁十六物積集而成的,五種不淨惡露充滿其中,就不會貪愛己身,于己身解脫,得身無畏。如果能認識諸蘊集合而成的我身中,無有靈魂、真我、支配者等,如同樹一樣,樹已不存,樹影何來

  廣西而言,萬物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結合而成的,其中都沒有真我之類的超存在物。這樣就在真我、鬼神諸方面解脫,得無我無畏。如果進一步認識組成事物的那些因素,也是由別的因素聚合而成的,那些別的因素又有別的因素聚合而成,其本身也沒有自己固定不變的規定性,這樣就能于一切事物和現象解脫,得法無畏。如果認識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沒有自性,除了心之外什麼都沒有,什麼東西都不是實在的,叁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這樣就能在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實在性上解脫,得到法無我無畏。如果認識到自心也是空無所有,沒有實在性,同一切事物和現象、認識事物的感覺器官、被感官攝取的客觀外境,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産生的認識,並且由此推論出來的各種觀點看法等等,都是一樣的性質。所謂自性亦無性,這樣在實在的自心上也可解脫,得到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秘密主,一般人在認識過程中得到的無畏處就是這樣的。而真言門修行菩薩行的諸菩薩,直接深入觀察十緣生句,就能以真言教法于自心通達作證。那麼什麼叫十緣生句呢

  就是對幻、陽焰、夢、影、幹闼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等現象的觀察認識,並由此得出的結論。

  秘密主,秘密佛教中修行菩薩行的諸菩薩,是這樣觀察認識的:如咒術、藥力等産生升空、隱形、履水、蹈火等不可思議的事情以及種種幻象,雖然一一推求沒有實在性,但六情所對,現前明了。雖然展轉相生,往來十方,變化多端,但亦非去非不去。爲什麼呢

  因爲它本身就是如此,不是人們推理判斷的,要麼是變化,要麼是不變化,要麼是有,要麼是無那樣,其本性即是清淨,自己親自證知才能認識到。真言門持誦修行,依叁密方便而行,得成一切不可思議,超出邏輯思惟所能判斷推理範圍的事,也是這樣,種種推求都無所得,而自在神通,宛然不謬,其中奧妙,只有親自證知才可知道。

  又如陽焰,遠遠望去像一羣奔騰的野馬,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但到近處一看,什麼也沒有,僅有的只是人們談論的名相罷了。看一切事物和現象也是這樣,性空假有。真言行者在瑜伽中見到的種種殊勝境界,包括所見十方諸佛海會,無不如此,僅僅是名言概念上的假名,是一種虛妄的分別。

  又如夢中自見種種天宮樂土,或在地獄受苦,經曆千百歲,而夢醒來之後則知一無所有,此作夢因緣中求其實在,都不可得,而夢事昭然,記憶猶新。此等以一念爲千萬歲,一心爲無量境,不是世上有智慧的人所能判斷推理出來的事,也不是可以懷疑的事,唯獨作夢者自己可以印證。真言行者的瑜伽之夢也是這樣,出現類此情況可不能起執著之心。

  秘密主,又如鏡子中照出來的影像,不是鏡子所作,如面不照鏡就影像不現。也不是人面所作,因爲沒有鏡子面現不出來。也不是拿鏡子的人所作,因爲無鏡無面則無影像,也不是本來自然就有,因爲沒有鏡沒有面沒有執鏡者,就沒有影像。也不是沒有因緣,如果沒有因緣,應該常有或者常無,沒有鏡沒有面,應該自己出來。由此可知影像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無因緣而生。不是先無,也不是後無,不是先有,也不是後有,也不是非有無。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真言行者所成就之悉地也是如此。

  秘密主,又如幹闼婆城、海市蜃樓,遠望去樓閣亭臺,人物車馬,燦然可觀,然而只能眼見,而無實有。真言行者也同樣,對于密嚴佛國、十方淨土、修羅天宮等悉地宮,不能妄生貪著,求其實事。

  秘密主,又如在深山峽谷中,空曠大屋裏,發出聲音,就有回響,而此響聲因以聲轉聲而有,不是由誰來發出的,愚癡之人不懂此中道理,執著爲實有,以爲有東西發出的。

  真言行者如在瑜伽中聞到種種音聲,包括諸佛聖者現前以無量法音而教授,也要以響喻觀察,認識到此諸境界都是從叁密衆緣而有,是事非生非滅,非有非無,這樣就不致墜入戲論之中,自然得到音聲智慧。

  秘密主,又如明月照在平靜的水面上,映現出月亮的影像,分分明明,與懸挂在虛空中的月亮毫無差別,而用棍子攪亂,水面失去平靜,月影不再映現。真言行者觀察事物亦如此,佛心月輪照于衆生靜水心中,空月水月,佛心自心,毫無分別。而水有不平,心有障礙,月影不現,心佛不生。又如千江萬水,月亦不去,水亦不來,而一月當空,普映衆水。

  觀察心佛亦如此,衆生心亦不來,佛心亦不去,而以智慧杖攪之,自心佛心無有實處。

  秘密主,再觀察雨水中的浮泡,泡起即是水起,泡滅即是水滅。心之變化也一樣,佛心衆生心,種種變化不同,均不離自心。真言行者在瑜伽中見到的種種不思議變化境界,心生則有,心滅便滅,終不離自心,生時無所來,滅時無所至。

  再如空中本來沒有男女房舍,園林花果,而因爲心情迷亂,妄見種種人物形象。

  再如空中旋轉的火燼,有輪像出現,而實無輪像在空中,是旋轉而産生。在真言瑜伽中隨心所運,成就自在,亦是方便技巧使然。

  秘密主,應該這樣認識甚深緣起的大乘道理,自心證知自心的道理,如來智慧與自心實相無別無異超越至上,並安住于中的無等等的道理,其心堅固不動的道理, 知極無自性心的正等覺的道理,漸次達到遍智一切的大乘生的道理。如此則擁有諸佛無量寶藏法財,具足一切如來種種神通智慧功德,上窮無盡法界,下極無量衆生,其中一切心相,遍知無余。

  原典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願救世者演說心相,菩薩有幾種得無畏處

  

  如是說已,摩诃毘盧遮那世尊告金剛手言:谛聽,極善思念。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業,害不善業,當得善無畏。若如實知我,當得身無畏。若于取蘊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若複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 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秘密主,若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于真言行通達作證。

  雲何爲十

  謂如幻、陽焰、夢、影、幹闼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

  秘密主,彼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當如是觀察。雲何爲幻

  謂如咒術、藥力,能造、所造,種種色像,惑自眼故,見稀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①非去、非不去。何以故

  本性淨故。如是真言幻,持誦成就,能生一切。

  複次,秘密主,陽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談議。如是真言相②唯是假名。

  複次,秘密主,如夢中所見。晝日牟呼栗多③,剎那歲時等住,種種異類受諸苦樂,覺已都無所見。如是夢,真言行應知亦爾。

  複次,秘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于鏡而現面像,彼真言悉地當如是知。

  複次,秘密主,以幹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宮。

  複次,秘密主,以響喻解了真言聲,如緣聲有響,彼真言者當如是解。

  複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淨水而現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當如是說。

  複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

  複次,秘密主,如空中無衆生、無壽命,彼作者不可得,以心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

  複次,秘密主,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而以旋轉,空中有輪像生。

  秘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④,當得具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如是遍知一切心相。

  注釋

  ①「彼」,《大正藏》校宋、元、明、宮,《中華藏》校資、碛、普、南、徑、清作「後」,今按校本及《琉》文,仍從底本。

  ②真言相:指在瑜伽觀想中出現的種種殊特境界。

  ③牟呼栗多:梵文muhurta 的音譯,意即一瞬間。

  ④大乘生句:即指如上以十喻所作之甚深觀察及得到的認識,並非聲聞、緣覺所能安足止住之處。無等,即指如來智慧在一切法中已無可譬類,亦無超越其上者, 故稱無等。而心之實相,與之涵蓋相稱,間無異際,故稱無等等。如以十緣生句證悟心實際處,則可安住其中,故說無等等句。必定句,即對佛說之心實相法,堅信不移,不被諸魔迷惑而變其心。大乘生句,是說如以上能層層觀察,逐漸轉深,以至最終以毘盧遮那上上智,窮其源底,故說漸次大乘生句(參《疏》卷叁)。

  

  

《大日經 住心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