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 题解

  题解

  《大日经》,全称《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大毘卢遮那成道经》、《毘卢遮那成佛经》、《毘卢遮那经》。梵文题:Maha-Vairocanabhisambodhi- vikurvitadhhisthanavaipulya-sutraindra-raja-nama-dharmaparysya . 或Maha- vairocana-Visambodhivikrinita-dhista-Sutram-indra-raja。藏文译本题:Rnam-par Snan-mdsad chen-po mnonparrdsoss-parbyan-chub-pa rnarn-par sprul-ba byin-gyis rlob-pa sin-tu rgyas-pamdosdehidhan-po rgyal-po shes-bya-bahi chos-kyi rnam-grans.

  据记载,《大日经》的梵文原本有广、略两种,传说广本有十万偈, 因为篇幅太大,不便于流通,有传法贤圣简繁摘要,编集为略本。而略本的大小,又有不同的说法,崔牧〈大日经序〉说有两千五百颂,一行《大日经疏》说有三千余颂,《义释》说有三千颂,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则说有四千颂,二千五百颂是更简要的略本。十万颂的广本,有其说而不一定有其事,因为密教的很多经典都被说成有十万颂。即使真有其事,也没有流行过,流行的是所谓的略本。

  流行于世的梵本虽然有好几种本子的说法,但从传入中国的情况来看,只有一种流行本,即按《大日经疏》说有三千余颂的那个版本,因为前后相隔三十年而出现的汉藏两种译本的篇幅都相当接近。梵文原本早已散佚不存,现在留存下来的仅是汉、藏两种译本。

  汉译本,据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九记载,译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是善无畏应一行的请求,在洛阳大福先寺主持翻译的,由宝月充任译语,一行充任笔受,并修改润饰,整订而成。但所据梵本早在四十年前就已传入,据《开元录》同载,梵本由无行从印度携至北印度境内,病故之后由朝廷派使者前去迎归,收藏在西京华严寺。

  无行在北印度的时间,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等记载,义净在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六八四年)离开那烂陀寺时,听无行说准备取道北印回国,按此则无行当于翌年行至北印度境内。

  汉译本问世之后,随即传抄流行,不久由密宗僧人和入唐求法僧传人日本、韩国等诸国,现在日本奈良西大寺仍藏有天平神护二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吉备由利写本,唐招提寺也藏有奈良时代的写本。

  自从宋初开雕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之后,《大日经》随历代大藏经的雕版印行而有了各种藏版印本,其中还有房山石经本。日本另有弘安二年(南宋赵昺祥兴二年,公元一二七九年)高野版、应永二十三年(明成祖永乐十四年,公元一四一六年)高野版、延宝八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一六八0年)版等数种古版。

  另外,十一世纪中叶由汉文大藏经转译、雕印成西夏文大藏经,十八世纪末由汉文转译、雕印成满文大藏经,于是《大日经》有了西夏文、满文各种版本。藏译本,据记载译于赤松德赞统治的前期,比汉译本出现的时间晚三十年,由印度论师戒自在觉(Silendrabodhi)和吐蕃翻译官德积(Dpal-brtsogs)译出。自十四世纪起,收入各种版本的甘珠尔,广为流传。

  不久,又雕刻蒙古文大藏经,清康熙年间前期又重刻蒙古文甘珠尔,均由藏文译本转译,于是《大日经》又有蒙古文版本。近代还有从藏汉译本转译的日、法等文的节译本。

  《大日经》是秘密佛教中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它是行部密教的根本经典,是胎藏界密法的集成者,它代表着一个流派、一种密法,其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自不待言。《大日经》也是中国密宗以及由此而来的日本密宗,和韩国密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与《金刚顶经》并称两部大法。因为它有一部逐字逐句详注精疏的注释本《大日经疏》,其地位和影响在三国密宗中很突出。

  在吐蕃时代,《大日经》译出之后,也因为有了佛密的注释,影响盛极一时。所以,《大日经》在研究中日韩三国密宗以及藏传前弘期旧密上,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它的地位和影响远远超出本宗本派的范围。

  从秘密佛教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它处在一个承先启后的地位,它一方面使密教体系化、理论化,另一方面又奠定了后来的秘密佛学发展的基础,开密教一元论思想之先河。

  在《大日经》产生之前,事部密教已有相当的发展,也有了像《金刚大道场经》这样据称有十万偈的庞大而自成一家的经典,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修法上,都没有体系化、理论化,尤其缺少从佛学的理论角度来确立本派的学说。

  最早出现的陀罗尼经典,不仅修法上单一,而且往往依附于大乘经典,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后来的事部密典虽然自成一家,独树一帜,但只讲供养修行,托附于大乘义理,没有本派特色。

  而《大日经》总结以往的密教,一方面把密教的修行实践体系化,明确三密的修行方法,并把修行实践加以理论的概括,提出因根究竟的修行理论,而更重要的是把密教进行佛教化,使其同带有浓厚的婆罗门教及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特色的怛特罗密教彻底区分开来,成为佛教之怛特罗。

  另一方面在吸取大乘佛教中观派和瑜伽派的理论学说基础上,建立本宗本派的学说体系,把密教佛学从大乘佛学中分离出来,使密教也在理论学说上自为一乘。

  秘密佛教各派,尽管不是从一个统一的模式中分化衍生而来,各自兴起的地方也有所不同,流行的时间有先有后,所受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但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各派之间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的相承接续关系,这不仅表现在密法上的逐渐完善和发展,而且还表现在哲学思想上的承袭和演变。

  再者,后来各派所讲的五部,亦是从《大日经》的三部五佛演化而来。甚至后来各派强调众生与佛的同一性和无分别性,视贪染为净菩提,在修行实践中重视体证莲花与金刚的合二为一的原理,都是导源于《大日经》即心是佛、自心自觉的一元论思想。这一思想自从《大日经》论证阐明之后,一直贯串于各派密教思想之中,是密教哲学思想的主要倾向。

  另外,《大日经》还确立了密教的信仰体系和神灵体系,其中如大日如来被奉为秘密佛教至高无上的主尊和教主,并赋予法身佛的意义,从现有数据看是始自于《大日经》的。

  所以,《大日经》在整个秘密佛教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秘密佛教学说的发展和研究秘密佛教同大乘佛教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日经》还以一章的篇幅专门阐明论证了密教的基本教义,与其它只偏重于密法仪轨的密典相比,更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哲学色彩,因而也被大乘各派各宗所看重,在显教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又《大日经》兼收中观、瑜伽二派的思想以建立自己的佛教学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派在当时的影响。《大日经》中也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及其以前印度其他各宗教和哲学派别的观点,这就对研究当时的佛教和其他各教各派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日经》汉译正文三十一品,本着所选即其中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和第二品〈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之所以节选这两品,是因为这两品具有典型性,是该经的精要部分,可以代表该经。

  《大日经》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即第一品,讲述该经的基本教义,统论全经大意。第二大部分即第二品及其以后各品,讲述胎藏界密法及其修行的各种仪轨。

  其中第二品集中讲述该经的主要密法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法,是第二大部分的精要,把其余各品可以看作是对该品的补充和扩大,所以此品可以代表第二大部分的主要内容。一行《大日经疏》共二十卷,其中有近九卷注释第一品和第二品,足见作者对此两品之重视。

  《大日经》汉译本共七卷三十六品,其中第七卷最后五品为善无畏之作《大毘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故《大日经》正文实为六卷三十一品。藏译本共两编三十六品,其中外编七品中的前五品为护摩法,后两品为持诵法和如来生漫荼罗加持法,故内编正文实为二十九品,其内容与汉译本正文相当,仅品目的设立和前后顺序及文字有所差异。

  具体来说,藏译第十三品为汉译第十四品,藏译第十四品为汉译第十三品。藏译第七、八、九品为汉译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品,藏译第六品即为汉译第六、七品,藏译第二十七品即为汉译第二十七、三十一品。

  按汉译本,第三〈息障品〉主要讲如何消除择地造坛、受职灌顶时出现的障碍,以及不动明王法。

  第四〈普通真言藏品〉讲漫荼罗诸尊真言种子等一百六十九咒。

  第五〈世间成就品〉主要说世间有相悉地成就中的四种念诵法。

  第六〈悉地出现品〉主要说出世间无相悉地成就等。

  第七〈成就悉地品〉主要说修行成就及内心成就悉地之来处等。

  第八〈转字轮漫荼罗行品〉主要说转字轮观想法。

  第九〈密印品〉主要说诸尊密印。

  第十〈字轮品〉主要说三部字轮观。

  第十一〈秘密漫荼罗品〉主要说秘密大漫荼罗及十二漫荼罗等。

  第十二〈入秘密漫荼罗法品〉说漫荼罗灌顶入坛法。

  第十三〈入秘密漫荼罗位品〉说入坛后住法佛平等大空位。

  第十四〈秘密八印品〉说秘密漫荼罗中台八叶院四佛四菩萨之秘印。

  第十五〈持明禁戒品〉说真言修行者所遵守的禁戒。

  第十六〈阿阇梨真实智品〉说漫荼罗中阿阇梨真实智心。

  第十七〈布字品〉说自身布字观修法。

  第十八〈受方便学处品〉说诸菩萨禁戒。

  第十九〈百字生…

《大日经 题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日经 住心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