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 题解▪P2

  ..续本文上一页品〉说暗字生百字门之理。

  第二十〈百字果相应品〉说百光遍照王之果地万德。

  第二十一〈百字位成就品〉说百光遍照王成就之相。

  第二十二〈百字成就持诵品〉说百光遍照王阿等诸字门持诵法。

  第二十三〈百字真言法品〉说百字互相摄入法。

  第二十四〈菩提性品〉说菩提心义。

  第二十五〈三三昧耶品〉说三平等之义。

  第二十六〈如来品〉说如来诸号之义。

  第二十七〈世出世护摩法品〉说世间、出世间护摩法。

  第二十八〈本尊三昧品〉说本尊字印形像。

  第二十九〈无相三昧品〉说诸法无相义。

  第三十〈世出世持诵品〉说三密持诵法轨。

  第三十一〈嘱累品〉说付嘱授受事。

  汉译本的第七卷和藏译本的外编,虽不是《大日经》原来的内容,但因附在正文一并流通,且可作为对该经的一种补充、运用,故在此亦略作介绍。

  汉译本《供养次第法》主要说胎藏界大日一尊的供养法。

  第一〈真言行学处品〉说归敬劝进序和精勤修行序。

  第二〈增益守护清净行品〉主要说九方便、入佛三昧耶、法界生、金刚*轮、擐金刚、啰字观、无堪忍等印明。

  第三〈供养仪式品〉主要说诸尊供养法及种子真言等。

  第四〈持诵法则品〉主要说有相、无相、变字成身、本尊三昧随息、意支念声真言、修无定、乐求现法成就、大日三密速得、释迦真言成就、秘密事业可解等十种念诵法门。

  第五〈真言事业品〉也说十种修行法门。

  藏译本外编第一为〈寂静护摩仪轨品〉,第二为〈增益护摩仪轨品〉,第三为〈摄召护摩仪轨品〉,第四为〈降伏护摩仪轨品〉,第五〈观字庄严灌顶品〉说观自在菩萨成就一切真言种子义等,第六〈持诵仪轨品〉与汉译本《供养次第法》第一品内容相当,第七〈如来生大漫荼罗加持品〉与汉译正文第一、二品中说相之内容相当。

  《大日经》的注释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二部,一部是一行的汉文注释《大日经疏》,通常称作《大疏》或《本疏》,原有数种传本,现有两种,一即二十卷本《大日经疏》;一即十四卷本《大日经义释》,自十二世纪末叶起刻版流行,现有《缩刷藏》、《卍续藏》、《大正藏》等本。另一部是觉密( Buddha-gubLya ) 的藏译注释《大日经注释》(Vairocanabhisambodhi- tantra vrtti,藏译题Rnam-par-Snan-mdsod-mnon—par-byanchub-pahi-rgyud kyi-hgrel-pa) ,有未再治本和再治本两种传本。现存在各种版本的《丹珠尔》藏经中。

  就《大日经》的译者来说,藏译本译者戒自在觉和德积生平不详。汉译本的译者善无畏和一行及宝月均有史料记载。据李华《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及《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等记载,善无畏(Sub-hakarasimh)音译成婆揭罗僧诃,略作输波迦罗(公元六三七——七三五年),原籍中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在今比哈尔南部) ,出生于东印度乌茶国(Udra,在今奥里萨邦北部一带) ,剎帝利种姓,相传为释迦牟尼佛季父甘露饭王第五十五代孙(一说五十二代孙)。

  十三岁嗣王位,十八岁舍位出家,旋至中印度受具足戒,遍学三藏,并拜那烂陀寺「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之达磨鞠多为师,专学密藏,究习事行二部,得到胎藏密法的真传。后来游学各国,破斥外道,于是「名震五天,尊为称首」。

  八世纪初年遵师命前往中国传法,至北印度境内,名声已传到长安,唐中宗派使者到玉门关迎接。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到达长安,玄宗礼之以国师,尊之以教主,敕住内道场受供。一年后移居些吨寺南塔院及西明寺菩提院,开始译经传法。

  开元十二年随驾入洛,先住左吨先寺,后移居圣善寺。期间主持译出的经典除《大日经》外,尚有《苏婆呼童子经》一卷、《苏悉地经》三卷等。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三五三年)十一月七日圆寂,春秋九十九,僧夏八十,赠鸿胪卿,归葬龙门西山广化寺。

  善无畏除译着及《大日经供养次第法》之外,另有其弟子整理的《无畏禅要》一卷。

  善无畏在唐以传胎藏界密法为主,兼授禅法。其传法弟子主要有一行、玄超、义林、不可思议、智俨、温古、道慈、宝思、明思等,俗弟子有李华等。其中一行着《大日经疏》,智住心品俨、温古整理修改《大日经义释》,不可思议着《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将善无畏所传之法付之笔端,留之千古。而玄超授法中土,义林东传朝鲜,使善无畏所传之法后继有人,世代相传。

  《大日经》的笔受者和注释者一行(公元六八三——七二七年) ,据唐玄宗〈御撰大慧禅师一行碑铭〉、《旧唐书》本传等记载,俗姓张,名遂,河北巨鹿(一说魏州昌乐,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的南乐一带)人,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自小披习经史,备学九流。

  早年研求易学,着《大衍玄图》及《义诀》而少小闻名。二十一岁父母双亡,受戒出家,先拜嵩山普寂为师,修习禅门,数年之后往荆州当阳山(位于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 ,依悟真律师习律,撰《调伏藏》十卷。开元五年(公元七一七年)征诏入京。此后十年,一方面从事天文历法活动,改进和创制天文、大地测量仪器,组织两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第一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又编撰《开元大衍历》。一方面从事佛法事业,同善无畏和金刚智一起共同建立了密宗一派。

  开元五年回到长安之后,随即拜善无畏为师,从其灌顶受法,又请善无畏译出《大日经》,为其笔受润文。开元八年金刚智到达长安之后,又拜其为师,受金刚界密法。开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请金刚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经典。一行又在善无畏解说的基础上,征诸经论,详注经疏,融会贯通,撰出二十卷的《大日经疏》,为密宗学说建立了理论体系。

  据圆照《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等记载,一行还撰有一部佛教著作《释氏系录》一卷,其它著作还有《法象志》、《后魏书.天文志》、《大衍论》、《周易论》等①。

  一行这位科学巨匠、法界明星,尽管功勋卓著、硕果累累,然却以四十五岁之龄早谢人世。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十月十八日圆寂之后,玄宗亲撰碑铭,起塔铜人原,赐号大慧禅师。

  《大日经注释》的作者觉密(Buddha-guhya),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等记载,生活于八世纪的达摩波罗王朝时期,为密教大师觉智足早年的上首弟子,精通事、行、瑜伽三部密法。曾在波罗奈斯(Varanasi,今恒河左岸之瓦腊纳西)修行文殊法,获得神通。

  与法兄觉寂(Budha- Santi)同往南印补陀罗迦山亲谒观世音菩萨,得到指授而获成就。后来又到喀喇斯山(Kailasa)修行,亲见金刚界大漫荼罗。

  之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曾派遣使者卫、文殊师利(Manjusri)等前去迎请,但因年老未能应聘入藏,但讲说事、行、瑜伽三部密法,传授于使者,并着《金刚界修法入瑜伽》、《大日经注释》、《后静虑广释》等,让使者带回藏地。今藏文大藏经有觉密《大日经集义》一卷、《说漫茶罗法经》、《秘经义入门》等密教著作。

  注释:

  ①有关一行的著述,见拙文〈一行著述叙略〉,《文献》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大日经 题解》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大日经 住心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