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品〉說暗字生百字門之理。
第二十〈百字果相應品〉說百光遍照王之果地萬德。
第二十一〈百字位成就品〉說百光遍照王成就之相。
第二十二〈百字成就持誦品〉說百光遍照王阿等諸字門持誦法。
第二十叁〈百字真言法品〉說百字互相攝入法。
第二十四〈菩提性品〉說菩提心義。
第二十五〈叁叁昧耶品〉說叁平等之義。
第二十六〈如來品〉說如來諸號之義。
第二十七〈世出世護摩法品〉說世間、出世間護摩法。
第二十八〈本尊叁昧品〉說本尊字印形像。
第二十九〈無相叁昧品〉說諸法無相義。
第叁十〈世出世持誦品〉說叁密持誦法軌。
第叁十一〈囑累品〉說付囑授受事。
漢譯本的第七卷和藏譯本的外編,雖不是《大日經》原來的內容,但因附在正文一並流通,且可作爲對該經的一種補充、運用,故在此亦略作介紹。
漢譯本《供養次第法》主要說胎藏界大日一尊的供養法。
第一〈真言行學處品〉說歸敬勸進序和精勤修行序。
第二〈增益守護清淨行品〉主要說九方便、入佛叁昧耶、法界生、金剛*輪、擐金剛、啰字觀、無堪忍等印明。
第叁〈供養儀式品〉主要說諸尊供養法及種子真言等。
第四〈持誦法則品〉主要說有相、無相、變字成身、本尊叁昧隨息、意支念聲真言、修無定、樂求現法成就、大日叁密速得、釋迦真言成就、秘密事業可解等十種念誦法門。
第五〈真言事業品〉也說十種修行法門。
藏譯本外編第一爲〈寂靜護摩儀軌品〉,第二爲〈增益護摩儀軌品〉,第叁爲〈攝召護摩儀軌品〉,第四爲〈降伏護摩儀軌品〉,第五〈觀字莊嚴灌頂品〉說觀自在菩薩成就一切真言種子義等,第六〈持誦儀軌品〉與漢譯本《供養次第法》第一品內容相當,第七〈如來生大漫荼羅加持品〉與漢譯正文第一、二品中說相之內容相當。
《大日經》的注釋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二部,一部是一行的漢文注釋《大日經疏》,通常稱作《大疏》或《本疏》,原有數種傳本,現有兩種,一即二十卷本《大日經疏》;一即十四卷本《大日經義釋》,自十二世紀末葉起刻版流行,現有《縮刷藏》、《卍續藏》、《大正藏》等本。另一部是覺密( Buddha-gubLya ) 的藏譯注釋《大日經注釋》(Vairocanabhisambodhi- tantra vrtti,藏譯題Rnam-par-Snan-mdsod-mnon—par-byanchub-pahi-rgyud kyi-hgrel-pa) ,有未再治本和再治本兩種傳本。現存在各種版本的《丹珠爾》藏經中。
就《大日經》的譯者來說,藏譯本譯者戒自在覺和德積生平不詳。漢譯本的譯者善無畏和一行及寶月均有史料記載。據李華《大唐東都大聖善寺故中天竺國善無畏叁藏和尚碑銘並序》及《玄宗朝翻經叁藏善無畏贈鴻胪卿行狀》等記載,善無畏(Sub-hakarasimh)音譯成婆揭羅僧诃,略作輸波迦羅(公元六叁七——七叁五年),原籍中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在今比哈爾南部) ,出生于東印度烏茶國(Udra,在今奧裏薩邦北部一帶) ,剎帝利種姓,相傳爲釋迦牟尼佛季父甘露飯王第五十五代孫(一說五十二代孫)。
十叁歲嗣王位,十八歲舍位出家,旋至中印度受具足戒,遍學叁藏,並拜那爛陀寺「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之達磨鞠多爲師,專學密藏,究習事行二部,得到胎藏密法的真傳。後來遊學各國,破斥外道,于是「名震五天,尊爲稱首」。
八世紀初年遵師命前往中國傳法,至北印度境內,名聲已傳到長安,唐中宗派使者到玉門關迎接。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到達長安,玄宗禮之以國師,尊之以教主,敕住內道場受供。一年後移居些噸寺南塔院及西明寺菩提院,開始譯經傳法。
開元十二年隨駕入洛,先住左噸先寺,後移居聖善寺。期間主持譯出的經典除《大日經》外,尚有《蘇婆呼童子經》一卷、《蘇悉地經》叁卷等。開元二十叁年(公元叁五叁年)十一月七日圓寂,春秋九十九,僧夏八十,贈鴻胪卿,歸葬龍門西山廣化寺。
善無畏除譯著及《大日經供養次第法》之外,另有其弟子整理的《無畏禅要》一卷。
善無畏在唐以傳胎藏界密法爲主,兼授禅法。其傳法弟子主要有一行、玄超、義林、不可思議、智俨、溫古、道慈、寶思、明思等,俗弟子有李華等。其中一行著《大日經疏》,智住心品俨、溫古整理修改《大日經義釋》,不可思議著《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將善無畏所傳之法付之筆端,留之千古。而玄超授法中土,義林東傳朝鮮,使善無畏所傳之法後繼有人,世代相傳。
《大日經》的筆受者和注釋者一行(公元六八叁——七二七年) ,據唐玄宗〈禦撰大慧禅師一行碑銘〉、《舊唐書》本傳等記載,俗姓張,名遂,河北巨鹿(一說魏州昌樂,今河北、河南、山東交界的南樂一帶)人,出生于官宦書香世家,自小披習經史,備學九流。
早年研求易學,著《大衍玄圖》及《義訣》而少小聞名。二十一歲父母雙亡,受戒出家,先拜嵩山普寂爲師,修習禅門,數年之後往荊州當陽山(位于今湖北省當陽縣境內) ,依悟真律師習律,撰《調伏藏》十卷。開元五年(公元七一七年)征诏入京。此後十年,一方面從事天文曆法活動,改進和創製天文、大地測量儀器,組織兩次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第一次測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又編撰《開元大衍曆》。一方面從事佛法事業,同善無畏和金剛智一起共同建立了密宗一派。
開元五年回到長安之後,隨即拜善無畏爲師,從其灌頂受法,又請善無畏譯出《大日經》,爲其筆受潤文。開元八年金剛智到達長安之後,又拜其爲師,受金剛界密法。開元十一年(公元七二叁年)請金剛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等經典。一行又在善無畏解說的基礎上,征諸經論,詳注經疏,融會貫通,撰出二十卷的《大日經疏》,爲密宗學說建立了理論體系。
據圓照《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等記載,一行還撰有一部佛教著作《釋氏系錄》一卷,其它著作還有《法象志》、《後魏書.天文志》、《大衍論》、《周易論》等①。
一行這位科學巨匠、法界明星,盡管功勳卓著、碩果累累,然卻以四十五歲之齡早謝人世。開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十月十八日圓寂之後,玄宗親撰碑銘,起塔銅人原,賜號大慧禅師。
《大日經注釋》的作者覺密(Buddha-guhya),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等記載,生活于八世紀的達摩波羅王朝時期,爲密教大師覺智足早年的上首弟子,精通事、行、瑜伽叁部密法。曾在波羅奈斯(Varanasi,今恒河左岸之瓦臘納西)修行文殊法,獲得神通。
與法兄覺寂(Budha- Santi)同往南印補陀羅迦山親谒觀世音菩薩,得到指授而獲成就。後來又到喀喇斯山(Kailasa)修行,親見金剛界大漫荼羅。
之後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曾派遣使者衛、文殊師利(Manjusri)等前去迎請,但因年老未能應聘入藏,但講說事、行、瑜伽叁部密法,傳授于使者,並著《金剛界修法入瑜伽》、《大日經注釋》、《後靜慮廣釋》等,讓使者帶回藏地。今藏文大藏經有覺密《大日經集義》一卷、《說漫茶羅法經》、《秘經義入門》等密教著作。
注釋:
①有關一行的著述,見拙文〈一行著述敘略〉,《文獻》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大日經 題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