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大日經》,全稱《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大毘盧遮那成道經》、《毘盧遮那成佛經》、《毘盧遮那經》。梵文題:Maha-Vairocanabhisambodhi- vikurvitadhhisthanavaipulya-sutraindra-raja-nama-dharmaparysya . 或Maha- vairocana-Visambodhivikrinita-dhista-Sutram-indra-raja。藏文譯本題:Rnam-par Snan-mdsad chen-po mnonparrdsoss-parbyan-chub-pa rnarn-par sprul-ba byin-gyis rlob-pa sin-tu rgyas-pamdosdehidhan-po rgyal-po shes-bya-bahi chos-kyi rnam-grans.
據記載,《大日經》的梵文原本有廣、略兩種,傳說廣本有十萬偈, 因爲篇幅太大,不便于流通,有傳法賢聖簡繁摘要,編集爲略本。而略本的大小,又有不同的說法,崔牧〈大日經序〉說有兩千五百頌,一行《大日經疏》說有叁千余頌,《義釋》說有叁千頌,海雲《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則說有四千頌,二千五百頌是更簡要的略本。十萬頌的廣本,有其說而不一定有其事,因爲密教的很多經典都被說成有十萬頌。即使真有其事,也沒有流行過,流行的是所謂的略本。
流行于世的梵本雖然有好幾種本子的說法,但從傳入中國的情況來看,只有一種流行本,即按《大日經疏》說有叁千余頌的那個版本,因爲前後相隔叁十年而出現的漢藏兩種譯本的篇幅都相當接近。梵文原本早已散佚不存,現在留存下來的僅是漢、藏兩種譯本。
漢譯本,據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九記載,譯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是善無畏應一行的請求,在洛陽大福先寺主持翻譯的,由寶月充任譯語,一行充任筆受,並修改潤飾,整訂而成。但所據梵本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傳入,據《開元錄》同載,梵本由無行從印度攜至北印度境內,病故之後由朝廷派使者前去迎歸,收藏在西京華嚴寺。
無行在北印度的時間,據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等記載,義淨在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六八四年)離開那爛陀寺時,聽無行說准備取道北印回國,按此則無行當于翌年行至北印度境內。
漢譯本問世之後,隨即傳抄流行,不久由密宗僧人和入唐求法僧傳人日本、韓國等諸國,現在日本奈良西大寺仍藏有天平神護二年(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吉備由利寫本,唐招提寺也藏有奈良時代的寫本。
自從宋初開雕第一部大藏經《開寶藏》之後,《大日經》隨曆代大藏經的雕版印行而有了各種藏版印本,其中還有房山石經本。日本另有弘安二年(南宋趙昺祥興二年,公元一二七九年)高野版、應永二十叁年(明成祖永樂十四年,公元一四一六年)高野版、延寶八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一六八0年)版等數種古版。
另外,十一世紀中葉由漢文大藏經轉譯、雕印成西夏文大藏經,十八世紀末由漢文轉譯、雕印成滿文大藏經,于是《大日經》有了西夏文、滿文各種版本。藏譯本,據記載譯于赤松德贊統治的前期,比漢譯本出現的時間晚叁十年,由印度論師戒自在覺(Silendrabodhi)和吐蕃翻譯官德積(Dpal-brtsogs)譯出。自十四世紀起,收入各種版本的甘珠爾,廣爲流傳。
不久,又雕刻蒙古文大藏經,清康熙年間前期又重刻蒙古文甘珠爾,均由藏文譯本轉譯,于是《大日經》又有蒙古文版本。近代還有從藏漢譯本轉譯的日、法等文的節譯本。
《大日經》是秘密佛教中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它是行部密教的根本經典,是胎藏界密法的集成者,它代表著一個流派、一種密法,其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價值自不待言。《大日經》也是中國密宗以及由此而來的日本密宗,和韓國密宗的根本經典之一,與《金剛頂經》並稱兩部大法。因爲它有一部逐字逐句詳注精疏的注釋本《大日經疏》,其地位和影響在叁國密宗中很突出。
在吐蕃時代,《大日經》譯出之後,也因爲有了佛密的注釋,影響盛極一時。所以,《大日經》在研究中日韓叁國密宗以及藏傳前弘期舊密上,皆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它的地位和影響遠遠超出本宗本派的範圍。
從秘密佛教發展的整個曆史進程來看,它處在一個承先啓後的地位,它一方面使密教體系化、理論化,另一方面又奠定了後來的秘密佛學發展的基礎,開密教一元論思想之先河。
在《大日經》産生之前,事部密教已有相當的發展,也有了像《金剛大道場經》這樣據稱有十萬偈的龐大而自成一家的經典,但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修法上,都沒有體系化、理論化,尤其缺少從佛學的理論角度來確立本派的學說。
最早出現的陀羅尼經典,不僅修法上單一,而且往往依附于大乘經典,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後來的事部密典雖然自成一家,獨樹一幟,但只講供養修行,托附于大乘義理,沒有本派特色。
而《大日經》總結以往的密教,一方面把密教的修行實踐體系化,明確叁密的修行方法,並把修行實踐加以理論的概括,提出因根究竟的修行理論,而更重要的是把密教進行佛教化,使其同帶有濃厚的婆羅門教及印度教和民間信仰特色的怛特羅密教徹底區分開來,成爲佛教之怛特羅。
另一方面在吸取大乘佛教中觀派和瑜伽派的理論學說基礎上,建立本宗本派的學說體系,把密教佛學從大乘佛學中分離出來,使密教也在理論學說上自爲一乘。
秘密佛教各派,盡管不是從一個統一的模式中分化衍生而來,各自興起的地方也有所不同,流行的時間有先有後,所受的影響也大不一樣。但縱觀整個曆史發展的過程,各派之間有內在的相互聯系和前後的相承接續關系,這不僅表現在密法上的逐漸完善和發展,而且還表現在哲學思想上的承襲和演變。
再者,後來各派所講的五部,亦是從《大日經》的叁部五佛演化而來。甚至後來各派強調衆生與佛的同一性和無分別性,視貪染爲淨菩提,在修行實踐中重視體證蓮花與金剛的合二爲一的原理,都是導源于《大日經》即心是佛、自心自覺的一元論思想。這一思想自從《大日經》論證闡明之後,一直貫串于各派密教思想之中,是密教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另外,《大日經》還確立了密教的信仰體系和神靈體系,其中如大日如來被奉爲秘密佛教至高無上的主尊和教主,並賦予法身佛的意義,從現有數據看是始自于《大日經》的。
所以,《大日經》在整個秘密佛教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研究秘密佛教學說的發展和研究秘密佛教同大乘佛教的關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大日經》還以一章的篇幅專門闡明論證了密教的基本教義,與其它只偏重于密法儀軌的密典相比,更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哲學色彩,因而也被大乘各派各宗所看重,在顯教中具有一定的影響。
又《大日經》兼收中觀、瑜伽二派的思想以建立自己的佛教學說,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派在當時的影響。《大日經》中也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及其以前印度其他各宗教和哲學派別的觀點,這就對研究當時的佛教和其他各教各派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大日經》漢譯正文叁十一品,本著所選即其中第一品〈入真言門住心品〉,和第二品〈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之所以節選這兩品,是因爲這兩品具有典型性,是該經的精要部分,可以代表該經。
《大日經》從內容上可分爲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即第一品,講述該經的基本教義,統論全經大意。第二大部分即第二品及其以後各品,講述胎藏界密法及其修行的各種儀軌。
其中第二品集中講述該經的主要密法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法,是第二大部分的精要,把其余各品可以看作是對該品的補充和擴大,所以此品可以代表第二大部分的主要內容。一行《大日經疏》共二十卷,其中有近九卷注釋第一品和第二品,足見作者對此兩品之重視。
《大日經》漢譯本共七卷叁十六品,其中第七卷最後五品爲善無畏之作《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故《大日經》正文實爲六卷叁十一品。藏譯本共兩編叁十六品,其中外編七品中的前五品爲護摩法,後兩品爲持誦法和如來生漫荼羅加持法,故內編正文實爲二十九品,其內容與漢譯本正文相當,僅品目的設立和前後順序及文字有所差異。
具體來說,藏譯第十叁品爲漢譯第十四品,藏譯第十四品爲漢譯第十叁品。藏譯第七、八、九品爲漢譯第二十八、二十九、叁十品,藏譯第六品即爲漢譯第六、七品,藏譯第二十七品即爲漢譯第二十七、叁十一品。
按漢譯本,第叁〈息障品〉主要講如何消除擇地造壇、受職灌頂時出現的障礙,以及不動明王法。
第四〈普通真言藏品〉講漫荼羅諸尊真言種子等一百六十九咒。
第五〈世間成就品〉主要說世間有相悉地成就中的四種念誦法。
第六〈悉地出現品〉主要說出世間無相悉地成就等。
第七〈成就悉地品〉主要說修行成就及內心成就悉地之來處等。
第八〈轉字輪漫荼羅行品〉主要說轉字輪觀想法。
第九〈密印品〉主要說諸尊密印。
第十〈字輪品〉主要說叁部字輪觀。
第十一〈秘密漫荼羅品〉主要說秘密大漫荼羅及十二漫荼羅等。
第十二〈入秘密漫荼羅法品〉說漫荼羅灌頂入壇法。
第十叁〈入秘密漫荼羅位品〉說入壇後住法佛平等大空位。
第十四〈秘密八印品〉說秘密漫荼羅中臺八葉院四佛四菩薩之秘印。
第十五〈持明禁戒品〉說真言修行者所遵守的禁戒。
第十六〈阿阇梨真實智品〉說漫荼羅中阿阇梨真實智心。
第十七〈布字品〉說自身布字觀修法。
第十八〈受方便學處品〉說諸菩薩禁戒。
第十九〈百字生…
《大日經 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