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治之,则使得见,而是日月,非是本无今有,涅槃亦尔,先自有之,非适今也。此均为断然否定佛性是本无今有者。但如是说来,则卷十九之所言与卷二十五所言,岂非有了矛盾么
甚至於与(德王品)同品亦有了出入,如该品(卷十九)第八页说:「若本有酪,何须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这与「譬如盲人,不见日月」恰正相反,盲人不见日月,乃承认日月先盲人而存在者,先盲人而存在,岂不是本有,这在文句上看起来,的确是矛盾的。然而经的本义却非如此的,它不过是对治偏於「本无今有」论者的实见此日月。盲人之譬,要将其与虚空之喻相并看,始可以解释它亦非本有的存在意义。关於此,後再说明,现且从(师子吼晶)里先引一则否定「本无今有」之实见的经文作证。
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洽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华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卷二十五·页十六——十七)
此即很显明地否认了本无今有,但虽否认了本无今有,却又非本有今无,故谓是「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其所以能够生者,在於「从缘故有」 。故从缘故有之「有」,非本无今有之有,亦非本有今无之有。若此有者,究如何才能理会,请看(迦叶品)中答说:
若有问言:是子能生果乎
是果能生子不
应定答言:亦生不生。世尊如世人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
善男子,若有说言,乳中有酪,是名执着,若言无酪,是名虚妄,离是二事,应定说言,亦有亦无。何故名有,从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名为有,云何名无,色味各异,服用不同。(卷三十二·页十五)「若言乳中定有酪性,酪中亦应定有乳性,何因缘故,乳中出酪,酪不出乳,若无因缘,当知是酪本无今有,是故智者应言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基於这样一个理由,於是对佛性问题,作一个结论曰:「是故如来,於是经中,说如是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名为着,若无佛性,是名虚妄。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此所解者,即是点明了从缘而有之「有」 ,其意义如何,盖缘起之有,非固定之有,亦非虚无之有,(本有今无之有即固定有,本无今有之有乃虚无有。)乃是一超越概念的真有或妙有。这诚如(迦叶品)中所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
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
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克角。何以故
龟毛鬼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此即非有非无中的妙有存在。此妙有下属於三世所摄,故其是常。有时候,在说明佛性或涅槃是常的时候,本经又将佛性比喻虚空,以虚空性来说明佛性之常住。卷三十三第十七页说:「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虚空耶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此系借喻,借喻之目的,在於否定三世有法,但在真实作比对时,则世尊便又极口否定佛性或涅槃如虚空,如接着在十八页说:「若言涅槃非三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
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是迹、是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既如是,何以在经上又如此反覆地以虚空来作比喻,原因是:「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同上·页十八)从这理由说,那么前面所引卷十九的「譬如盲人,不见日月」也就奸解了,不会矛盾了。否则,涅槃或佛性必将落於本有今无或本无今有之一边。是以本经所讲佛性之常,讲涅槃之有,皆非相对的有无之「有」 ,常与无常之「常」,而是一绝对的超概念的真常之「常」 ,妙有之「有」。此一真常妙有的深义,即从「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一偈中显出。故此偈不仅是为纯陀解惑,也是为大乘菩萨释疑。这也正就是《大般涅槃经》的中心所在,也同是大乘涅槃思想的妙义所在。
注释
①纯陀的怀疑是:「夫如来者,天上人中最尊最胜,如是如来,岂是行耶
」又云:「若是行者,为生灭法,譬如水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一切诸行亦复如是。我闻诸天寿命极长,云何世尊是天中天,寿命更促,不满百年
」「夫短寿者,不为沙门婆罗门等男女大小所敬念,若使如来同诸行者,亦复不为一切世间人天众生之所奉敬。」((纯陀品)八——九页)
②横超先生撰《涅槃经》,第四章(涅槃经成立过程) ,四十三、四十四页。昭和十七年版。
③卷十九(德王品)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侩,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此三宝是指的体言,非一般所谓之住持三宝,凡现比丘身,即可入於侩宝群。又同卷云:「於佛法侩应生等想。」此等想亦自体性言。在体性面则无所谓比丘与诸佛菩萨之别,故应生等想。又卷二十三有云:「如来不说佛法众生无差别,唯说常住清净,无二法无差别耳。」依此种种经义看来,则所谓三宝,并不是以形式的比丘作为代表之一,故其讲法可圆可通。关於侩的问题,以大乘的立场说有二,一为菩萨侩,一为声闻侩。声闻侩即是比丘,菩萨侩则据云不限於比丘。准此义,则本经所讲之三宝,当难以决定仅指比丘言。在(德王品)前,其所谓三宝,可说纯是以比丘为侩之代表,自(德王品)起,则已不限於比丘矣。
④同注②第三章(涅槃部经典)二十五——二十六页。
⑤大乘佛教批判部派佛教,尝谓诸派不落空见者则落有见,如第二章第三节所述经量部及说一切有部。落空见者成为虚无,落有见者近常见外道。龙树之思想,乃是超越此二者,故中观之空,名为绝对,名为毕竟,此一绝对空之产生,即在破此对立的空有二边之见。
⑥(菩萨品)第十六·卷九云:「何因缘故,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之人,於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萨之人,於大涅槃而般涅槃。」此将涅槃分为大、中、小三等级者。
⑦<四依品>第八·卷六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又云:「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复云:「若言如来入於涅槃,如薪尽火灭者,名不了义。」此均为否定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小乘思想者。
⑧(梵行品)第二十之三云:「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是毕竟空。」此无明明,便是涅槃。
⑨(师子吼品)·卷三十解佛性义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又云:「佛性者名四无碍智。」
⑩(圣行品)第十九(卷十二·十八页起)对外道的常乐我净义辨之甚详,请参照。
⑾现法涅槃(Parama—ditthadhamma—nibbnana)为阿耆多(Ajita) 一派之主张,以五欲自恣为快乐之境,中译称「顺世外道」 。参照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各学派的涅槃观」。
⑿见(四相品)第七(卷四)云:「我於三千大干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於涅槃。」(师子吼品)(卷二十八):「令诸众生乐修解脱,以是义故,於十五日,入大涅槃,而我真实不入涅槃」他如(月喻品) 、(菩萨品)等均载及。
⒀(现病品)第十八(卷十)末页云:须陀洹果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斯陀含果过六万劫,阿那含果过四万劫,阿罗汉果过二万劫,辟支佛道过十千劫便得菩提。
⒁逻辑(Logic)的因果律,是就事件(events)的变化上讲一种原因(cause)和结果(effect)的关系,换言之,只是「因故关系」,「因故」即「理由」(Rea—son) ,此在逻辑上,乃是根据(gmund)和归结(consequence)的涵蕴本身的因果关系(causal-relaon) ,此种关系虽在动态和静态上讲因果,但其根据皆只能讲具体的事件,而不能判认超概念的或形而上的。物理的因果律,亦据逻辑的因果律而来,但其运用则在更具体的事件,因属物理范围之故,往往即概念的亦不能充足择取。参照民三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概论》,及台湾正中书局的《理则学》。
⒂《印度精神》二九四页。
⒃(梵行品)卷十五说:「我为化度众生故,而作是说,亦为声闻辟支佛故而作是说,亦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说,不但正为纯陀一人说是偈也。」此可证此偈乃大众共有之疑问,故世尊而为大众说。
⒄卷十五·页二十八((梵行品)第二十之二) 。
⒅(四相品) 、(四倒品) 、(梵行品)等均言及二乘人常计无常、无常计常、我计无我、无我计我等,故谓其是颠倒法。
⒆见大正二十六·页二八二。该偈论载为天亲菩萨造,但是否真正为天亲菩萨造,从内容看,值得疑问。待他日详考再说。
《涅槃思想研究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之总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