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Beobachtungen uber dieSDTaChedeSbUddhiStiSChen UrkanOnS)一文,对原始佛的语言问题,有极重要的考订和发现。我国旅法的梵文学者林藜光LUn U,KOuang 博士和旅德的Hian—Un Dschi(季羡林)博士对此也作过极有价值的考证工作。林氏撰有L”Aide—M~moiredelaVraieLdl Pads,1949,对佛弟子以自己的方言学习佛陀所说的法的问题,有肯决的考证批评。季氏在德国格廷恩科学院集刊发的DieUmWandlUng der EndUng,am in-O Und,U im MiatelindiSChen(在中世印度文中语尾—am 变化为—O 和——u 的现象。) 一九四四年; 及DieverwendUngdesAOriStSaISKriteriUmfurrAlterUndUrSprUngBUddhiStiSCherTeXte (根据不定过去式来断定佛典的年代和来源)同上,一九四九年。均有相当澄清此一问题的价值。
28 德智易言之,亦即是「悲智」,悲智为菩提之根本,也为完成正觉之目标。此处致所以言德智而不直接言悲智,为便於读者易了解其概念。且成就菩提之本身,亦正具有三德四智义。德智之德可包括悲智之悲义,悲智之悲则不甚显「德智」之「德」义,故从此。
29 参考《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作,玄奘译) 、《十八部论》( 一卷。真谛译)、《部执异论》(一卷。天友作,真谛译) 。
30(佛教思想研究)五二八页。原载《理想》六四号。本则为遥译该文第三节之大意。
31《俱舍论》卷六引灯焰涅槃,喻佛陀所证的「心解脱亦尔」。并说「如灯焰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得心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31 木村泰贤氏:《原始佛教思想论》三四一——三四二页。
32 木村善尧氏:《涅槃八道》二五六页。
33 同上三一一页。
34 日本东洋大学金冈秀友氏於昭和三十二年将Yh.StcherbatskY 氏此书已违译为日文,第一版於去岁再度发行。译名为《大乘佛教概论》。盖此名乃是针对其另一著作CentratCOnCeptiOn Ot BUddhiSm and The meaning Ot the WOrd:dharma”(1924·PUbliShed bY ROYatASatiC SOdietY·VOndOn)而设,该著作金冈秀友氏则译为《小乘佛教概论》。
36 这裏所谓的「生命之价值如不能从全面转透出」,乃系以一般哲学上的用语来进向这个问题,意即从自然造作的生命,或所谓由业造作的生命,进而获得解脱,超越了自然(生灭)生命,而它对人类的现实界又究竟有何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从生命的价值中全面转透出来,全面的转透,便是不只是超越,而还能回向,以佛教的用语说,由生灭到解脱,此是一超越,利用自然生命, 达到解脱阶段,此固是了不起,创造了生命价值,但并不是「全面」的,必须由个己的解脱,再回到现实来,「壮严世界,利乐一切有情」,这才是生命价值的全面。因此,我们这裏所谓的「生命之价值如不能从全面转透出」,乃系就一往一复,一个回向世界的菩萨生命而言。人必需了解此一层次的生命,才算是从生命的价值中全面转透出来了。
37 理学,通常多指宋明儒的学术而言,但广义的说,汉儒的训诂学之後,即出现倾向於义理的何晏、王弼等思想人物,此亦可谓是经过汉学之後,始有此一面纯义理的「理」学出现。故此处之「理」,不仅限於宋明儒之理学,而是就训诂学之後,所有出现倾向於义理的学术而言,包括魏晋的玄学,甚至部分中国化的佛学在内。
38 这是华严宗的判教法。
39 小乘的观空法,在天台宗称为藏敦的析空观,亦即从诸法的分析下手。在诸经论中,可以《成实论》作为代表。
40《七十空性论》,中译缺。直到晚近,始由法尊法师,自西藏藏经中译出。本节所引,录自一九五五年二月号《现代佛学》的(七十空性论科摄)一文。
41 太虚法师著有《真现实论》一书,指佛法亦即真现实主义,又系无主义主义之现实主义,非有所偏执或虚幻假实,此处即借其用语含义,指涅槃之真实性与圆满性也。
42 唯识的讲「空」,可从其讲无性的道理,看出其「空」义。《唯识三十颂》云:「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即在在愿其空义之本然。
43 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祥解可参看象贤的《唯识讲话》。法肪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有关三性、三无性的解释。
44 见台益先生等著《佛教学序说》第四章,一九八页。
45 同上。又《成唯识论》卷十云:「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46 见《佛教学序说》二OO 页,及二二二页。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