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所述:
对如印度的精神生活,实在莫如涅槃理想之构成了,此不但是独创的观念描写,也是古代印度一奇异的特质,完全异於他类而反映出印度的状态及其倾向的表象。……涅槃,乃是从印度人的冥想最深底思索中生起的,此一冥想,於数千年问,对国民和时代的内在均有莫大的效果。⒃
涅槃思想既是印度一奇异的特质,那么,佛教承受此一问题,而作更进一层地探究追求,乃自是当然的了。
二、佛教接受後的革新
然而,佛教虽是以湼盘作为教义的中心,但在内容上却完全回异於古代的吠陀和《奥义书》等所倾注的(涅槃)观念,就宗教的动机和目的上言,自然,佛教并未有异於《奥义书》的思想家们所追求的根本问题,更勿宁说,她仍是承继着古印度的传统而来,故其基本观念如解脱、轮回、业、彼岸等莫不与以往者相同。只是在解说的内容上,却大异其趣,不用说,这乃是对传统宗教和思想一种突出的革命。
大约的说来,自吠陀神话时代起,至婆罗门兴起时代止,那时的彼岸、不死,和湼盘等观念,都看做是脱离此世界後与神同存在的一个实有世界或状态,如同原始人类心里的日月星辰,其世界有着无限的美好,实实在在地高悬在遥远的天空(其实,现代人亦仍然有着这种悬想)。即学派兴起时代的诸家们亦大多同是这一观念。及至释尊出世,始将这一外在世界的超越倾向,转回到自我的内在来。这便是佛陀所证的缘起法观,由此法观而倡出心解脱与慧解脱的涅槃思想。此即佛教与各学派和传统思想的差别所在,其所谓革新者(思想的革命)亦即在斯。今我们探究涅槃思想的内容,虽重在佛教的涅槃,但为了解整个湼盘内容的演变起见,亦必须对佛教以前的涅槃观念,及佛陀同时的诸家各派的涅槃观念,作一全面的探寻。盖唯有了解佛教以前及其同时各学派的涅槃思想,才能对佛教的涅槃内容,有一真正而深切的认识。了解佛教以前的,可知此一思想之过程及其渊源所自;了解各学派之差异,则知此一思想之多彩多姿,涵蕴广大。今本文所论,即根据这一原则,第一章所述者,即秉探源溯始的方法,而旁及於各各学派。第二章则述说佛教根本教义的涅槃意义(即佛陀自身所表达的涅槃思想) ,及阿含、部派、大乘等教义渐渐展开的涅槃内容。此二章是一概括地论述,故亦可叫做总论。第三章原是以《大般涅槃经》作为中心,今拟以充实而作出版之打算,乃改将般若、《大智度论》等一面体系补入。第四章则以《华严》、《法华》等所显之涅槃思想为趣。第五章复以《大般涅槃经》为其中心,旁涉《楞伽》、《胜鬂》等内容,纳入《涅槃经》之同一体系。第六章则总结印度空有二宗所显涅槃一义之比较论述。此外,再拟将中国佛教所发展的涅槃意义(亦即中国佛教大师所了解而阐发出来的独特意义) ,补撰二章。此则以侩肇、智者、澄观等为一章之中心,另一章则专述禅宗的活水源头,实践(日用中)价值上的涅槃意义。就佛教发展的情形看来,其涅槃思想似乎亦非统一的体系,有原始佛教,有部派佛教,有大乘佛教,各种差别;但虽有差别,却非如印度各派哲学或传统中的根本歧异。自根本佛教,以至於大乘佛教,若论差别,亦只有深浅角度上的差别,而无思想上根本观念的歧异。此原因何在
就在於佛教的发展,不论如何演变,都不离世尊一个基本思想的原则,此原则便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anicca vcatSan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Cppajjitva nirujihan tesam vupasamo SukhO)这原则在原始佛教曾把它定为佛法中心的「三法印」⒄,及至大乘佛教,又将其演为「一实相印」⒅。基於这一原则的关系,不问其如何演变,要言之,仍是同一体系的。只是由於佛弟子们对此偈之理解和观察不同,致有其深浅发挥之不同。佛陀的涅槃观便是这偈的具体表现。然今天要如何才能真实地了解这一偈的意义,也就是要从原始佛教贯通到大乘佛教,对其涅槃的意义有一整个的认识,始可完全了解。
第二节 涅槃的意义及其起源
从上节绪言中,已知道在《梨俱吠陀》和《梵书》里便有了彼岸及追求不死的思想,到了《奥义书》,此种思想更相当发达;轮回、解脱,这在《奥义书》里已是非常圆熟的观念。
但湼盘一语,在古《奥义书》中(包括《吠陀》和《梵书》)并不曾见其出现,就若干学者的考察⒆,认为此语最早的出现,乃是侩怯派的梵涅槃(Brahman—Nirvana) ,可是据奥登堡克氏的意见,则又非起源於侩法(amkhYa)派的梵涅槃,而是从古瑜伽派的「消灭」(Nirvan) 一语而来,此语的意义是:「吹消」 ,或「吹散」⒇,如新《奥义书》 (KshurikX—up)中云:
恰如灯火之燃尽而息(清)灭(Nirvama)
瑜伽行者之业果烧尽乃人灭。
又如《圣婆伽梵歌》里云:
内有愉乐、幸福和光明
此即瑜伽之行者
与梵合一而达梵涅槃。(21)
这是湼盘一语最早出现之处,及至佛陀时代,此语已成为各学派共同表达理境的名词。如顺世派的「最上现法涅槃」(Parama—Dittha—Nirvana) ,耆那教的「离非命涅槃」(22),数论派的求神我独存之涅槃等(23),这都是共同以湼盘为用语而表达其理境意趣的。然为何各家都用此涅槃一语而表达其理境呢
涅槃所含之意义又究竟如何呢
这值得所有研究印度哲学的专家们和佛教的学者们特别注意的,现在,请就从此一术语的语原本义说起。
涅槃——Nirvaana就字义解释是:Nir,原是一个否定辞:vana,其本义是「吹」 (va是风意) ,直译起来,此词应译为「吹散」 ,或「消灭」 。在采用此词作为精神理境的表象时,其本意有两种解说,一是由於此词的语根与风有关,於是便特借其作熄火之意(即藉风把火熄灭或吹熄) ,所谓火即佛教尝以众生的贪瞠痴三欲喻为三毒之火的「火」 ,证涅槃者,即是已熄灭了此三毒之火者之谓。故凡已解脱世之欲而臻圣境者,无以名之,便名之为Nirvana。各家均采其作为解脱者之理境状态,其取意就在於是。盖印度之思想家们,其考虑人之最高境界,莫过於去脱现实人间之欲,而抵一宁静和谧的境界,欲抵此一境界就必得摆脱一切而作修持。由於各领导者对修持方法之不同,以及对此种境界体验之不同,於是而有了各各派别,有谓真正欲熄灭世间之毒火(即痛苦之谓)者,唯有求生於梵天,此所以有婆罗门教生梵天即系证湼盘之谓。有谓唯有苦炼此身心,厌弃此现实生命,始可得到最後(後世)之安息(愉乐)境界,此即苦行外道者所求的涅槃境界。总之,由各各对此境界之体认与方法不同,而可各各安立一特有的涅槃名词,如现此涅槃、离非命涅槃等等,但共同都向往和追求这样一个境界,却是同一的。另一意义是:如 L De La ValleePoussh氏所说,原语有「寒洽」 (有「成寒冶」或「作寒冷」)之意,由此种意义,复又展开了宗教的和哲学的两种说法(24)。即:一在痛苦的人间中,求其冷静,不为欲望、慰快、平和、喜乐等所挠,而成一最极的冷静。一是消去欲情之火(义我亦同上所释) ,消灭苦痛的感情,和个我的存在。该氏又综合地解释说:
一、涅槃是清净的,因为欲望之火已不再燃烧了,被消灭了。 (证此湼盘之)圣者,则是冷静的。
二、涅槃是人间究极之目的,是圣者逝後之状态,故湼盘之本义不仅是苦热之冷却(即从寒洽之意来) ,并有永远的苏生,和存在之绝灭意。
蒲苏(Poussin)氏此一解说,大致是对的,他一方面根据原始的意义,一方面就部派佛教无余涅槃所显的意义而说;但实际上,他仍没有完全解释清楚。一般欧洲学者,都喜欢就Nirvana的语根底消极一面意义看,因此只知道是消灭、吹散,或(成)寒冷等义,知道是冷却人间的苦热和欲情。而在语根上另有较积极之一义,以及从佛教敦义展开来所形成的更广大更深微而纯积极一面之义,却完全被忽略了,这是他们始终未能正确地了解涅槃思想的缘由,其故也就在此了。
现在再请看曰本学者寺本婉雅氏,对湼盘一语的语根所作的详细解释:
(一)Nirvana—Nir+va+na(形)吹消、消灭……(男、女、中)寂灭、湼盘。
1. Nir=Out, forth aWaY(Nis=外v ,前>)va=b10W(吹)2irva=t btOW(aS Wind),tO CeaSe.
2 nir=without(不,发)Nirvana=a COUmrY WithOut fOrest(无森林之国,无烦恼林之国。)
㈡Nirvana (Nir+vana)——
1. Nir=不,无,va=dWdling going hUsting(烦恼),Weaving(编织),Weaver(织者)
2.vana则有五义:
①drY(乾)frui(果实)
②the aCt OtWeaving(织所业),SeUring(缝)
③a hOle in Wallof hOUSe(家之壁穴)
④an intelligence,man(智慧者::有知识的人,或有理解的人)
⑤relating to dwelling in a woods(讲述「故事」森林中之住者。)
3.vana——
①b10Wing
②going
③the relling OfWater
㈢Nir-va(动词,为他格)吹、消、消灭。
1. Nir——vapaYati上e消(催)
2. Nir——va…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