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P3

  ..续本文上一页payisYati(添上主词的消去,或吹消—散)

  ㈣vana=vana(男、女、中之形容词) (附注:这里男、女之形容词是梵文文法中的定格,非一般所谓之男女。) (S·E.D bY Williams)

  1.Nir+vana (having nO WOOd)

  2.Nibbana=deStrUCtiOn,annihilatiOn eXtinCtiOn(by Ch二derS)

  此语根之本义,就消极方面说是㈠Nirvana(Nir+va+na) ;就积极方面说则是㈡NirVana(Nir+Vana)此(一)和㈡两种涅槃的差异是,在动词的语根va後面添加名词na时,便读成舌音,其义就成为消极的名词了。与此相反,而在va叫後面添加没有舌音的na时,便成为积极一面的意义了。且在动词根添加语尾na而连缀成vana这个名词时,又可作为形容词用的。(25)

  以上就一般学者(寺寸本氏所释者乃据Williams和Chl-lders而来)对湼盘此一字源的本义之解释说,从字源的本义中,我们已就可了解,「湼盘」 一词原就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意义。但今天许多批评佛教的东西学者,却只知道消极一义,而就消极一面说,也并不彻底的了解,佛教在消极一面所取之湼盘,又究竟显示了何种意义。不可讳言的,佛教在沿用印度传统(也是共同)的这个「湼盘」的观念後,并没有脱离字源消极和积极两面之本义,在大小经论上,相反地更较任何一个学派而着力展开这同具的两义。例如《大昆婆沙论》,共举了十三种涅槃(26),其中第一、二、三种是纯消极意义的,属Nirvana一词之语源。从四到十三,则表积极一义属Nirvana一字之语义。特别是关於第七「盘名为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这与语原㈡Nir+vana对照看正好是同一的,此译语也即知纯是直译的。又如第六「盘名稠林,涅名为出,出稠林故,名为涅槃。」此与上述语原㈠ Nirvana(Withououtforest) 一语也是相当的。大乘佛教的涅槃观,谓是从此一积极面之意义而展开出来的,那当是共同绝可承认的。这如《昆婆沙论》的十三种湼盘,除了前三种,以後十种就正是构成《大般涅槃经》里的(十种)大乘涅槃思想(27)。藏译的涅槃 MYa—nanhdas一语,和《昆婆沙论》中的「超度一切生死苦难义」,「烦恼恶行解脱之义」,「欲、色、无色解脱之义」等均正相应。尤其以此而构成大乘涅槃思想的《涅槃经》,其中如卷三十三里所述:「善男子,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此义和藏译涅槃的语义,并正是暗合。

  又如在《中阿含经》卷第三<分别圣谛品> (M,N-lII.P.248——252)里译盘为「息切」 (blowing), 「或见涅槃止息」 。此乃是Nirbbana(Nirvaana)一义,非Nirvaba之语义的,由是便可知在阿含经中涅槃的语原,不仅是Nirvana(Pali,Nibbana) ,也使用了Nirvana(Nibbana) 一语的。佛音在《善见昆婆沙》 (Samanta-Psadika) (律注)里并说va=va(织)同义,其言「不绣织」 一义可见。因此,vana和vana(vana=vana) (男、女、中形容词)也就相同了。(28)

  此外,中译的「涅槃」二字,据宇井伯寿博士说,原是从巴利语的Nibbana(涅槃那)一字音译过来的,但漏脱了一个母音。为什么会漏脱一个母音,宇井氏认为是佛教人中国,经过了西域地方,时代已距离原始甚远,其问语文必多少发生变化,一般说,其中变化最显着者,便是许多语句最後母音的脱落。此语亦正是如此,由最後母音的脱落而断成了「湼盘」。汉(中)译者即据这脱了最後母音的字而译,故湼盘一语并非直接从Nibbana译来。後世引用中国这字的音译,便不免陷於脱落母音而重复鼻音的错误中。(29)且Nibbana又是印度的俗语,其雅语则是Nirvan。

  宇井博士这个说法,或许我们也可以同意的,不过,就中国人翻译的习惯说,一向是喜欢简略的,很多翻译的术语,都常省略了它的尾音、或连着主中音;仅仅呼带头音及次中音而已。例如菩萨,它的全音应该是;菩提萨堙(Bodhisatta) ,而中国的翻译家们却喜欢省除它的中音(提)和尾音(埵) ,简称为菩萨。这情形以梵语涅槃的全音Nirvana(涅鲁盘那)来看,也正相同,(省除主中音「鲁」和尾音「那」,不就成了「涅槃」这个简称的音译么

  )照此说来,我们也就难以赞同宇井氏的说法,说不定当时译经的大德们就正出於这种省略的心情。否则何以数百年来(自魏晋至隋唐)译经的大德们,未曾有一个发现此语最後母音的脱落,而加以纠正

  即未发现,也应知道印度雅语的Nirvana,而予以再一次的全译,来补正旧译的(脱了最後母音的)涅槃。这尤其应该从玄笑、义净等新翻译中找出,因为他们所得的梵本,并非得自西域,而直从印度的本土得来。

  以上,乃就大体的说明涅槃的起源,及其语原的定义,以下,再请看佛教对涅槃所诠释的同义异语,从许多同义异语又可看出湼盘一义中的含蕴之广。

  第三节 涅槃的同义异语

  湼盘,是人生一个最高的境界,但这境界的状态,要想将其说明,却实非语言文字可以形容。然为了使人对此一境界能引起欣求的想像(概念) ,而又不得不假以言说,这便是「涅槃」 一语虽属施设的名词,却仍有其莫大的意义和价值。但单单只是此一专名(术语),自然,仍不足显其境界之高超,及其渊大广深之意义。因是,为了表达此一境界的整个意义,经论上便不得不出现了种种与涅槃同义而异语的名词,从各各异语中,当又可进一层地对涅槃有一深刻而完整的了解。

  兹就以赤沼智善氏的《原始佛教之研究》(30)一书所集之涅槃同义异语,略加以校勘,排比分类於次,以便对其定义易求判别。

  第一类 後否定式所诠显的涅槃意义

  所录同义里语,原根据Udana(4)Abhidhnappadlpika(10) Nettipakarana P·55·《四谛论》卷三(大正三十二·页三九O下) ,《法蕴足论》卷六(大正二十六·页四八一中)等所集。

  1无为(ASamskrta) 。

  2无边(Anta Ananta) ,又译终边。

  3钮i漏(AnaSrava) 。

  4无老衰(ajajjara) ,或译无坏。

  5不见(Apeokita) 。

  6无显示(Anidassana) 。

  7无停滞(Nippapa) 。

  8下死(Amata) ,此词亦译为甘露。

  9无有(Abbhuta) ,此在《四谛论》中译为「未曾有」 ,或另写成Abhuta一字,亦同译为「无有」。

  10无祸(Anitika) ,或译无枉。

  11无祸法(Anitikadhamma) ,或译无灾。

  12无病(Avyapajja) ,或译无损。

  13无住屋(AnalaYa ,或译非住,此语近似大乘涅槃之「无住处」义。

  14无生(ajata) ,或译不生。

  15无作(Akata) 。

  16无色(Arupa),或译无相,亦有译作「无堕」。

  17无字(Akkhara。

  18无死(AcCuta)。

  19无作界(ASankhatadhatU)。

  20不群(Apavagga) ,此语原译离群,为显其超越义,今改「不群」。盖「离群」一语,易看作寡合解。

  21无险(新译)(AnUpasagga)

  22无险法(新译)(AnUpasaggadhamma) 。(上二语出自南传 Nehpakar,anaP.55,中国无译语,兹特译出,故名新译。以下有此情形者,均注明新译 。)

  23无等(Asama) 。

  24无上(Anuttara) 。

  25无比等(新译)(Appatisama) 。

  26无诤(Arana) 。

  27无失(Anangana) 。

  28无疑惑(新译)(Akaca) 。

  29无量(Appamana) 。

  30无所有(Akincana) 。

  31无戏论(AppapanCa)。

  32湼盘(Nibbna)。

  以上自南传巴利圣典对照勘出者,以下无原文对照,仅出《法蕴足论》及《四谛论》者:

  33无下。

  34无流。

  35无誓。

  36无求。

  37无害。

  38无畏。

  39无数。

  40不舍。

  41无假。

  42无炽然。

  43无热恼。

  第二类 从肯决式所诠显的涅槃意义

  l真(Sacca) ,或译真谛。

  2彼岸(Para) 。

  3微妙(Nipun)。

  4难见(SUdUddaSa) 。

  5坚固(Dhuva ,或译恒在,无争。

  6寂静(Santa) 。

  7甘美(Panita) 。

  8吉祥(aiva) 。

  9安稳(Khema 。

  10爱尽(TanhakkhaYa) 。

  11希有(ACChariya) 。

  12离贪(Viraga) 。

  13清净(Scddhi) 。

  14解脱(Mutti) ,此词英译Rdease解放,或Freedom自由。

  15岛(Dipa) ,或译洲、灯、洲渚。

  16避难所(Lena) ,或译舍。

  17渡场(Tana) ,或译能度,亦译救护。

  18归依所(Sarana) ,或译皈依。

  19终极所(ParaYana)。

  20离轮回(Vivatta)。

  21完(或完…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