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声闻香,有的念佛时见各种奇妙的瑞相等等。当然也有的见恶相、现恶趣。总之,世界的存在,超出我们生命六根(如一种波段、频率范围一样)在常规状态下所能识别和把握的东西很多,大多数情形下,这些玩意儿只能用来坚固道心,不能贪著,否则不仅会影响我们入静,还会生出新的烦恼与魔障。
老实讲,有一些不如法的人正因为不能正确看待道交感应(尤其在气功界),结果误入了魔障。所以我们不要被这些东西牵著走,什么轻安,觉受,道交感应等,真的只能用作坚固我们的道心。它们依然还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反应之中,千万不要以此去琢磨和猜度自己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或状况。色法中的一切,同开悟见道和证果绝对是两回事。对于一个修行者,执著了是魔境,不执著就是次第。
任何境界来了,均不作圣解不作圣证。专心修习正定,我们才可能开慧证果。
另外,无论出了什么状态,出了什么有征兆的梦境,也不必引用经书上的法义、所描绘的境界,去对应、求证自己的现状,这除了引起执著和扰乱我们心识外,毫无益处,甚致会成为我们进步的障碍。不见道者不识本心,更不能执迷外缘和事相。尤其是初学者,无论修什么法门,做功课时都要心无二用,闲时学习看书,思考经教的内容没有错,但做功课和入静时必须心无挂碍。理与事的差别和矛盾肯定一直会存在的,但我们也不必太在意,不要整天挖空心思去思索、论证一切。
我们要坚信功到自然成,总会有理和事自然圆融无碍的那一天(眼下连这一点我们都不必想它)。如果我们义理不明,功夫不高,动辄就用教条去对应日常生活的是非对错,只会引起更大的执迷和烦恼。修行就是当下“放下” ,管它什么道交感应不道交感应的?千切不能越学越受束缚,烦恼越弄越多,自设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精神上什么都放不下,我们肯定不会真正地受益于佛法。我们暂时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我们若一下子能做得到了位,我们不就即身成佛了么?只要我们信仰真切、坚定,有一颗求取正法的道心,诸佛菩萨一定护念和加持我们,我们总有一天会得到正法接引……除此,我们只管坚持“历事练心”和做功课,日子久了,智慧功德渐深,许多毛病、不良状态和烦恼习气自会消减,我们就会越做越好,请各位一定记住这个此消彼涨的原理!
43:做功课有何要领?
修密法,参禅打坐,念佛读经等等,任何方式、方法开始都是为了入静习定,人在禅定状态中才容易开慧证果。修习禅定的心要只有一个:止观双运(注:在此仅是一种狭义而表浅的说法)。一般来讲,一个初学者不可能对境无心,不可能没有妄识杂念,大多数人的心多散漫和驰逸,初初花大力气来修一下“止”是非常必要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则一定要止观双运。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修止一定得兼修观,修观也得兼修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所谓见、思二种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
从具体做功课的角度讲,我们心散乱时要止,但入静久了深了,如果做不到清明、了了分明,有时就会落于混沈,入睡或无记,这时就要“观”。观(听)声音、观佛菩萨像、观自己鼻尖、眉尖、放声念佛都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得把混沈空掉。反之“观”久了,心思多外逸宾士,心会散漫,入静效果肯定不好。这时就要“止”,让心思杂念、烦恼习气止于一缘(比如念佛即是万念止于一念)。“止”住了才会入静。入静久了深了又会落于混沈……总之,日子久了,二者的微妙关系我们自己一定可以慢慢体会和掌握。
有一点须特别提醒初学者,具体做功课时千切不要提起念头去琢磨思辨一切,也不必刻意压制自己的散乱心,不要嫌恶自己生起的杂念,有念无念皆平等视之,有感应无感应、好相恶相等一切均要平等视之,因为这一切都不是天外来客,均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杂念来了雁过无痕,能当下提起正念就行了,实在不必要节外生枝地生出念头去识别或思考,那样做永远入不了静。所以修行做功课时心思不要太急切,要尽量做到持之以恒,心平气和。同时,饮食清淡和节欲也是心平气和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还有,一些初学者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平时不念佛不打坐,好像还没什么,相反一念佛一打坐还变得心烦意乱起来,根本无法入静。其实这是个错觉,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切都靠念头支撑,因为念头太多太杂,同我们的心跳一样从无间断,因此我们才不大能体会它罢了(我们若真能体会到那种前念未生,后念未起的“间歇”,怕已是离开悟见道不远了)。入静以一念带替万念,万念一旦冒出,或是生生世世心识深处贮藏的一切习气、资讯、事相都会莫名其妙地“闪现” 不已 。如此等等,我们会很敏感,稍有觉察我们就不舒服,这是正常的。但不要理会和在意这些。仿佛我们常态时为一杯看似清亮的水,入静时为它加入一块明矾,这杯水相反会尘渣泛起,变得混浊不已——可我们想过没有,混浊之后尘渣下沉,水会更加清明、洁净?
凡是修行人,都知道妄念是不好的,想千方百计地减少妄念,所以入静觉察到妄念时就很在意,往往滋生出一定的懊恼与思索。因此,这“在意”的反应,本身就已是妄念上的妄念了,如此地浪费时间与精神,对自己无法正念相续而产生的不满与批判,恰恰会障碍禅定的训练与修持,其实,我们只管放下“在意”即可。妄念是八识中业力的变现,知道妄念的生、住、异、灭后,来了去了都不要太在意,当我们觉察到自己跟著妄念走时,应很自然回到正念上来,仅此而已。对妄念一定要不随不避,一旦觉知,止于一念即可(比如继续念佛)。日子久了自会减少妄念。
“不怕念起,但怕觉迟。”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了就起了,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要“念起即觉”,我们念头一起来要即觉,这个念头一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回到正念中来。只要当下立心,把心一横,没什么过不去的,要学会放下,事实上,被妄念拉走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觉察到后再回到佛号上就对了。要知道一切懊悔、思辨与批判均只是浪费时间、心力,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被妄念拉走的次数愈来愈少就对了。打坐念佛首先要经历调伏其心的过程,不要作尘渣升灭的奴隶。但要慢慢来,以一种平常心,平静、随和地观望和等待,心灵的尘渣会从泛起到下沉的往返不已,到体悟到“心本无生因境有”中的那个“本无生”了的话……如此,我们不仅仅能“明心见性”,还会渐渐体悟到入静习定的诸多好处了。
总之,佛门常以水和波来做比喻智慧与心识,平静的水面与波浪之本性都是水,但波涛起伏时(好比心识和念头)水是不能清明平静的,因此这水就映不下江川大地(智慧不能显现),但水之性体是有智慧德能的(能映现一切),因波浪而不得显现和起用。反过来讲,波浪也是水的一种起用,平静的水与波浪是为一体,凡夫以波浪之现象为实有(有自性),不能认证平静水面与波浪是一回事。我们入静训练禅定(无念),就是为了歇止妄念,还复水之清明平静,智慧显现了,自会证得水波不二,这就是佛门常说的缘起性空、空有不二了。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言说和行为,被其弟子记录整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佛经。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与我最能相应的,传达般若波罗蜜多最完整,最到位的一部经典是《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尽管它只有寥寥两百六十多个字。
《心经》确实是运用了一种高浓度的归纳法,直指人心。当然没开悟见道时,我们阅读它、解悟它只能用演绎法了。据说曾有一位大德单讲“般若”二字,便讲了一个星期之久。
《心经》将般若智慧已诠释殆尽,不破文字又不立文字。比如释迦牟尼当初悟道讲法,针对小乘、中乘修行的特点,说的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十二因缘等法要,讲了生命与存在的本质和若是修道则有得以解脱的可能性,同时传达了“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而在《心经》等大乘经典里又说“无苦集灭道”。实质是揭示出了胜义谛和俗谛的对应与平等无二,说明“真空”与“妙有”实是圆融不二,以及小乘修行若只求个人解脱(还有法我执),执著于“空”则不能彻底圆满。因此,所有大乘经典无不是说小乘修行仍是不究竟的,要求小乘“回小向大”,须证得人法两空后才能究竟圆满。《心经》更是如此,该经的当机者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在小乘弟子中为“智慧第一”。
般若即智慧,波罗蜜多直译为“彼岸到”, 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几种:一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二是说明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三是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又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则是般若经典的核心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其次,心是指明人的本心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是智慧本心,是不执著于诸相及概念假说的妙明真心。由此,常读《心经》,不仅可以平心修性,驱魔抗邪,还能开启无上智慧。现将经文转抄如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