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33

  ..續本文上一頁聲聞香,有的念佛時見各種奇妙的瑞相等等。當然也有的見惡相、現惡趣。總之,世界的存在,超出我們生命六根(如一種波段、頻率範圍一樣)在常規狀態下所能識別和把握的東西很多,大多數情形下,這些玩意兒只能用來堅固道心,不能貪著,否則不僅會影響我們入靜,還會生出新的煩惱與魔障。

  老實講,有一些不如法的人正因爲不能正確看待道交感應(尤其在氣功界),結果誤入了魔障。所以我們不要被這些東西牽著走,什麼輕安,覺受,道交感應等,真的只能用作堅固我們的道心。它們依然還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反應之中,千萬不要以此去琢磨和猜度自己已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境界或狀況。色法中的一切,同開悟見道和證果絕對是兩回事。對于一個修行者,執著了是魔境,不執著就是次第。

  任何境界來了,均不作聖解不作聖證。專心修習正定,我們才可能開慧證果。

  另外,無論出了什麼狀態,出了什麼有征兆的夢境,也不必引用經書上的法義、所描繪的境界,去對應、求證自己的現狀,這除了引起執著和擾亂我們心識外,毫無益處,甚致會成爲我們進步的障礙。不見道者不識本心,更不能執迷外緣和事相。尤其是初學者,無論修什麼法門,做功課時都要心無二用,閑時學習看書,思考經教的內容沒有錯,但做功課和入靜時必須心無挂礙。理與事的差別和矛盾肯定一直會存在的,但我們也不必太在意,不要整天挖空心思去思索、論證一切。

  我們要堅信功到自然成,總會有理和事自然圓融無礙的那一天(眼下連這一點我們都不必想它)。如果我們義理不明,功夫不高,動辄就用教條去對應日常生活的是非對錯,只會引起更大的執迷和煩惱。修行就是當下“放下” ,管它什麼道交感應不道交感應的?千切不能越學越受束縛,煩惱越弄越多,自設心理負擔和思想包袱,精神上什麼都放不下,我們肯定不會真正地受益于佛法。我們暫時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我們若一下子能做得到了位,我們不就即身成佛了麼?只要我們信仰真切、堅定,有一顆求取正法的道心,諸佛菩薩一定護念和加持我們,我們總有一天會得到正法接引……除此,我們只管堅持“曆事練心”和做功課,日子久了,智慧功德漸深,許多毛病、不良狀態和煩惱習氣自會消減,我們就會越做越好,請各位一定記住這個此消彼漲的原理!

  43:做功課有何要領?

  修密法,參禅打坐,念佛讀經等等,任何方式、方法開始都是爲了入靜習定,人在禅定狀態中才容易開慧證果。修習禅定的心要只有一個:止觀雙運(注:在此僅是一種狹義而表淺的說法)。一般來講,一個初學者不可能對境無心,不可能沒有妄識雜念,大多數人的心多散漫和馳逸,初初花大力氣來修一下“止”是非常必要的。但到一定程度後,則一定要止觀雙運。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反觀自性。修止一定得兼修觀,修觀也得兼修止,這樣才能使定慧均等,所謂見、思二種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觀而破。

  從具體做功課的角度講,我們心散亂時要止,但入靜久了深了,如果做不到清明、了了分明,有時就會落于混沈,入睡或無記,這時就要“觀”。觀(聽)聲音、觀佛菩薩像、觀自己鼻尖、眉尖、放聲念佛都行。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得把混沈空掉。反之“觀”久了,心思多外逸賓士,心會散漫,入靜效果肯定不好。這時就要“止”,讓心思雜念、煩惱習氣止于一緣(比如念佛即是萬念止于一念)。“止”住了才會入靜。入靜久了深了又會落于混沈……總之,日子久了,二者的微妙關系我們自己一定可以慢慢體會和掌握。

  有一點須特別提醒初學者,具體做功課時千切不要提起念頭去琢磨思辨一切,也不必刻意壓製自己的散亂心,不要嫌惡自己生起的雜念,有念無念皆平等視之,有感應無感應、好相惡相等一切均要平等視之,因爲這一切都不是天外來客,均是我們自性的顯現。雜念來了雁過無痕,能當下提起正念就行了,實在不必要節外生枝地生出念頭去識別或思考,那樣做永遠入不了靜。所以修行做功課時心思不要太急切,要盡量做到持之以恒,心平氣和。同時,飲食清淡和節欲也是心平氣和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

  還有,一些初學者總有一種錯覺,認爲平時不念佛不打坐,好像還沒什麼,相反一念佛一打坐還變得心煩意亂起來,根本無法入靜。其實這是個錯覺,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切都靠念頭支撐,因爲念頭太多太雜,同我們的心跳一樣從無間斷,因此我們才不大能體會它罷了(我們若真能體會到那種前念未生,後念未起的“間歇”,怕已是離開悟見道不遠了)。入靜以一念帶替萬念,萬念一旦冒出,或是生生世世心識深處貯藏的一切習氣、資訊、事相都會莫名其妙地“閃現” 不已 。如此等等,我們會很敏感,稍有覺察我們就不舒服,這是正常的。但不要理會和在意這些。仿佛我們常態時爲一杯看似清亮的水,入靜時爲它加入一塊明礬,這杯水相反會塵渣泛起,變得混濁不已——可我們想過沒有,混濁之後塵渣下沈,水會更加清明、潔淨?

  凡是修行人,都知道妄念是不好的,想千方百計地減少妄念,所以入靜覺察到妄念時就很在意,往往滋生出一定的懊惱與思索。因此,這“在意”的反應,本身就已是妄念上的妄念了,如此地浪費時間與精神,對自己無法正念相續而産生的不滿與批判,恰恰會障礙禅定的訓練與修持,其實,我們只管放下“在意”即可。妄念是八識中業力的變現,知道妄念的生、住、異、滅後,來了去了都不要太在意,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跟著妄念走時,應很自然回到正念上來,僅此而已。對妄念一定要不隨不避,一旦覺知,止于一念即可(比如繼續念佛)。日子久了自會減少妄念。

  “不怕念起,但怕覺遲。”我們的念頭起,那沒關系,它起了就起了,就這麼簡單,但是我們要“念起即覺”,我們念頭一起來要即覺,這個念頭一起來,馬上去覺照,馬上把功夫提起來,回到正念中來。只要當下立心,把心一橫,沒什麼過不去的,要學會放下,事實上,被妄念拉走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覺察到後再回到佛號上就對了。要知道一切懊悔、思辨與批判均只是浪費時間、心力,完全沒有必要,只要被妄念拉走的次數愈來愈少就對了。打坐念佛首先要經曆調伏其心的過程,不要作塵渣升滅的奴隸。但要慢慢來,以一種平常心,平靜、隨和地觀望和等待,心靈的塵渣會從泛起到下沈的往返不已,到體悟到“心本無生因境有”中的那個“本無生”了的話……如此,我們不僅僅能“明心見性”,還會漸漸體悟到入靜習定的諸多好處了。

  總之,佛門常以水和波來做比喻智慧與心識,平靜的水面與波浪之本性都是水,但波濤起伏時(好比心識和念頭)水是不能清明平靜的,因此這水就映不下江川大地(智慧不能顯現),但水之性體是有智慧德能的(能映現一切),因波浪而不得顯現和起用。反過來講,波浪也是水的一種起用,平靜的水與波浪是爲一體,凡夫以波浪之現象爲實有(有自性),不能認證平靜水面與波浪是一回事。我們入靜訓練禅定(無念),就是爲了歇止妄念,還複水之清明平靜,智慧顯現了,自會證得水波不二,這就是佛門常說的緣起性空、空有不二了。

  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我們常說的佛法即是指釋迦牟尼佛所傳下的法。但過去未來,一切佛法的核心要義又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勝義般若波羅蜜多的“方便示現”。一切十方叁世所有諸佛菩薩皆由般若波羅蜜多“生出” 。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言說和行爲,被其弟子記錄整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佛經。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與我最能相應的,傳達般若波羅蜜多最完整,最到位的一部經典是《心經》(全稱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盡管它只有寥寥兩百六十多個字。

  《心經》確實是運用了一種高濃度的歸納法,直指人心。當然沒開悟見道時,我們閱讀它、解悟它只能用演繹法了。據說曾有一位大德單講“般若”二字,便講了一個星期之久。

  《心經》將般若智慧已诠釋殆盡,不破文字又不立文字。比如釋迦牟尼當初悟道講法,針對小乘、中乘修行的特點,說的是“四聖谛”(即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法要,講了生命與存在的本質和若是修道則有得以解脫的可能性,同時傳達了“出離心”是修行的基礎。而在《心經》等大乘經典裏又說“無苦集滅道”。實質是揭示出了勝義谛和俗谛的對應與平等無二,說明“真空”與“妙有”實是圓融不二,以及小乘修行若只求個人解脫(還有法我執),執著于“空”則不能徹底圓滿。因此,所有大乘經典無不是說小乘修行仍是不究竟的,要求小乘“回小向大”,須證得人法兩空後才能究竟圓滿。《心經》更是如此,該經的當機者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在小乘弟子中爲“智慧第一”。

  般若即智慧,波羅蜜多直譯爲“彼岸到”, 經題中“心”字的涵義有幾種:一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二是說明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叁是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又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經》則是般若經典的核心的核心,所以稱爲《心經》。其次,心是指明人的本心在《金剛經》中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是智慧本心,是不執著于諸相及概念假說的妙明真心。由此,常讀《心經》,不僅可以平心修性,驅魔抗邪,還能開啓無上智慧。現將經文轉抄如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