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而皈依了佛门,这些事例,对我此举也是一种鼓舞与认同。即便真造了下地狱的业也值得呵(下了地狱我也还这么干)。既信因果,咱就坦荡面对逆境违缘吧。因果不是宿命,有生之年我只要一直向前努力,不断地进步,我自会越做越好。本人除了努力,其他概不过问。修行有许多层次,根本上讲,实无众生可渡,因为众生的“内因”决定一切,外缘只是助因(譬如听闻佛法),无论自利利他,还是自觉觉他,我们的修行只能是如法而不著法。怕下地狱即是“有我”,参一句“谁下地狱”,既不是断灭相,亦不是顽空和执常,这才是真的中道和放下。
学佛本身是件很现实和正常的事,学佛首先就是要解决自己同社会、生活及一切的关系,内心要与一切和解。佛学活活泼泼,原本百无禁忌,可经过两千多年的流变后,渐渐变成了一种僵化、核板的东西,这实在太让人痛心了。如果学佛和宣传佛学有这么玄奥,这么艰深,这么可怕,动辄就说下什么地狱,弄得大家心理负担严重,满脑子的分别、逻辑和是非,精神包袱越弄越多。试问,谁敢来学佛?学佛就是为了要灭烦恼,自主生死,智慧解脱,若离了这个,别人又为什么要来学佛呢?长此与往,众生自然就会离佛学越来越远,认为佛学是佛所规定的一个什么东西,佛门当真成了空门(空洞的空)。学佛也不是什么积极向上的行为,佛弟子在社会上不时还会受到人家的讥嫌和误解 。人们总认为佛学只讲空讲苦,动辄下地狱,又要持戒,全是消极厌世……说实话,这真怨不得众生,是我们自己的修证与知见不对,是我们自己连世法也不够圆融,一点不懂得善巧方便。
众生在世俗中的妄想与折腾,还不是为图一个好,只不过不知法不如法,所以才图不了这个好。学佛则是为了根本地图这个“好”。讲实话,传法和讲解佛学仍要通于世法,要明白末世众生相契什么,相应什么,并非打点佛味颇浓的专业术语就能接引众生。我在网上见一初学之人问一佛友,说自己佛学道理似乎通了,遇事时仍旧很烦恼,该怎么办?佛友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理上佛友没说错,可这个答案很空洞,不仅令初学者很失望,也让不懂佛学的人感到莫名其妙。我便向佛友开了句玩笑:眼下你我他都做不到,那是释迦牟尼的事呀(指“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说这个是希望佛友在向人谈及佛学时,应该先明白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给别人的东西是否同其状况相应?谈及佛学时是从空到有,还是从有再到空,乃至空有等量齐观地介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和琢磨的。
说实话,为什么有些所谓的大学者大善知识修了半天都不能开悟?当然还是执有执空的问题。他们除了所知障与世智聪辨外,还有就只不肯痛下决心实际用功。这个实际用功就是踏踏实实地摄心止妄,无有定境,何来开悟?摄心止妄是一切法门的基础,这一关非过不过。对此我自己就深有感触,比如我前一念还在告诫自己别妄语了,可事儿一来,冲口即是妄语(本能),这乃是业障深的体现,有时竟毫无觉知能力。即便有时觉知了乃不能发力“止”住,诸业皆是如比。所以说应境对人之时才是真修行呵。
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除此去谈空,免不了让人讥诮为“执空”。空以事显,有也以事显,何以认证?万法唯识,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不从这一念入手用功,开悟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开悟是以有见空,否则妄自以“空”观“有”乃是顽空。
所以我们强调解悟空性的重要性,但同时千切也不要由此轻慢那些只知念佛的“老太太”,认为她们没文化,只能修念佛法门。试问,她们真的就没有智慧了吗?佛法上的认识真就不如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吗?人家的信心、恭敬和踏实才是能开大智慧的呢。信为道源功德母,是入道之基,佛并没有强调这个信一定该是什么层次。我们尚未登证果地,目前的这点儿“智慧”,更确切的说是对于佛法的认识和见解,都还是建立在逻辑、分别心基础上的,而且知行还未必合一。很多东西理上虽然略知一二,一旦应境对人,心念上并未真正生起觉知和返照。反过来,老太太如下死心抱一句佛号,其业障自会减少,出离心等心念相对坚固,念佛便可能纯熟甚至契入实相,开启出自性中本有的根本智,那时,人家的智慧就远胜于由什么书本和思维心推敲而得来的了。再者,古今中外,许多高僧大德都是开始不识字,一心念佛或诵经持咒,功深开悟后,再由自性中开演佛法,辩才无碍,于经义通达无违。所以,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文化人,凡事都好推敲一个理字,我执太重,将自己长久地困在这个分别思维上,从而忽视实际修证和用功,那还真是不如那死心念佛的老太太们呢。
曾有佛友来信,建议我在书稿中多弘扬净土,说什么一定要描绘一下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境界。这可真叫我为难,说实在的,我除了重覆净土经典之言,实在不知怎样说清楚这个问题,因为这还是一个有与空的问题。可来不来就说一大堆什么心生物生,心物一元,依正二果报亦是一元,心净土净,心空相陨。等等。还不知多少人会感到莫名其妙或对净土法门丧失信心哩。我只好缄默,打定主意由浅至深地慢慢来。加之,我自己的知见与修证本身就太有限,实在力不从心。
细想起来,许多事情都是一下子到不了位的。介绍佛学更是如此,我们这副躯壳不过是一种工具,佛世尊是应对我们凡夫之攀缘心,才有那么多方便法可开示。其宣讲自有一定的世俗性,且采取拟人化、比喻等手法,不时将净土和佛境都赋予一些世俗情形及人的位元格特征。虽说每一类生命与空间,其存在的属性不同,但言说者也只能依听受者的属性作为参照。所以,佛菩萨及诸高僧大德的任何传法与开示,均会落入历史与文化固有的巢臼(所以不可断章取义),因为这一切本来就须安植在现实的土壤上,才能与众生相应,才会为大家所信持。如此才能渡救众生的慧命。
一切描绘均是假言,是为了让人生出真切的恭敬、信心和向往……而实证才是硬道理!我相信,今日的人们视黄金不那么珍贵了,佛若今日在此传法总不能还说在西方极乐净土黄金为地吧。净土经典上的七宝之一竟有玻璃(当时很精贵),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这玻璃便是不值钱的东西了。所以佛经的表述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而对于会读的人来说经义也永远是活的。我们真不必执取这些描绘性的东西,当知地球这么一种存在的空间确是较为糟糕的,西方极乐净土肯定非常殊胜美好,但它也还是一个修行的中转站而已,对于成佛之终极而言,一切空即是一切有,当下即是,没有什么离此有彼的具相的东西去依存。万法唯识,随机而应,随缘而现,心净土净,当我们心真净空了后,则善相善境也了不可得。
无论怎样,我们既已入佛,那就应该坚信,如法用功才是硬道理,满脑子的理论、知识和思辩不仅不能亲证空性,更不能帮我们了脱生死。生死不能自在,修行就不能算作成功。佛世尊一样得亲证空性,一样念法念僧念佛,一样经过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禅定的不同次第),一样肉身道成。咱们喜欢参禅,想多学习中观、成唯识等理论都没有错(我大力提倡!),但行持用功上却不必区分孰劣孰优,佛法说的都是一回事。比如认真读《金刚经》,我们一样能读出中观和成唯识论的东西。而《阿弥陀经》一样是在宣讲唯识论。因此,凡逻辑心太重,分别心太浓,乃至佛味太多,这些都无益于圆融万法。
我个人以为,一个实修实证的学佛人若同时能解悟好《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并能为他人宣说两部经典的无二无别,这人已是成佛有余了。
46:也谈禅、密、净
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门,即返其初(自性),净是定于一(佛号),这两宗的玄旨,都是治心的法要。密则身心皆转,以“心”为本,双管齐下。禅宗大德说:“放舍、离诸想、无所求、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即心即佛、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息念忘虑、心空境自空”等,都是教人观心、返自性,息妄想,回到无心。净宗大德也说:“念得佛熟,一切教理,都在里许。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一念中,止观具足。念极情忘,心空佛现。”等,都是教人借一句佛名,平空万念——我们凡夫是妄念不歇,但凡“歇即菩提” 。
念佛方法中的“实相念佛”,和“觉照念”,都是净中有禅,禅中有净。佛告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这是禅门以心念,非用口念,念法身无相佛,非念应身有相佛(持名念佛为念应身佛),念一切佛,非念某一佛,念自性佛,非念外间佛,故与净土所倡的念佛法销有不同。总之,成就者既可得常寂光土的境界(法身佛土),也可以到有形有相的凡圣同居土(西方极乐净土中也有凡圣同居土),或寄生于十方净土都可能。这要看修学者的因缘和精进的程度。
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是有想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禅宗无想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即实相念佛)。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诚如修净土者念自性弥陀。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美好庄严,从终极上皆是虚妄之相,最终还得离弃,往生只是今生的目标,而终极目标是为了成佛,西方极乐净土还只是一个成佛的中转站。可知释迦牟尼教念应身佛是为行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末法众生若不懂或无机缘得实相念法身佛,千切还是应当照旧持名念应身佛,仰仗阿弥陀佛之本誓愿力,先到西方极乐净土为最佳选择。因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果报已经非常殊胜,等于是已进了成佛的“保险箱” 了。
密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