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P8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妙有”,对于一般人而言,认识“缘起与妙有”则还有“依识”的成份,并不是“水清月现”的本来样式,自然会有局限,所以世俗智慧与真理(佛门称之为外智)总有一定的相对性。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地“转识成智”。这个智是指一切智。

  一切存在,皆有根缘,有来胧去脉,不会无缘无故。人若不懂这个“缘起”,自然是一种“迷” ,迷失于“妙有、妙用” 。迷就是“无明”(即无智慧和觉悟的意思)的体现。因为“无明”,人只会在“缘起和妙有”中轮转、沉浮不定,无法从根本上把握自身及宇宙万物万有的一切。

  相对圆满的觉悟与智慧而言,一切人为分别意识所“生”的世俗真理、知见,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与谬误。所以也难怪学术界常说佛学的哲学观是“本体论”。即人为先拟定一个有决定意义的“真如实相”或“空”,来作为世界的实有的开端、起源,这实在是更大的一种谬见,因为恰好佛学是“方法论”,在操作上、实践上,我们没去实际如法地检验它,又何以主观而想当然地“决断”,它同世俗哲学一样,一定也是一种个人人为意识下的产物呢?

  从相对意义上讲,对“缘起或妙有”懂得或证悟的多少,又决定了一个人智慧和觉悟的层次。世俗中任何人文与自然学科,无一不在研究和运用“缘起或妙有”。因此智慧既有相对性,又有终极意义上的究竟圆满。佛学从不否定世俗科学(因为它们仍是人类智慧的某种“产物”),但佛学又告诉我们,如果不如法修证和实践,要想得到究竟圆满的大智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缘起、妙有”是万法,是一切事与理。因此“缘起性空”又是“妙有真空”的同义词。万事万物、五光十色的一切,能认知的,尚未认知的都是“缘起和妙有”。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指一切事物发展、演化、生存乃至灭亡的规律、现象之复杂多样,妙不可测。

  为了更好地理解“缘起性空、真空妙有” 。我们还可以再用水的“水性”来比喻真如实相或空,以它的变化方式,如水蒸汽、液态水、雨、冰、雾和云等的形成规律以及现象来比喻缘起和妙有。世间任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特征,让我们知道和认识它的存在。凡是我们所感知、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既是存在,我们就要认识、研究和体悟这些存在,那首先就得给它一个名称。但我们往往又只是执著于这些名称和“表面现象”,总认为它们就是真实的本质,是实有的东西。比如雨水——天上乌云密布,下起雨来,我们就认为这个世间有雨水。其实“雨水”没有自性,它不过还是水罢了,这水的缘起和妙有就是规律,是现象,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天与微尘结合后又称之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多,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的作用,让我们感知到“雨水”的存在。可雨水本质上仅是假名,依形成它的内外在因缘而安立的假名。真如实相就是“水性”,雨是“水性”起用的结果。

  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恒常而独立不变的东西是雨水呢?完全没有。一切都是依“水性”而化现、衍生罢了。按佛学的哲学观,修证佛法的目的,就是证悟和回归一切现象后面的本质,将一切事物的缘起和根底弄个透彻。

  最后,我尤其还要强调的一点是,佛学的哲学观永远是建立在“明心见性” 的基础之上的。它既是佛学中特有的名词概念,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修证境况或境界。所以佛门认为,“明心见性”是认识自身及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起点!

  对于修行人而言,只有真正明心的人才会根本地生起正知正见。一个人只有得到了正见,才能更好地离开一切颠倒与谬误。因为此前,我们作为凡夫的妄识或分别心仍然在支配著常规的一切生命活动,那我们的见、闻、觉、知往往就会有一定局限。一个人只有自己明了自己“本心” 后,才能见到“真性”(空) 。否则,以一个“残缺或先天不足” 的感受和思维的心,去认识自身及世界就永远只在妙有、妙用上打转转,肯定不会彻底和圆满。真实、本然的心性出来后,我们才会同世界及自身的本质对应,才能由此形成一个真正可认知、可证得的体系和机制。

  当然,所谓妄心、凡夫心、思维心并非同“真心”二元对立,前面已说过,是同一事物的一体多用,一体多面。我们不过只是知真心之“功用”(这个功用就是凡夫心),而不能亲证其“体”。诚如平时我们的脑神经及其五官、身体等不过是意识思维心的一种生理工具或载体而已,由此当然也就更是真如实性的载体了。佛法里有一句名言:“心本无生因境有”,这个“本无生”不是什么都没有,恰好是指我们还有一个“本无生”的“状态”,有生即有灭,缘起缘落,就像物质与能量互变互动一样,这个“状态”,就是妄识心停歇的刹那(可以实证),“明心” 后所现出的“真性” 。从这个角度讲,如法修证就是停歇妄识心的一个“因缘”,不入佛修证则是妄心不止的“因缘”。当我们心识彻底“转识成智”后,一切澄明,水清月自现,这就是真正的觉悟与智慧。

  作为佛弟子,我们常应如此地观照自己,在未明心见性之前,只应努力加紧自身的修持,多实践,多攒积智慧资粮,不应该轻易以正知正见者自居,或是到处评头论足,妄自对佛经断章取义,并以此拼凑为“我见”来作为判断、识别和裁定一切的“唯一法则”,或是以此去疑谤别的修行者。试想,我们若连自己心灵的自性和本质都弄不明白,又何以用这糊里糊涂的“心”,再去清楚地认识或把握好这个世界的一切呢?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说白了,也只有我们凡夫的心识才会心生万相,以妄为实,分别执著于五光十色的一切表面相状、境界。它们好比水上随时生灭的波澜,形象一点讲,水波何时歇止,何时菩提现出。我们可体认这“水波” 的因缘,不过是水、风、地心和月亮的引力合和而生的表面现象,实则上又是水、波不二。我们认识事物之本质,先得从“相”下手,但又不能执迷于“相”。而证得实相则是明白“水波”是因缘而生的“假相、妙用” 后 ,再证入本身无波的水之本来。

  因此,学佛如果不从“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凡夫。因为心性不明,许多用功和努力都不会究竟,甚至是浪费表情。禅门六祖慧能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一个人不能明心见性,往往迷信或执著于自己的主观偏执,犯了错误,钻了死胡同还不知道,这正是违反客观实际,甘被假相调弄的大迷信者。一个明心见性之人,不仅解悟佛学的义理会通达无碍,且实修过程中也不会盲目和糊涂。

  8:漫谈生命与存在

  若以佛门的义理来洞察生命与存在的话,我们平时持有的许多常识、观念往往都有待商榷和考证。当然,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关于生命与存在的诸多本质问题,我们要一下子转换观念的确是比较困难的。

  然而,我们仅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常态中的一切也未必都合理和正确。再说了,我们习以为正常的知识、见地以及对生命宇宙的判断、研究,并不能解决生命中的最为根本的生死问题。一切生老病死、男欢女爱、个体命运与尊严、价值,等等,往往都并不依我们大脑主观所设计的样式,而所谓客观之样式,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我们又无法全貌洞悉和把握……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种种的不如意和诸多的“谬误”。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认定肉身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方式”,认为生命结束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持错误的“断灭”之见。试想,世上哪有莫名其妙突兀“产生”或“消失”的事物呢?科学界还说过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呢。与此相反的是,总有一些人又以为有一个永恒的本体我之“灵魂”不会消失灭亡,这个“灵魂”是我之本体,即永远有“我”这么一回事存在著,从而将自己独立于一切存在之外。这是执“常”见。执持断、常二见都是错误的知见,它们不仅迷障了我们生命之本来样式,而且也完全经不起佛法的实践与验证。

  在日常中,由于我们往往没有刺刀见红地追问过一些事物的本质问题,所以导致错误的知见比比皆是。比如有些人总以为动物没有思维、情感,情绪,只有吃喝拉撒等本能反应,这肯定是不对的,动物这种形态的生命障碍较人要大,表相上虽比人要愚钝,但实则不过是它本有的智慧觉性要比人被遮蔽得更多一些罢了。讲一件真人真事吧,有一年我的舅爷一天照常外出,他院里的小狗爬在地上,竟像人一样掉泪和抽泣,抽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奇,良久,便传来了我舅爷刚死于一场意外的噩耗。各位,人世间诸如此类的“怪事”比比皆是,岂是一个简单的“本能”就可以“盖棺论定”么?

  再者,对于人类自身,人们也常爱讲一句错话,人,食色性也。它为什么错呢,因为它对人仅是一种生物学性上的界定。佛门以为,真正的人,一定是还具有终极关怀的,那就是我们心灵对真理和美满、永恒、圆满、或至善、至真的不停的追求!除此,人同其他智慧较低的动物还有什么分别?我们又怎么可能对得起这个大写的“人”字呢?各位,所以佛门才说人身难得呵,我们可不要空过了这一生,白白糟蹋了这个“人身”。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我们只有依靠智慧与真理才能洞见和把握一切,才能破除一切谬误,超越“人”的一切局限。为了得到这份智慧与真理,修证佛法,便成了我们最切实的选择。真金不怕火炼,合乎科学的东西就应该经得起检验。反正我及万物均是“真如实相”的产物。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身心作为切入点,将佛学的哲学观、生命观和修行观作为“试金石”,打开生命和一切存在的本来面目……

  一个打开了人体以及生命密笈的人,自然会打开宇宙万物万有的秘密。

  常规状态下,我们把自己的生…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