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8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妙有”,對于一般人而言,認識“緣起與妙有”則還有“依識”的成份,並不是“水清月現”的本來樣式,自然會有局限,所以世俗智慧與真理(佛門稱之爲外智)總有一定的相對性。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徹底地“轉識成智”。這個智是指一切智。

  一切存在,皆有根緣,有來胧去脈,不會無緣無故。人若不懂這個“緣起”,自然是一種“迷” ,迷失于“妙有、妙用” 。迷就是“無明”(即無智慧和覺悟的意思)的體現。因爲“無明”,人只會在“緣起和妙有”中輪轉、沈浮不定,無法從根本上把握自身及宇宙萬物萬有的一切。

  相對圓滿的覺悟與智慧而言,一切人爲分別意識所“生”的世俗真理、知見,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與謬誤。所以也難怪學術界常說佛學的哲學觀是“本體論”。即人爲先擬定一個有決定意義的“真如實相”或“空”,來作爲世界的實有的開端、起源,這實在是更大的一種謬見,因爲恰好佛學是“方法論”,在操作上、實踐上,我們沒去實際如法地檢驗它,又何以主觀而想當然地“決斷”,它同世俗哲學一樣,一定也是一種個人人爲意識下的産物呢?

  從相對意義上講,對“緣起或妙有”懂得或證悟的多少,又決定了一個人智慧和覺悟的層次。世俗中任何人文與自然學科,無一不在研究和運用“緣起或妙有”。因此智慧既有相對性,又有終極意義上的究竟圓滿。佛學從不否定世俗科學(因爲它們仍是人類智慧的某種“産物”),但佛學又告訴我們,如果不如法修證和實踐,要想得到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緣起、妙有”是萬法,是一切事與理。因此“緣起性空”又是“妙有真空”的同義詞。萬事萬物、五光十色的一切,能認知的,尚未認知的都是“緣起和妙有”。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是指一切事物發展、演化、生存乃至滅亡的規律、現象之複雜多樣,妙不可測。

  爲了更好地理解“緣起性空、真空妙有” 。我們還可以再用水的“水性”來比喻真如實相或空,以它的變化方式,如水蒸汽、液態水、雨、冰、霧和雲等的形成規律以及現象來比喻緣起和妙有。世間任何的東西,經常保持一定的相貌、特征,讓我們知道和認識它的存在。凡是我們所感知、所看、所聽或接觸到的東西,既是存在,我們就要認識、研究和體悟這些存在,那首先就得給它一個名稱。但我們往往又只是執著于這些名稱和“表面現象”,總認爲它們就是真實的本質,是實有的東西。比如雨水——天上烏雲密布,下起雨來,我們就認爲這個世間有雨水。其實“雨水”沒有自性,它不過還是水罷了,這水的緣起和妙有就是規律,是現象,是地上的水份被陽光照射,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升天與微塵結合後又稱之爲雲,雲在空中飄來飄去,遇到冷空氣就凝結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多,越來越重,就從天上落下來,形成了雨水。因爲這樣的作用,讓我們感知到“雨水”的存在。可雨水本質上僅是假名,依形成它的內外在因緣而安立的假名。真如實相就是“水性”,雨是“水性”起用的結果。

  在這世間是否真的有一個恒常而獨立不變的東西是雨水呢?完全沒有。一切都是依“水性”而化現、衍生罷了。按佛學的哲學觀,修證佛法的目的,就是證悟和回歸一切現象後面的本質,將一切事物的緣起和根底弄個透徹。

  最後,我尤其還要強調的一點是,佛學的哲學觀永遠是建立在“明心見性” 的基礎之上的。它既是佛學中特有的名詞概念,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修證境況或境界。所以佛門認爲,“明心見性”是認識自身及世界的一個最基本的起點!

  對于修行人而言,只有真正明心的人才會根本地生起正知正見。一個人只有得到了正見,才能更好地離開一切顛倒與謬誤。因爲此前,我們作爲凡夫的妄識或分別心仍然在支配著常規的一切生命活動,那我們的見、聞、覺、知往往就會有一定局限。一個人只有自己明了自己“本心” 後,才能見到“真性”(空) 。否則,以一個“殘缺或先天不足” 的感受和思維的心,去認識自身及世界就永遠只在妙有、妙用上打轉轉,肯定不會徹底和圓滿。真實、本然的心性出來後,我們才會同世界及自身的本質對應,才能由此形成一個真正可認知、可證得的體系和機製。

  當然,所謂妄心、凡夫心、思維心並非同“真心”二元對立,前面已說過,是同一事物的一體多用,一體多面。我們不過只是知真心之“功用”(這個功用就是凡夫心),而不能親證其“體”。誠如平時我們的腦神經及其五官、身體等不過是意識思維心的一種生理工具或載體而已,由此當然也就更是真如實性的載體了。佛法裏有一句名言:“心本無生因境有”,這個“本無生”不是什麼都沒有,恰好是指我們還有一個“本無生”的“狀態”,有生即有滅,緣起緣落,就像物質與能量互變互動一樣,這個“狀態”,就是妄識心停歇的刹那(可以實證),“明心” 後所現出的“真性” 。從這個角度講,如法修證就是停歇妄識心的一個“因緣”,不入佛修證則是妄心不止的“因緣”。當我們心識徹底“轉識成智”後,一切澄明,水清月自現,這就是真正的覺悟與智慧。

  作爲佛弟子,我們常應如此地觀照自己,在未明心見性之前,只應努力加緊自身的修持,多實踐,多攢積智慧資糧,不應該輕易以正知正見者自居,或是到處評頭論足,妄自對佛經斷章取義,並以此拼湊爲“我見”來作爲判斷、識別和裁定一切的“唯一法則”,或是以此去疑謗別的修行者。試想,我們若連自己心靈的自性和本質都弄不明白,又何以用這糊裏糊塗的“心”,再去清楚地認識或把握好這個世界的一切呢?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說白了,也只有我們凡夫的心識才會心生萬相,以妄爲實,分別執著于五光十色的一切表面相狀、境界。它們好比水上隨時生滅的波瀾,形象一點講,水波何時歇止,何時菩提現出。我們可體認這“水波” 的因緣,不過是水、風、地心和月亮的引力合和而生的表面現象,實則上又是水、波不二。我們認識事物之本質,先得從“相”下手,但又不能執迷于“相”。而證得實相則是明白“水波”是因緣而生的“假相、妙用” 後 ,再證入本身無波的水之本來。

  因此,學佛如果不從“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凡夫。因爲心性不明,許多用功和努力都不會究竟,甚至是浪費表情。禅門六祖慧能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一個人不能明心見性,往往迷信或執著于自己的主觀偏執,犯了錯誤,鑽了死胡同還不知道,這正是違反客觀實際,甘被假相調弄的大迷信者。一個明心見性之人,不僅解悟佛學的義理會通達無礙,且實修過程中也不會盲目和糊塗。

  8:漫談生命與存在

  若以佛門的義理來洞察生命與存在的話,我們平時持有的許多常識、觀念往往都有待商榷和考證。當然,俗話說,習慣成自然,關于生命與存在的諸多本質問題,我們要一下子轉換觀念的確是比較困難的。

  然而,我們僅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常態中的一切也未必都合理和正確。再說了,我們習以爲正常的知識、見地以及對生命宇宙的判斷、研究,並不能解決生命中的最爲根本的生死問題。一切生老病死、男歡女愛、個體命運與尊嚴、價值,等等,往往都並不依我們大腦主觀所設計的樣式,而所謂客觀之樣式,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我們又無法全貌洞悉和把握……所以長期以來,我們已習慣了種種的不如意和諸多的“謬誤”。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認定肉身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方式”,認爲生命結束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不存在了,這就是持錯誤的“斷滅”之見。試想,世上哪有莫名其妙突兀“産生”或“消失”的事物呢?科學界還說過物質不滅,能量守恒呢。與此相反的是,總有一些人又以爲有一個永恒的本體我之“靈魂”不會消失滅亡,這個“靈魂”是我之本體,即永遠有“我”這麼一回事存在著,從而將自己獨立于一切存在之外。這是執“常”見。執持斷、常二見都是錯誤的知見,它們不僅迷障了我們生命之本來樣式,而且也完全經不起佛法的實踐與驗證。

  在日常中,由于我們往往沒有刺刀見紅地追問過一些事物的本質問題,所以導致錯誤的知見比比皆是。比如有些人總以爲動物沒有思維、情感,情緒,只有吃喝拉撒等本能反應,這肯定是不對的,動物這種形態的生命障礙較人要大,表相上雖比人要愚鈍,但實則不過是它本有的智慧覺性要比人被遮蔽得更多一些罷了。講一件真人真事吧,有一年我的舅爺一天照常外出,他院裏的小狗爬在地上,竟像人一樣掉淚和抽泣,抽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在場的人無不啧啧稱奇,良久,便傳來了我舅爺剛死于一場意外的噩耗。各位,人世間諸如此類的“怪事”比比皆是,豈是一個簡單的“本能”就可以“蓋棺論定”麼?

  再者,對于人類自身,人們也常愛講一句錯話,人,食色性也。它爲什麼錯呢,因爲它對人僅是一種生物學性上的界定。佛門以爲,真正的人,一定是還具有終極關懷的,那就是我們心靈對真理和美滿、永恒、圓滿、或至善、至真的不停的追求!除此,人同其他智慧較低的動物還有什麼分別?我們又怎麼可能對得起這個大寫的“人”字呢?各位,所以佛門才說人身難得呵,我們可不要空過了這一生,白白糟蹋了這個“人身”。

  以上種種可以看出,我們只有依靠智慧與真理才能洞見和把握一切,才能破除一切謬誤,超越“人”的一切局限。爲了得到這份智慧與真理,修證佛法,便成了我們最切實的選擇。真金不怕火煉,合乎科學的東西就應該經得起檢驗。反正我及萬物均是“真如實相”的産物。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身心作爲切入點,將佛學的哲學觀、生命觀和修行觀作爲“試金石”,打開生命和一切存在的本來面目……

  一個打開了人體以及生命密笈的人,自然會打開宇宙萬物萬有的秘密。

  常規狀態下,我們把自己的生…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