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P14

  ..续本文上一页镣。

  第二个结是疑虑。它是使人犹疑不决的因素,甚至它使人怀疑佛门的修行,是否真的能导致解脱和自由,或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达到最高境界;它也使人怀疑修行是否真的对人有益,或佛陀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觉悟、是否真正成功地从痛苦中解脱,而得到解放,或是怀疑佛陀的教法和修行法,是否真的能使人摆脱痛苦,以及怀疑僧侣们,是否真的能够修得解脱之道而远离痛苦。

  这些疑虑的根源,是无知。在水里活著的鱼,如果听到关于陆地生活的事情,一定不会相信那是真的,最多只肯相信一部分。我们在五欲的享受里沉溺太久了,因而对它已习惯,就好像鱼之习惯于水,而难以相信或想像陆地的生活。因此,如果有人向我们提到“超官感”或“超世”境界,我们往往不能明白,即使有一部分听懂了,也还会感到犹疑。

  第三个结是迷信(SILABBATAPRAMASA)。有些人不但误解了某种仪式或传统习俗的真正目的,且毫不知情的妄执著,最显明的例子,是对巫术的迷信,其中,甚至不乏佛教徒。他们误把希望寄托在巫术,期待著不可思议的邪力或魔力来庇护他们。当然那是缺乏理性的信仰。其次,奉行律(五戒等等)或执持美德的真正目的,是消除欲望和培养美好的人格,但是如果我们以为受了戒,并且严格的遵守戒律,能使我们来世重生于天界为天人的话,那就无异于把受戒修行当作一种迷信,而违反了佛教的宗旨。佛教徒的持戒,是为了消除身、口、意的造作恶业,进而将三业之净化,作为发展智慧和正定的根据,其目的绝非重生于天堂。在某些佛教国家里,往往由于教徒的误解,而影响了佛教的纯正性,其所表现的行为,是很愚蠢的—例如跪著诚心诚意的拜一棵大树—这就是迷信。

  当一个人能够完全舍弃“自我”的信念、疑虑和迷信,即是修到了第一果—“须陀洹”。其实人要摆脱“自我”的妄执、迷和不正确的疑虑、自己正在妄执著「自我”,以及自己的某些信念是荒胶的迷信。已经摆脱了这三样错误观念或信仰的人,被称为“入溪流者”,意即涉入那流往涅槃之溪的人。他所修到的是直向涅槃而奔流的“小溪”。这条溪是直往涅槃而流的,好似一条河的水正流入大海。虽然它必须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一颗已开始流入溪口的心,必定会成功的达至涅槃。

  在超世境界的第二阶段,那“入溪流”的人,已斩断了将众生系于轮回的十结中之首要三结,即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他能够减少一些欲望,直到心境能再向上升华,并跟五欲只稀少的牵涉。修到这阶段的修行人,死后生到天界,做一世天上的人,然后再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再也不来欲界受生死了。二果梵语“斯陀含”,又称“一来”。

  在第三阶段,妄执完全消失,没有一丝遗迹留下。第一果位的“预流”者和第二果位的“一来”者,还未能彻底斩断那一丝的感官欲念,但第三果位的“阿那舍”(或称“不还”者)已能成功的完全斩断它。修到此第三果位的人,不必再来人间受生死,因此称为“不还”。不还即是斩断了感官之恶念(第四结嗔结)和欲念(第五结欲贪结)的境界。

  第六个结(即色贪结),是贪爱光明形色的一种欲望。前三种果位的人,还不能放弃光明形色和禅悦,只有在最后的阶段,即阿罗汉果位,才能成功的舍弃禅悦。深厚的禅悦,有一种能使人迷醉的感觉,可形容为涅槃之前的情况,虽然它跟涅槃尚有差异,但多多少少有相同之味。当一个人完全的入定时,欲望是静止的,但并没有完全“蒸发”掉,一旦定力退化衰弱,欲望还会再浮现。然而,只要是欲望处于静止之情况,心即是空的、清晰和自由的,因此,这情况也可能成为一种执著的对象。

  第七个结是一种稀薄的欲想—想获得以无形相专注物体所激发的一种禅悦。这跟第六结有相似之处,但还比它较为稀薄和清晰。集中精神来专注无形相(ARUPA-RAGA)—例如空、空性—会激起极令人迷醉的禅悦,这比专注有形相之物体所产生的效应更深奥,但结果是使人开始执著这境界。佛称第七结为无色贪结。

  第八个结(慢结),是用“高等”或“下等”这类观念来束缚人类。它使人以自己的身份来跟别人的身份相比,而激起自大或自卑感。它令人这样想:“我没有像他那样的好”或“我跟他同样的好”,要不就是“我比他好得多”。只要是这种想法还余留在心境,真正的安宁是不会实现的。

  第九个结(掉举结)是纷乱,就是精神动荡不安,不能集中专注,缺乏安宁和冷静。当某些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出现于眼前,这种情绪的波动会发生。

  第十,即最后的一结,是无知或无明结,这包括了各种还未提到的欲望。“无知”是指一种缺乏知识的情况;而在此所提到的“知识”,就是真正的、正确的知识。世上没有人能够全无一点知识而生存的有意义,但是如果那知识是假的,它的价值也就等于零。那拥有假知识的人,会相对的拥有令他痛苦的问题。有许多人患著持久性或慢性的无知或假知识之病。无知使人错以为痛苦即是快乐,也使人不能了别真正激发痛苦的原因,以致于他们断续的错怪那些鬼、灵魂、神甚至上帝,误把自己的痛苦,当做是这些鬼、灵魂、神—或上帝带给他们的坏运或责罚。佛陀把无知放在十结的最后一结。一个成了阿罗汉的人,即是已经斩断十结而证入涅槃境界的人。

  涅槃,是一种不能以任何方法来描述的特殊状况或境界。它是世俗境况的反面,也就是说,它在每一方面都与世俗境界相反。涅槃不创造,也不被创造,因为它是所有创造的终止。涅槃是完整的自由境界,不受地狱之火焚烧,不受折磨,系缚,降伏,也不成为奴隶。涅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控制,它是佛教的目的地,也是实行佛法的最后佳果。

  在本书的前几章,我们已经按步的解释佛教之宗旨。我们把它以一种含有实用性的组织制度展示,并指明它是为了揭发万物本质而创的一门无上知识。实际上,万事万物是无常、无自我性,并能使人痛苦的,但是人仍旧被它们吸引著,盲目地追求、争取和妄执著。这疯狂般的争取和妄执,只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曲解了事实。佛教的修行是以戒律、定心和智慧为基础,亦即斩断妄执的工具。我们妄执的是五蕴,如果我们能把缘起性空的真理弄个一清二楚,我们会自动的放弃妄执。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过著那正确适当的生活(SAMMA VIHAREYYUMA),以使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快乐。这种正确的生活,能抑制思想,不让它分散,使精神能专注而让智慧浮现。随著智慧的浮现,我们会醒悟而想挣扎、放松、摆脱,最后进入完整的涅槃大道。如果我们想快速的获得成绩或结果,那么我们可以借用“毗钵舍那”禅定修行法,以协助洞察世间诸法实相,以此方法,我们必能斩断束缚我们的铁链,获得自由的大解放。

  这一段很短的译说,从开始到结尾,不但包括了正确的理则,且包含了实际的行持。整个译说是以涅槃为终点,就如佛陀所说的:“万佛以涅槃为极乐。”因此,我们真的应该修习佛法,要不然,我们如何自称佛教徒呢?

  后记

  在守雨期间,尽量想把书翻译好,

  不料又患了重疾,故不得不入医院治疗。

  出院后,听觉已失去了一大半,不禁深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

  佛陀是真的看透了人生,

  他不隐瞒的把世间真相告诉我们,

  而他本身在觉悟后,对万事万物所采取的态度,是冷静和清醒的。

  他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

  好好地活著,不为世间一切事物忽喜忽忧。

  他并不主张悲观和消极,也不鼓励积极和乐观。

  病愈后的我,

  曾为那失去的听觉感到闷闷不乐,

  但一反省到佛陀教导,

  顿然醒悟到人生无常之理,

  心也就因此安定下来,不再为这件事而伤脑筋了。

  把书译完之后,心里明白自己并未翻译得很好,但是,我相信心怀大量的请读者,

  会原谅一个缺乏充足的学问和经验的出家人。

  佛法给了我很正确的启示—人生是一种尝试,

  尝试从一切不满意或痛苦的状况中超脱出来。

  我自己也正在努力地尝试著,

  但我并不期望成功,或预测可能有的失败。

  我只是尽一个出家人的责任,去尝试体会和领悟生命的真谛。

  今天我还活著,

  那么,我就应该好好的利用今天,

  认清自己,认清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

  昨天已过去了,而明天又是那样不可期。

  因此,我必须把握著那属于“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因为处于“现在”之后,是已逝去的过去

  而摆在“现在”之前的,是难于断定的未来。

  佛陀并不赞同任何人妄执著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只要我们依著佛法的观点,谨慎而自然的与万物一同生存著。

  读者们,

  你是否把握了“现在”?抑或埋藏自我于“过去”?

  或者只为了未来而活著、计划著?

  在泰南胶林小荒寺译完这本书的那一夜,

  南中国海的季候风,

  吹来了一场大雨,

  我依窗而坐,仿佛听到了东北省的寒风,正在呼啸著、猛刮著。

  我想起了东北那寂静的小村庄。

  那充满了虫鸣和冷露的寒夜,也想起了那云雾蒙蒙的普龙山

  和山上那属于远古的荒野,

  我又仿佛看到了那座自己曾住过的陋寺小茅舍,

  我开始觉得告别南方胶林的时刻已到了!

  东北省的荒野,正等待著我重入它的怀抱里。

  别了,老橡树!别了,碧绿的稻田!别了!小荒寺!

  比丘 喇达纳傩陀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九日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