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发微

  人间佛教发微

  作者 : 菩提

  一、从释尊生平看人间佛教

  伟大的佛陀,诞生于二三千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王族。青少年时期,曾受过良好的宫庭教育,享受人间的五欲之乐,并得到“悉达多”王子的尊称。但丰裕的物质生活,却激发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众生的自相残杀,身世的糊涂渺茫。这种世间大苦的感觉,使他不再漠视于惨酷的人间,毅然地蹋上了一条追寻真理与解脱人生苦迫的大道。经过六年的修定与苦行,并未正觉人生的实相,因此否定了定乐与苦行非解脱之本。从而以敏锐的智慧力,广大的慈悲力,无限的精进力,由中道的缘起观,在菩提树下,彻悟了人生的真谛,得到无上的解脱,成为人间的佛陀。

  释尊不忍这人间长此的黑暗,不忘出家的初心,在波罗奈的鹿野苑,开始为五比丘说法,推动了不共世俗的四谛*轮。崇高的超脱,平淡的现实,在释尊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他从不把自己当做是至高无上的领导者,也从不鄙弃任何一个众生。一次,释尊到僧伽的住宿处巡寮,见一比丘病了,衣服卧具染满了粪尿。佛问他说:“你的同参道友呢”?“跑了”!他痛悔的又说:“过去人有病时,我没有照应人,故今日我有病,也无人照应我”。比丘说著感到无比的伤心。释尊慈悲关切的安慰比丘说:“你不要难过,我会照应你的”。说著就把比丘的粪尿洗净,给他汤药。别人虽然遗弃了他,可是释尊对他一样的关怀、护念。这种不舍一众生的伟大精神,唯有佛的广大慈悲才能做到。释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有读遍四韦吠与十八大经的名学者,也有三个月读不熟一偈的文盲;有威仪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喜笑跳跃的顽皮童子。释尊的生活,一切随缘,不但著粪扫衣,也受名贵的金缕玉衣;不但是粗食,也常受百味食的供养;不但是树下座,也住给孤独园的高楼重阁;不但独住山林,也与成百上千的比丘共住。出外托钵,化不到食,也便空著钵回来。有人将洗锅淀下来的饭糍,恭敬地拿来施佛,佛也照常欢喜的吃下。释尊是人,与人类一样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眼见、耳闻;唯一不同的是,佛陀正觉缘起而得解脱,所以,虽有同人类一样的生活,却无人类的那种执著。释尊的教化,风行恒河两岸,他的足迹遍布迦毗罗卫等十六大国。在八十岁那年,释尊从摩揭陀到毗舍离,渐渐游行至拘尸那,受纯陀最后供养,度最后弟子须跋陀罗,于双林树间为弟子们作最后的教诲,便寂然入灭了。

  释尊诞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在人间,入灭也在人间,所以,《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中释尊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因此,当我们今天在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时,首先应正视佛出人间,为人说法的重要意义。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惟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

  二、释尊灭度后的人间佛教

  从佛法流传于人间的事实来说,佛教即是释尊在人间的教化。但从释尊三业示导的事用流行、延续、扩展与演变来考察,原本在人间的佛教,却逐渐蜕化为他方世界,天国龙宫等神秘虚玄的传说。佛涅槃后,佛弟子出于对佛的永恒怀念,在事相上,发展为对佛的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如舍利造塔,佛钵相传,四处(生处、成佛处、转*轮处、入涅槃处)巡礼等,种种怀念方法;在意识上,从真诚的仰信中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譬喻”与“本生”,出世成佛说法的“因缘”。这些传说,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似乎有些距离,但因为弟子们诚挚的怀念与恋慕,在生死流转相续的信念与因果理则下,自不自觉地接受了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事迹,及可敬可颂,可歌可泣的伟大行为。同时,对佛陀的永恒怀念,而引出了理想的佛陀观,于是就有了十方佛(菩萨)与十方世界的传说。现实人间的佛陀的灭度,再也无法满足弟子们的需要,弥补他们那痛失依怙的空虚的心灵,由此,传出过去七佛、二十四佛乃至无量无边的佛(菩萨),而与释尊同时的弥勒,则在未来于人间成佛。在三世诸佛、十方世界的思想影响下,弟子们对人间成佛的释尊也有了一番新的认识:释尊在过去久远劫修菩萨道,即遇燃灯佛为之授记,号释迦牟尼佛。人间的佛陀,在“本生”、“譬喻”、“因缘”“未曾有”的传说中,逐渐演变为释尊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现在不过是人间示现而已。这样,“法身常在”与“法身不灭”思想,又广泛地在人间流行起来。“寿量无边际”,是佛身常在的根本论题。“色身无边际”,是佛的无所不在。“威力无边际”,是佛的无所不能。“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是佛的无所不知。“佛化有情无厌足心”,是一直在关怀众生,无休止的能济度有缘众生。于是,现实人间的佛陀,成了一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而又永恒常在的佛。生身虽灭,法身常在“的思想,是在佛灭后百余年间出现的。由于佛弟子对佛陀的极度怀念和高度的崇敬渴仰,因此,在部派佛教时代,人间的佛陀观,也有了根本的改变:首先是佛陀的丈六色身,超过了一般人的想像之外而无有边际,这可说是超空间而不为空间所限制的佛身观。从佛陀的寿命说,八十岁就入涅槃的释尊,是佛陀的化身;以佛陀的真身说,佛寿是无边际、无数量的,在这个世界灭了,在另一个世界又现起,一生一灭,都是应众生根性而示现的。这可说是超时间而不为时间之所限制的佛身观。佛身即是那样崇高伟大,佛寿又是那样的无边无际,从生命体上所发出的威德神通之力,也自然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看来,释尊便成为常在、遍在、全知、全能的存在者。可是,从现实人间来说:佛的生身,是父母所生的。在没有成佛以前,是这个身体,成佛以后,也还是这个。佛的色身,与一般人一样,要饮食,也有大小便,也要睡眠。佛曾有背痛、头痛、腹泻等病,也曾经服药。佛的身体,也曾爱伤出血。年老了,皮也皱了,最后也要为无常所坏。印顺导师在《佛在人间》一文中说:”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建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做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不在天上)正见的佛陀观,这两者的融然无碍,是佛陀观的真相。在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如果说有依人乘发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发趣的大乘,那末,人间成佛与天上成佛,就是明显的分界线,佛陀是怎样被升到天上,我们还得照样欢迎到人间。人间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间,就是天上,此外,没有你模棱两可的余地,请熟诵佛陀的圣教,树立你正确的佛陀观:“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

  三、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

  释尊的之所以被称为佛陀,不是由种族高贵、相好圆满、出家修道而来的,而是由创觉缘起法相,离一切戏论,证觉缘起的寂灭法性,即人身而成佛的。佛在世时,一切日常生活,都与常人无异,看不出有什么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可是,人毕竟是人,佛毕竟是佛。释尊是佛而人,人而佛的。人而佛,是指佛陀的”生身“;佛而人,是指佛陀的”法身“。生身,即父母所生之身,法身,即以所觉证到的缘起法性为身。所以”即生身而体法身,法身不离于生身“,二者融然无碍。唯有从缘起无碍的正观出发,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人间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崇高与伟大。但遗憾的是,佛涅槃后,在佛法的长期流传中,由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不能正确把握”即人成佛“的真义,渐渐把佛理想化、神秘化,而失去了”如来两足尊(人)“的特色。由于不能立定”佛在人间“的本教,所以就出现了天上成佛的思想如说:”色界究竟天,离欲成菩提“。天上成佛是真佛,人间成佛是化身。甚至传出,在人间的释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于是转向摩西首罗天上的佛陀请教后,才得解脱,这是现实人间的佛陀而天化了。于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徒便说: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是大自在天的化身。这样弄得神佛不分,使佛教在印度,流于神秘、迷妄,走上了末路!印顺导师之《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印度佛教流变概观,对此有著精辟的批判见解:

  ”夫人之所求者,现实人间乐,未来(人)天上乐,究竟解脱之三者而已。其即人事以向天道,以天道明有事者,神教也。即解脱以入世利生,依人间悲济之行以向解脱者,佛教也。解脱思想兴,则神教衰,天神崇拜盛则佛教衰,此必然之理也。……佛教原以反吠陀之精神,代婆罗门教而兴。初则”声闻为本“而重于解脱事。继起者以”菩萨为本”,详悲智利济之行,以入世而向出世,佛教乃大成。惜佛徒未能坚定其素志,一转为忽此土而重他方,簿人间而尊天上,轻为他而重利已。融摄神教之一切,彼神教以之而极盛者,佛教以之而衰灭,(婆罗门教演化所成之)印度教又起而代之矣“。

  初期的声闻乘,是以适应佛世时代新兴宗教的思潮、根机而设化,以出离心为本,特侧重于出世的解脱行;不足以普应群机,亦不足以畅佛本怀。后期的如来乘,则受异教”梵我“思想薰染太深,融合了秘密神咒鬼神崇拜与世俗欲乐为妙道等一切迷妄信仰,无不兼收并蓄,蔚成风气,形成梵我之综合──祭祀、咒术、苦行、或世俗欲乐的瑜伽行,而以真常大我(梵天──宇宙本体)的思想为归趣,一反根本佛教的精神。中期的佛教,以菩萨乘为本。以”即人成佛“的──立本于人乘而直向佛道的悲智并重的大乘菩萨行,为最契合于”人间佛教“的精神即人乘而直趣菩提的菩萨道,是释尊本教的正常开展,也是最中正的佛教法统,最契合于本怀的教旨。因此,现在提倡的人间佛教,应弘扬中期佛教之行解。因为中期的大乘佛教,注重于人间的积极救济的精神与利行,是重视现实的人间,重视从…

《人间佛教发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