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而佛的。大乘法的发扬,是从为了适应人类,著重人行,发展为不碍人间正行的解脱,即向于入世的人行的菩萨道而趣证佛果的圆满,这就是”人间佛教“──”即人成佛“的真义。
四、菩萨行的人间佛教佛陀
佛是由菩萨修菩提行而成就的,因此,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是所有成佛者的必经之路。以释尊说,他的最初发心,是在古释迦时,当时他本人是个做陶器者,因见古释迦行化世间,感于佛陀的崇高伟大,布发掩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那时起,即以凡夫身,修六波罗密,经三祗百劫,最后在人间成佛。从此可见,菩萨行是人间佛教的体现。怎样是菩萨行呢?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问是都市、城镇、乡村,都应该到处去作种种利人事业,传播佛陀的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情况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进程中完成,达到自利利他的统一。菩萨行是以利他为先导的,所以对身内的、身外的一切,不把他看作一已私有的。事情做好了,不当作自己的;功德成就了,推向大众去,但问是否于人有益,不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于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
是菩萨行的大纲,菩萨布施,于初发心时,即将一切舍与有情。不仅是财物,就是自己的身体、智能也否定为私有的,奉献于一切,因为这是依于父母师长等而来。即以财物来说,再不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属于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从世间缘成,世间共有的立场,为法为人而使用这些。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萨的教导,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执为自已私有的。愿将此一切归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菩萨行施。菩萨行的持戒,决非消极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而是以契合于真理的大智,随顺世间的大悲,方便的能杀、能盗、能淫、能妄,才能完满的实现菩萨行。譬如有人残害人类──有情,有情因此遭受极大的苦迫。如不杀这恶人,有情会遭遇更大的惨运;恶人将造成更大的罪恶,未来会有更大的痛苦。那么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堕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而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少数救多数,是普救一切,特别是对于作恶者的怜悯。因为要怜悯他,所以要杀他,但愿他不作恶业,不堕地狱,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狱,也毫不犹豫。对于杀害这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愿牺牲的无限慈悲。因此,不得杀、盗、淫、妄,为佛法极严格的戒条,甚至说:一念盗心取即犯盗戒,一住念淫心起即犯淫戒,谨严到起心动念处。但是,为了慈悲的救护,菩萨可以不问所受的戒而杀、盗、淫、妄。这样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此外,菩萨于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样的勇于修习。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摄在这六度中。
菩萨的修行六度,出发于三心。三心是大乘信愿──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菩提心即是以佛为理想,为目标,志愿修菩萨行成佛,以净化世间,解脱众生的苦恼。也就是常说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菩提心。大悲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悲心,要从人类,众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体空去理解修习。如什么都以自己为主,为自己利益著想,那即使做些慈善事业,也不能说是菩萨行的。空性见,即于缘起法,得世间正见:知有善恶,有因果,有业报,有凡圣。进一步知道世间的一切是缘起的,生死是缘起的生死。缘起是有引对性的,所以是无常。缘起无常,所以是苦。无常故苦,所以是无我的,无我也就没有我所,无我我所就是空。因此,菩提心、大悲愿、空性见,这三者是修菩萨行所必要的。依此三心而修行,一切都是菩萨行。初修菩萨行的,应以三心,修十善业道。在坚定菩提,长养慈悲心,胜解空性的正见中,净化身心,随分随力的从事利他事业,在利他中成就自己的菩萨行。
五、即人成佛的人间佛教
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地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这是印顺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中,提出的人间佛教的思想观点。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而说,但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成佛果的唯有人类。唐朝宰相裴休的《圆觉经》序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但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的,唯有人。所以,虽说众生都是佛法所济度的对象,而唯有人类,有智慧,有悲心,有毅力,最能承受佛法的熏陶,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增壹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佛不是天神,不是天使,更不是鬼怪,释尊曾说:”我亦是人数“。佛是由人而成佛的,不过佛的断惑究竟,悲智功德一切达到无上圆满的境地而已。若从佛所证的诸法实相来说,本无所谓人间不人间的,佛出世或不出世,都是这样。佛时常说:”是法非佛作,亦非余人作“。那么,他为什么要在人间成佛说法呢?这必须从人间的环境,人类的特胜说起。
人在五趣中的地位是处中的。天上太乐,畜生、饿鬼、地狱──三途太苦,太乐容易堕落,太苦也无暇追求真理与自由。唯有苦乐参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体悟真理与实现自由的道场。同时,人类所有的特胜,是与其他众生不共的:一、人有知善恶是非,礼义廉耻的惭愧心。有惭愧心,所以自顾不足,而有要求改善的向上心,有惭愧心,所以能克制自己情欲的冲动,为了他人的利益,能营为道德的行为。二、人能从经验的记忆中,发挥出思考、推理、启发、抉择等的智慧,从而探求人生的奥秘,到达彻底的解脱。三、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既使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三者,是其他众生,永远不比拟的。也就因此,佛才出现于人间,为人说法。人生如此的优胜,难得生在人间,又遇到佛法,应怎样发挥人的特长,依佛陀所天示的方法,日求上进。在没有成佛以前,必须保持此优良的人身,依人身,求人身,不离人身而向佛道。我们不要糟蹋自己,应该利用这人生短短的时间,向这个目标而努力前进!
即人成佛的真义,实能说明人间佛教的思想核心,只可惜去佛日遥,即人成佛的真义,被埋没的太久了,以至在”刮垢磨光“后,却使人觉得面目全非,浑然不识。不过,这也不必大惊小怪,谁能保证在久别重逢时,一下子就能认出几十年前的故人呢?更何况佛陀去我们已有二三千年了!
最后,引用太虚大师的一句格言,作为本篇的结束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写于莆田广化寺
作者声明:本文写作的内容,多依印顺导师之《佛在人间》、《佛法概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成佛之道》、《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学佛三要》等著作而完成,在此谨向印公致以无尽的顶礼与感恩。
《人间佛教发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