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而佛的。大乘法的發揚,是從爲了適應人類,著重人行,發展爲不礙人間正行的解脫,即向于入世的人行的菩薩道而趣證佛果的圓滿,這就是”人間佛教“──”即人成佛“的真義。
四、菩薩行的人間佛教佛陀
佛是由菩薩修菩提行而成就的,因此,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是所有成佛者的必經之路。以釋尊說,他的最初發心,是在古釋迦時,當時他本人是個做陶器者,因見古釋迦行化世間,感于佛陀的崇高偉大,布發掩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那時起,即以凡夫身,修六波羅密,經叁祗百劫,最後在人間成佛。從此可見,菩薩行是人間佛教的體現。怎樣是菩薩行呢?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問是都市、城鎮、鄉村,都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事業,傳播佛陀的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衆生的情況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進程中完成,達到自利利他的統一。菩薩行是以利他爲先導的,所以對身內的、身外的一切,不把他看作一已私有的。事情做好了,不當作自己的;功德成就了,推向大衆去,但問是否于人有益,不爲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于衆生的事,就是實踐菩薩行。
是菩薩行的大綱,菩薩布施,于初發心時,即將一切舍與有情。不僅是財物,就是自己的身體、智能也否定爲私有的,奉獻于一切,因爲這是依于父母師長等而來。即以財物來說,再不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屬于一切,自己僅是暫時的管理人。從世間緣成,世間共有的立場,爲法爲人而使用這些。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薩的教導,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執爲自已私有的。願將此一切歸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施。菩薩行的持戒,決非消極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而是以契合于真理的大智,隨順世間的大悲,方便的能殺、能盜、能淫、能妄,才能完滿的實現菩薩行。譬如有人殘害人類──有情,有情因此遭受極大的苦迫。如不殺這惡人,有情會遭遇更大的慘運;惡人將造成更大的罪惡,未來會有更大的痛苦。那麼甯可殺這惡人,甯可自己墮地獄,不能讓他作惡而自害害他。這樣,應以慈悲心殺這惡人,這不是殺少數救多數,是普救一切,特別是對于作惡者的憐憫。因爲要憐憫他,所以要殺他,但願他不作惡業,不墮地獄,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獄,也毫不猶豫。對于殺害這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願犧牲的無限慈悲。因此,不得殺、盜、淫、妄,爲佛法極嚴格的戒條,甚至說:一念盜心取即犯盜戒,一住念淫心起即犯淫戒,謹嚴到起心動念處。但是,爲了慈悲的救護,菩薩可以不問所受的戒而殺、盜、淫、妄。這樣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此外,菩薩于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一樣的勇于修習。菩薩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攝在這六度中。
菩薩的修行六度,出發于叁心。叁心是大乘信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菩提心即是以佛爲理想,爲目標,志願修菩薩行成佛,以淨化世間,解脫衆生的苦惱。也就是常說的,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菩提心。大悲心,是菩薩行的根本。悲心,要從人類,衆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體空去理解修習。如什麼都以自己爲主,爲自己利益著想,那即使做些慈善事業,也不能說是菩薩行的。空性見,即于緣起法,得世間正見:知有善惡,有因果,有業報,有凡聖。進一步知道世間的一切是緣起的,生死是緣起的生死。緣起是有引對性的,所以是無常。緣起無常,所以是苦。無常故苦,所以是無我的,無我也就沒有我所,無我我所就是空。因此,菩提心、大悲願、空性見,這叁者是修菩薩行所必要的。依此叁心而修行,一切都是菩薩行。初修菩薩行的,應以叁心,修十善業道。在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解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隨分隨力的從事利他事業,在利他中成就自己的菩薩行。
五、即人成佛的人間佛教
從人而學習菩薩行,由菩薩行修學圓滿而成佛──人間佛教,爲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現在不過將他的重要理論,綜合地抽繹出來。所以不是創新,而是將固有的”刮垢磨光“。這是印順導師在《人間佛教要略》中,提出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觀點。佛法雖普爲一切有情而說,但真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佛果的唯有人類。唐朝宰相裴休的《圓覺經》序說: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但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的,唯有人。所以,雖說衆生都是佛法所濟度的對象,而唯有人類,有智慧,有悲心,有毅力,最能承受佛法的熏陶,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增壹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佛不是天神,不是天使,更不是鬼怪,釋尊曾說:”我亦是人數“。佛是由人而成佛的,不過佛的斷惑究竟,悲智功德一切達到無上圓滿的境地而已。若從佛所證的諸法實相來說,本無所謂人間不人間的,佛出世或不出世,都是這樣。佛時常說:”是法非佛作,亦非余人作“。那麼,他爲什麼要在人間成佛說法呢?這必須從人間的環境,人類的特勝說起。
人在五趣中的地位是處中的。天上太樂,畜生、餓鬼、地獄──叁途太苦,太樂容易墮落,太苦也無暇追求真理與自由。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同時,人類所有的特勝,是與其他衆生不共的:一、人有知善惡是非,禮義廉恥的慚愧心。有慚愧心,所以自顧不足,而有要求改善的向上心,有慚愧心,所以能克製自己情欲的沖動,爲了他人的利益,能營爲道德的行爲。二、人能從經驗的記憶中,發揮出思考、推理、啓發、抉擇等的智慧,從而探求人生的奧秘,到達徹底的解脫。叁、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爲了達到某一目的,既使是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叁者,是其他衆生,永遠不比擬的。也就因此,佛才出現于人間,爲人說法。人生如此的優勝,難得生在人間,又遇到佛法,應怎樣發揮人的特長,依佛陀所天示的方法,日求上進。在沒有成佛以前,必須保持此優良的人身,依人身,求人身,不離人身而向佛道。我們不要糟蹋自己,應該利用這人生短短的時間,向這個目標而努力前進!
即人成佛的真義,實能說明人間佛教的思想核心,只可惜去佛日遙,即人成佛的真義,被埋沒的太久了,以至在”刮垢磨光“後,卻使人覺得面目全非,渾然不識。不過,這也不必大驚小怪,誰能保證在久別重逢時,一下子就能認出幾十年前的故人呢?更何況佛陀去我們已有二叁千年了!
最後,引用太虛大師的一句格言,作爲本篇的結束語:”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寫于莆田廣化寺
作者聲明:本文寫作的內容,多依印順導師之《佛在人間》、《佛法概論》、《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成佛之道》、《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學佛叁要》等著作而完成,在此謹向印公致以無盡的頂禮與感恩。
《人間佛教發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