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李恒钺居士讲述)▪P3

  ..续本文上一页作自性空,或无自性,或无我,就是没有固定自性的意思。我们将此理观察清楚,就可以不固执,不随著流转。取消了这些执著流转的心念,便可将心念证入(体会到)真实境内而得到真如,真常,极快乐,极安静,极平稳,极坦然,无挂无碍,自由自在,消除一切烦恼,痛苦,恐怖,得到最大解脱的崇高内心境界,这就叫作出世,或超世间。明此真理,更进而体证此超世间的理。一经体证得到以后,则对世间之万事万物不去执著认真,自生自灭,不动我心了。惟其如此,则烦恼的解除是可能的,成就的,根本的,彻底的,究竟的,所发生的内心的真快乐,也是永恒的。至于此种佛理之详细情形,及如何可达到体证之道,以后当可略略说到。

  二、四 我们从那几点感觉到佛法的需要

  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生于世上,决不愿糊涂下去,而想清楚明了。我们感到有些切身问题不能解决,假如佛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问题是:

  二、四、一 人生问题

  人活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想不明白的地方很多,如下:

  二、四、一、一 苦乐问题

  人生为甚么有苦乐?怎么样可以离苦得乐?

  二、四、一、二 行为问题

  我们应如何处理事?

  二、四、一、三 目的问题

  我们活著到底为甚么?

  二、四、二 宇宙问题

  宇宙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各种现象怎么来的?有因缘没有?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分看其他方面和佛法对它的解释,而考虑那种解释正确。

  三、一般哲学对各种问题之解释和我们认为解释的不满意

  一般研究宇宙各种现象及其本身等等的问题,理论甚多,选其要者,不外下列四种,然均有缺点而不足代表真理。兹分述于次:

  三、一 唯物论

  认为世界一切,均为实在的物质的活动。惟有真实的物质,故有一切活动,形成世上一切变动。唯物论只能解释宇宙现象的一部;因日月星辰的移动,动植物界应时的生灭,俱有一不可否认的法则,何物能为其主宰?生灵生命的创造,能力的转变,又如何能由物质解释?用唯物论来解释精神作用,是困难的。故以唯物论解释宇宙一切,似不足够。

  三、二 唯心论

  此派主张世界一切俱由心所现出,亦即心的活动,精神支配一切。但物质的存在亦系事实,精神决不能造物质。故唯心论亦不足以解释宇宙的究竟。

  三、三 二元论

  以上所举之唯物论与唯心论均为一元论。又有一派学论,主张二元论,认为精神物质并存。主张灵魂说,谓人有灵魂。另有神主宰一切,唯神可以控制世界。但神灵学亦有缺点,第一,神灵本身如何而来,如何而终,无法解答。第二,灵魂既可转变,肉体可消灭,则我们应知已往灵魂所经历的事,现在事实上却不能,而且精神又不能离开肉体而独立活动,故灵魂说亦无法成立。

  三、四 自然论

  认为一切事物,皆自然而然,不加解释。

  以上四种学说都有缺点,均只能解释一部份的宇宙现象。能令人满意的学说,只有佛理。盖佛理即真理,真理决无二种。兹述于次:

  四、佛的解释—一元二面论—唯识论—和我们对它的评判

  四、一 理论

  佛是以人生为中心来考察世界的。佛认为宇宙现象的真理本是固有的,佛之学说只是把它说出来。佛说宇宙一切现象皆由于一种能之表现,此种能之表现有二面,或即二种方式出现,所谓二面,即动的与静的。动的一面是世间一切现象,静的一面是一切现象的消失或一切现象的本来面目,故可称为一元二面论。此种“能”与平常所谓的能不同,平常的能是物质的,可分的,可变的,而佛所谓的“能”为不可分的,不能变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甚至无法以世俗的文字语言方法来表达,仅能用微妙的心情来体会体证它。

  此种根本“能”的出现亦为动的,亦为静的,是一种东西而有两面表现,遂产生世间一切现象和它的本来面目,此种“能”无法以科学方法说明它,因科学方法尚太幼稚不能领悟其境界。动静是一种能的两种表现,譬如波和水,又如佛像和铸像的金质。

  一件事物或心理状况都有两面表现。从现象的一面看去,它是动的,有实在感的,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如幻的。但从本体的一面看去,它是静的,空的,没有固定性的,不变的,不生不灭的,常恒的,寂静的,它具有两个方面,所以只看见一面或认真一面便错了。也不是单这面,也不是单那面,也是这面也是那面也不偏于任何一面。两面都看通了便是了解中道。了解了一切事物的真相,实相,真实,真如,如实,换句话说就是真理;明白真理可以得到解脱。将动的一面认作真实而执著它便是凡夫。

  将来科学发达或终有以科学方法证明的一天,目前只能以哲学方法讨论它。以哲学的方法说,对宇宙的现象别的学说既均不能彻底说明,均有漏洞,仅佛理尚无法被证明有缺点,依哲学辩证法,既无更佳理论超出佛理,而又不能举出其错误,则佛理在“新理论”未出现前,应为正确的理论。

  四、二 应用

  自释尊降世以来迄今二千五百余年,中外古今,信者岂能以亿万计。其中上自君王,下至平民,智如圣哲,愚如庸俗。应有尽有,俱尽一生之力,以追求体验。若无何可证,或行之无用,天下宁有是理?即就现世而言,佛徒当以亿论,内中决不可能全是愚蠢无知之士。亦不可能牺牲了人世间种种享受而去热心布教救人,而且西洋的哲学家科学家正在努力追求佛学。即此一点已可说明佛理已为众人体证而证明成立,证明其实在性,这是最适合于科学的证明了。

  凡是修持的人,都可以在内心有深浅不同的体验,所谓“自知自觉自作证”。一步一步的修证上去,一直证到涅槃,就是最高圆满的境界。

  由以上的理论,佛理生出一切佛法,一切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我们从寻求真理得来的结果,自然是理信不是迷信。

  五、佛教是甚么

  五、一 佛教的内容

  五、一、一 理论—佛学—解—解释世界的真理

  五、一、一、一 世间

  世间就是对一般世间现象的解释与应付。

  五、一、一、一、一 因缘

  佛说世间万事都是依照因缘定律演变前进的。现在科学界论到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承认有因果律的,也有偶然的。但佛说一切的事物的显现异动,决无偶然,一律是因果律所操纵的,只不过有的是简单的因生出的果,有的是极复杂的因生出的果而已。简单的因如想由桌上将茶杯移至另一地方是因,而茶杯就被移动了是果。复杂的因如某学者偶尔有一理想的学说,因而写书去发表,宣传,其间经过多少复杂的因素,终致世界文化受莫大影响。这个果是极复杂的因所造成的,决不是偶然的。一般科学所认为偶然的事,只是科学尚不能分析其复杂综错的因缘而已,但决不能说是无因。所以佛说世间一切法既皆合因果律,于是推知世界的目前一切现象,均由于因缘而演成,目前的事物为因,也能缘起以后的即将到来的一切事物的果,如此往前推到无始,往后推到无终,都脱不了“因缘生灭”

  五、一、一、一、二 进取(造因缘)学佛的人心目中的因果和对应

  以前讲过事事是依因缘而向前推进,所以有因有缘便能有果,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学佛的人,决不求神保佑自己,或多照顾自己,但是莫不自己造福,以谋自保。为什么呢?因为学佛的人明了世事是循因果律前进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复杂因缘,受各种关系影响,决不是偶然的。因为谁都要善果,所以学佛的人不愿造恶因,而愿造善因,造善因即所以自己求福。又因为恶果的来临是既往恶因的缘故,无法逃避的,只好一面安心忍受,一面造逆缘,使恶果不成熟或慢点成熟,所以说凡人怕恶果,学佛的人怕恶因。

  学佛的人对于社会国家环境的态度,因造诣不同而有差别。大悲心,戒律,便是佛教徒处世的态度与方法。佛法是一个最利人也利己的方法,但学佛的人决不能只求利己,那是一定不成功的。但因程度不同,程度低的只能为“利己”而“利人”。程度高一点的事事“利人”,自然而然的收获了“利己”。所以说学佛是以“舍己利人”为动机,而得到“人己双利”的结果,学佛的人最反对的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程度最高的因为自己解除了烦恼不受痛苦的影响,所以事事要“舍己利人”,梁惠王不肯杀牛作祭祀,孟子说这是恻隐之心,佛说这是“悲心”。这种“恻隐悲心”,是人人皆有的,但不是人人都能发挥的。这种悲心愈训练愈大,愈发挥愈广。如果把悲心发挥到无时间无地域无对象的程度,这就是佛的大悲。所以佛是最提倡发大悲心。惟其有大悲心,才能真的“舍己利人”,惟其有大悲心,才能爱人爱社会爱和平。这种大悲心的发起是自然的,非强迫性的,不经过功利考虑的,所以说学佛的目的是“利他”,只有“利他”,决不求“自利”。至于结果自然带来了“自利”的果,那是自然的定律,不是学佛人故意处心所期求的。正是因为利人而适所以成自利,才知佛法是真理,是有效的,成功的,值得人人去学习的方法。

  方才讲过,悲心既是愈训练愈高,又因为佛以“利人”为第一;而在一个团体之中大家利害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佛在当时制定出应守的条律,就是戒律。要求学佛的人先遵守此戒,这样不犯戒律到一定的时候,所作所为就自然而然是“利人”“爱人”的,是不“侵犯人”的,大悲心也发扬够程度了。这就是佛教戒律初立时的动机。当然社会环境,时时更变,即印度二千五百年前的时候所定的戒律,是否完全适合于现在我们的社会环境,自然是一大问题。因之对戒律应该可以权衡轻重,酌量情形的。例如佛有好生之德是戒杀的,但是假如有人仅因少数人的利益要杀去多数人的生命,则佛徒为救多数生命为维持正义,而又没有其他方法防止的时候,有杀人以救人的必要。不过他的杀人是大悲心的发展,是牺牲自己的。(杀任何人害任何生命在学佛的人的本心上都…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李恒钺居士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