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李恒钺居士讲述)▪P2

  ..续本文上一页人对佛误解。

  一、二、二、二 求福说

  有信神者以佛为神而向之求福,致被人误认为迷信;实则真正佛教徒决不向佛求福,而是明佛法的真理之一—因缘法。因是前因,缘是助缘,因缘成熟,就有果报。认清世上任何事都依因果律发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善事造善因,自可能逢善报得善果,(须知种子没有顺缘,不发芽的也有。)这是极合乎科学逻辑的事,眼光放远即能推见而深信无疑。反之若作恶事造恶业,虽每日念佛求福,其结果必积为恶果无疑,与求佛无关。故以求福为佛教的“迷信”行为,实是附会之误。佛徒只造善因而自然可得善果。不必“求佛”而望“福”。然而佛教也有祈祷,那是造内心因缘的一种,与持戒行善相辅而行的。

  一、二、三 人的问题

  一般误以宏法或学佛的人即代表完善而无可批评之佛,又以为只要是学佛者,即可无过,亦即几等于佛。殊不知和尚与学佛者的程度深浅,各人不同,譬如幼稚园儿童叫学生,家庭私塾的人叫学生,中学大学的人也叫学生,研究终身的人亦未始不能称学生,其程度何能一概而论。因而由于宏法者或学佛者自身学识和修养的不同,亦可能招致误会。分述于次:

  一、二、三、一 学识

  宏扬佛法者,有时未能因人施教,所讲道理,未能以现代思想语句表示,或不能为人所赞同,致使人对佛教发生误解。

  一、二、三、二 修养

  宏扬佛法的僧侣居士们,有时其行为不足以为一般人的表率,或言行不能一致,或修持工夫不够,人遂误会佛法为不足崇信,实则我们应“依法不依人”。所谓人的行为和表现,都是因缘关系的表现。往日造何因,目前现何果;今日种何因,他日现何果。佛门弟子,目前所表现于诸君眼前的行为,实为其过去因(宿业,环境,训练,教育等)的表现(果)。我们只能于明了佛理后,努力种好因,以避未来的恶果。过去的恶因,终应显现,只能造逆缘使他缓成熟或不成熟。彼佛门弟子一心向佛,虽努力求善,只能断言其未来可能好;过去因所表现之果的好否,殊不足以判断其为信佛的结果;更不能误会学佛者个人的好坏即代表整个佛法。

  一、二、四 太艰深不能研究

  以为佛学深奥,大智者始能问津,我们不敢过问。—有一部份人谓大智者大学者尚不敢过问佛学,何况“我”。殊不知此也是极大误解的一种。盖常人一看佛经多至数千卷,自起畏难之意。实则佛理不多,任读几种,就可以通达,在乎人有无深究的心。佛经之所以达数千卷,即在使任何人均有学习的机会,任何人都可选出几种合他口味的。俗言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最纯朴的乡妪,最敏慧的学者各有其门而入,绝非难事。以一乡妪而需阅读数千卷则难,用其诚心与恒心体证则易。以一敏慧学者,阅览数千卷则易,然欲其先不求理而作种种仪式专心体证则难。换言之,所谓难者,是因为选择的方法不对,非佛法本身的难易。再试想富贵如历代君王,多学如哲人硕士,浅学如不识字的六祖(禅宗第六代祖,生于唐,名惠能),学佛而能精通者不乏其例,近代中外学佛者更何啻亿万;可见学佛决不会太难。

  一、二、五 误认为消极的,不适于我们的环境

  误认佛教是消极厌世的,故不屑于研究或信行。—又有一部份人认为学佛的最后目标为逃避现实,遁入深山,不理世事,悲观厌世,几等于无业游民,寄生于社会,于世无补,有为者不屑于问津。岂知这也是极大错误之点。相反的,真正的佛教徒为利益大众,扶危救困,岂止是尽力而为,乃至牺牲应得的利益,放弃应享的权利,甚至牺牲一己的性命而不惜;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的,比比皆是。然佛徒的救世救人舍己利人的行为,并不也决不以之宣传示人。世人未之深察,岂能因少数和尚入深山作其学佛的功课之一种,或误以其他宗教的行为(或有消极的思想与行为)为佛教,而硬说佛教是消极的。

  佛教中心思想为大乘学说,简要说来即追求佛理,而发最大同情心(大悲),使同胞同类亦自迷津中觉悟,追求真理;发最大牺牲心(无我),以服务同种同类。其结果达到个人体证真理,全人类体证真理的目的。并且佛教徒持戒的真义就是不损害他人,且利益他人,这还不算积极吗?

  一、二、六 神异问题不能解释

  有些人误解,是因为佛教里有些神通表现,不能解释,而认为无稽。其实是他们对这些神通现象,没有深切的认识而已。后当论之。

  二、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佛学

  二、一 研究的目的—需要

  我们研究佛学的主要目的,是生活上的需要;因为佛理直接影响“生活”的真义。我们生活之中,人人所厌的是痛苦,人人所需求的是快乐;而佛的最终目的,确实是要给人减去痛苦,更进一步的造成内心永恒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需要他。在消极方面,他给我们除去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减去的痛苦,积极方面提高我们内心的境界,达到真正永远的其他任何方法所求不到的快乐。试分述如下:

  二、二 我们的痛苦

  二、二、一 痛苦的痛苦

  二、二、一、一 病苦

  病苦分肉体上与精神上的,肉体上的苦自不必说,精神上的痛苦是时时刻刻出现的。普遍对之唯一的办法为以时间战胜,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然漫长的时间的折磨,本不易忍受,而设或有新的病苦,又将如之何呢?

  二、二、一、二 老苦

  老来齿摇发落,体力衰退,不能享受人间乐趣,而死的阴影无时不在追随中,虚此绝望之境,能无心灰意懒?

  二、二、一、三 死苦

  死时身体之苦自不易忍受;而一切世间万物,一旦抛弃,更感凄然不舍。

  二、二、一、四 不如意苦

  不如意苦有下列三种:

  二、二、一、四、一 希望不遂—即求不得苦

  世上任何美好的事物,世人均无不全力以求,换言之,即人人有欲望,此种欲望如求而不得,必致苦闷。

  二、二、一、四、二 爱者别离

  所喜爱的人物或事故,因环境变迁的关系,一旦不得不赋别,必生苦恼。

  二、二、一、四、三 憎者相会

  愈不愿遭遇之事,偏偏遭遇,愈怕坏的环境,结果环境每况愈下,无时无刻不在相逼;畏惧厌憎之人,偏偏狭路相逢,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种种都是苦。

  二、二、二 快乐的痛苦

  二、二、二、一 快乐不常苦

  快乐自不能算苦,但世间没有一个永恒的快乐,所谓“好景不常”。快乐既不能保持永恒,则丧失时即感觉苦恼。快乐愈大,失掉时愈苦。所以爱人遽尔决别时,常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叹。又如中了奖券,几万拿到手的时候,高兴得很,其乐无比。但设或一旦为匪人抢去或遗失,则其悲愤的痛苦,真是笔墨不可形容的。实际呢,他并未较一般人损失更大,不过仍和未得奖前之财富一样。意外之财的丧失,何必痛苦如此呢。这种种都说明了快乐的不常,不能永恒保持,确为绝大痛苦。

  二、二、二、二 习惯则无乐的苦

  上面说快乐不能永恒是苦,再进一步看,即使快乐的事情是可以永恒保持的,是否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仍成问题。譬如说乡佬偶尔有机会进城来坐坐汽车,住住洋房,吃吃大菜,其乐实似登仙,不可言喻。但反观每日坐汽车,住洋房,吃大菜的美国人士,他们处之如常,并不觉其乐。此无他,习惯使然的关系。设使乡人如此享受卅年,则亦必不以其为如何快乐的事,故世间一切的快乐,为刺激的比较有感觉;一旦习以为常,则索然无味,而更思另一刺激的快乐。故此比较的快乐,刺激的快乐,为流动的,变易的,仍不能算是永恒不灭的。反之佛门不生不灭无求无贪的真理,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快乐。

  二、二、二、三 不苦不乐的痛苦—无常

  一部份的人,强调人生本来不苦,或不苦不乐,无需佛法,这也是有语病的。如对现实的苦不感其苦,除深明真理者外,则等于无感觉,决无其事。若谓有可乐的事而不乐,甚而至于也不愿求乐,则是无欲望,消极,自亦非正常。故所谓不苦不乐者,实无有其事,是远离事实的空论。实在说,世事时刻变化,纵有好景,也不能常,所谓世事无常。而且死的阴影,逐渐接近,想起来那里有快乐。

  二、三 解脱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

  解脱痛苦的方法,有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但都是不彻底的,暂时的。惟有佛法,才是彻底的,究竟的。说明如下:

  二、三、一 物质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达,可以改善生活的水准;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改善团体的安全,增进团体的幸福。但能否解决痛苦呢?

  除痛苦,增享受—人的欲望无止境,不能满足欲望叫作苦。但如前言,新欲望习惯之后,有更新的欲望生出;如此下去,欲望愈来愈多,水涨船高,岂是科学所能赶得及的。所以这种以自然科学提高生活水准或满足欲望来解决痛苦,是暂时的,局部的,有限制的,有止境的。

  社会科学,以团体力量来生产,来节制,增高生活水准,来统制防止利益冲突的痛苦,这只能当团体力量存在时可局部达到目的。设或力量一薄弱,或团体瓦解,或被其他团体侵犯,则一切的一切,亦归于无有,生活水准降得较前更低,痛苦愈甚。这种暂时的局部的解决痛苦的办法,是不彻底的。

  二、三、二 精神方面

  心理上的—有用精神心理的方法来解决痛苦增进快乐的,如心理上的鼓励自慰等。阿Q的精神,催眠术的利用等,也有暂时解苦增乐的功用。然而骗人自骗的方法,是不彻底之法,而事实上亦只属于暂时的,此等自骗的力量一旦消失过去,仍旧恢复以前的痛苦。所以暂时的忘苦增乐,是不彻底的方法,不足取的。

  二、三、三 佛法——真正解脱痛苦增进快乐的方法

  佛法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根本用另一种超世间的眼光来看世间一切现象。明其理穷其究竟,因而感觉世事的不常不永恒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谓因缘生,缘起,凡是因缘生的东西,都是虚妄不实,和合而成,或时刻变坏的,流转的,不可把握的,叫…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李恒钺居士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