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称教外别传。又名佛心宗。禅宗以顿悟成佛为目标。
五、二、二 净土宗
又叫莲宗,念佛宗,深信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名阿弥陀。常观想他念他的名号,愿生佛国。一心至诚,信愿行其足,命终后可以生往极乐世界的。在那个世界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
五、二、二 律宗
又叫南山宗。遵守奉行释迦佛从前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行为、思想、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轨可证佛果。
五、二、四 密宗
又叫真言宗。注重仪式,观想(专想某种事物而见所想的幻像)结印(即俗所谓的掏诀),持咒(即俗所谓念咒),以为是佛自证自觉的真法真理。使身,语,意,三密(神秘的力量)相应。受三密的加持(外力的影响)定力充分可以感觉到即身成佛。
五、二、五 法性宗
也名三论宗,中观宗,性宗。因为主要的理论根据三部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或加大智度论,名四论宗。要点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空”就是不固定不实在的意思:因之也叫“空宗”。这宗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从智慧入手以求大智慧。大智慧,印度语名“般若”,所以也叫“般若宗”。
五、二、六 法相宗
也叫慈恩宗,相宗,这宗根据很有名的佛学论说“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所以也名唯识宗。主张世界各种事物的变异生灭,完全是“识”所感得。有识才能认识一切,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依教理显示世间一切事物的真象,就是法相。晓得了一切事物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证入佛智。因本宗说依他起有,故又名有宗。
五、二、七 天台宗
陈隋间智者大师(名智顗)居天台,建立此宗。本宗以法华经为主,以大智度论,解释一宗的法门。以涅槃经扶持法华。以大品般若立三观法。
本宗说一心具万法。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
本宗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世间现象的因缘法是假谛。万法虽因因缘生,但它的本体是自性空,这便是空谛。万法又空又假,所以叫作中谛。因此一切法又空又假又中,便叫作三谛圆融。
本宗讲修持要断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用一心三观,观即空即假即中来断惑。
本宗主张唯一佛乘。二乘声闻缘觉都是一种方便。佛的本意是以都登佛乘而成佛为究竟的。
五、二、八 贤首宗
此宗为唐杜顺和尚所创,贤首国师所发扬,所以有此名。又因为根据华严经,也叫作华严宗。主旨在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其所重则在依果显行,从行证果。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法界观,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这种心情证入一真法界而得佛智。
以上八宗是大乘。大乘共同的精神是了解真理,体证真理,而同时更著重设法使得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体证真理。这最后的目的—每个人都成佛,都体证真理—是大乘专有的精神。
五、三 锡缅小乘佛教
小乘是大乘学者给他的命名,修小乘著重在本身证到真理;修苦、集、灭、道、四谛法,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而解脱烦恼证入涅槃寂静。
小乘佛法以阿含经—佛最初说的原始经典—为根据。小乘在中国久已失传,现在盛行于锡兰、缅甸、泰,并已经向西洋推广。很多初学的不明了为何有大乘小乘的区别,以为真理只是一个,不应有大小乘之分。实则大乘包括小乘在内。小乘学者得到阿罗汉果就止住不进,认为本身已得到真理,已经解除痛苦,说已是学佛的最终目的。殊不知佛法是周遍世间的,是圆通的,本性是自他一如的。个人的解脱是片面的,孤独的,不究竟的。要想成为无上的,最圆满的,最大无比的解脱—佛果—必须所有的人都得到解脱。譬如说一个团体中,单单的只有其中一个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其余俱都是愚痴的,恶性的,设或这个人不去劝说感化其他的人,只管自己成圣便了,这个团体永不会弄好的。因为这团体的不好,这个成圣的人就不能独善或永善。因之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圣。小乘大乘的思想也是如此的。所以说小乘是大乘佛法的一部份。现在的小乘佛教保持著原始佛教的面目。
同时小乘只看到解脱烦恼消极的那一面,大乘却要证入极乐、圆满、真实、积极的那一面。得到了两面才认识了整个的本体。小乘只我破我执,大乘破我法二执。
五、四 神通
这件事为近代事事重科学时代最不易懂,最难令人置信的。也是佛学被人误会最深的地方。我们对它如发生疑惑,第一应当求科学上的回答,证明其是否存在。在目前科学的境界上看,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它。当然没有法子证明它有,但是也没有方法证明它绝对没有。既然如此就只得另想方法证明了。第二应当试用佛法来体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即成佛的,但是些许的异境或异相应当不难证到的。假使能稍有体证,神通一事就不难推知其为禅定深时应有的现象。
而且我们的潜意识有神妙的力量,一般人都不会运用,一旦能运用了,自然可以说是神通。神通是炼炼定力而使潜意识产生妙用来影响环境。
六、怎样研究与实行
六、一 理
上面讲了很多,让大家明了为什么不能轻视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研究佛理。现在来谈谈研究佛教的方法。方法虽多,最要紧的是去理解佛法,明了佛法的真实义。并且明了之后,还要细细的思考它的理论正确不正确,对这个世界有没有需要或需要到何程度。
六、一、一 多听多看—闻—闻所成慧—知识
六、一、一、一 经论
整个佛学的思想,理论行持方法都包括在经论当中。全部经论有数千卷之多,叫做大藏经。经论虽然多,但是专讲理论的只有一部份。最初研究佛学的,只需要看讲理论的经论,因此想到复兴佛教所应做的工作有以下数点,不妨也来谈谈。
六、一、一、一、一 整理大藏
因为大藏经多至数千卷,很不容易读完,为适合初学者的方便,是应当将它选录一番的。譬如将经论讲理的词句章篇选出。再将各派的理论分选开来归类合订,于是现代研究佛学的人,只要有讲任何派理论的经论一本在手,就不愁不能把握佛理的真谛了。因为讲佛理的途径也多,一条路通,条条路通。从前学佛是但凭师傅讲,或已有成就的人的训示。再或者是大文豪不在乎,一目十行,总读大藏,自然明了。除此以外要从阅读大藏中明了佛理,反有越看越不懂的苦处。
六、一、一、一、二 编译语体经论
经论不但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还别具风格。当中掺杂不少专门名词,让一般有心的人无力看懂。尤其现在提倡语体文时代,慢慢的读文言文的程度就减退了。这是佛教前途的暗礁,所以我们必需要将选择出来的,或必需流通的,甚或将整个大藏经论,统统译成语体。这样,佛教才能普遍化,才能发挥其对世界的功能。再者中文或日文大藏,因为文字风格的关系,常常不能将它的真意义表现出来。在文言文里,一句经文可以译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也是佛法流通的障碍。所以最好从印度梵文巴利文中直接译成语体经,如果因为文字的关系办不到,那么应当从英法德等外国文中或藏文中翻译,以避免失真而误解佛理。
六、一、一、一、三 写有系统的文章
其次应当用我们现代的思想,用合乎科学的论调,将佛理宏扬推广,解说与分析,使现代的人能有机会接受佛理。所以应当将佛理作有系统的著作,这种著作比翻译的语体经论还要容易懂,所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宏扬工作。
六、一、一、二 开示
其次研究佛法之方法,是多听,多听名僧高士佛法宏论,演讲。因为这些谈论都是他们消化了整个佛理经过多少年实习—行持—而发出来的,可以说是经验之谈。同有经验的人谈论,总是有益的;所谓“聆君一夕语,胜读十年书”。由于上面的两种方法,多听,多看,多听有经验的人宏论,多看容易懂的经论(如选录语体经文等),佛法不应是很难懂的学问。懂得了佛的理论的时候,就具有闻所成慧,换句话说,就是其有佛理的知识。又叫正见。
六、一、二 思考研究—思所成慧—见解—思
知道了佛理之后必须考察它是否合于真理,是否是世间最好的真理。加入自己思想,看法,加入其他哲理宗教思想与之比较,看看佛教是否合乎我们的最大的需要。看看它对世界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中,是必需要彻底,要客观,要以纯为真理而去研究的精神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存有偏见,这样思考研究之后,有问题随时询问名僧大德。等到所有的疑问解释尽了之后,最后的断语也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对佛法不但明了,而且有极大的兴趣,有极大的敬仰,就是思所成慧。有了正确的见解,破除了一切疑惑,这种获知真理的快乐心情,美妙愉快是不可形容的。正见加上正定,才能化为般若。
六、二 事
六、二、一 信—理信,正信—
学佛的方法很多,大抵分由信仰入手和由理解入手两种,两种都能学成佛。若能够无条件的信仰或很自然的起了崇敬心,即从信入手去学佛。但这不是一般现代人士,尤其是知识份子所能做到的。那么其次是由理解入手了。理解之后所得到的信,才是理信、正信,不是迷信。有了信心才有生定力的力量,定力是改变环境的因素。信仰崇拜也是修定的方法。
六、二、二 实行—修持—修—实验—证(体验)行—信入或理入以后的进取—
怎样明佛理已经讲过。明理之后,很自然的便是实行,修持。所行的方法便是佛法。由行而得证,就是得到了体验。这是由信入或理入以后的自然进取现象。现在来谈怎样去学佛。
研究佛法是多闻多思,但是从前说过,单明白佛理而不实行,是不能体悟到佛的真境界的,所以学佛一定要实行。实行学佛就是修持。因此要多修,修的方法不…
《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李恒钺居士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