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 (李恒钺居士講述)▪P5

  ..續本文上一頁又稱教外別傳。又名佛心宗。禅宗以頓悟成佛爲目標。

  五、二、二 淨土宗

  又叫蓮宗,念佛宗,深信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名阿彌陀。常觀想他念他的名號,願生佛國。一心至誠,信願行其足,命終後可以生往極樂世界的。在那個世界裏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壽命無限,直到成佛爲止。

  五、二、二 律宗

  又叫南山宗。遵守奉行釋迦佛從前製定的戒律來節製日常的行爲、思想、觀念。久後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軌可證佛果。

  五、二、四 密宗

  又叫真言宗。注重儀式,觀想(專想某種事物而見所想的幻像)結印(即俗所謂的掏訣),持咒(即俗所謂念咒),以爲是佛自證自覺的真法真理。使身,語,意,叁密(神秘的力量)相應。受叁密的加持(外力的影響)定力充分可以感覺到即身成佛。

  五、二、五 法性宗

  也名叁論宗,中觀宗,性宗。因爲主要的理論根據叁部論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或加大智度論,名四論宗。要點是說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固定的自性,是隨關系變動的,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空”就是不固定不實在的意思:因之也叫“空宗”。這宗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從智慧入手以求大智慧。大智慧,印度語名“般若”,所以也叫“般若宗”。

  五、二、六 法相宗

  也叫慈恩宗,相宗,這宗根據很有名的佛學論說“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所以也名唯識宗。主張世界各種事物的變異生滅,完全是“識”所感得。有識才能認識一切,所以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依教理顯示世間一切事物的真象,就是法相。曉得了一切事物實相。就可以轉識成智而證入佛智。因本宗說依他起有,故又名有宗。

  五、二、七 天臺宗

  陳隋間智者大師(名智顗)居天臺,建立此宗。本宗以法華經爲主,以大智度論,解釋一宗的法門。以涅槃經扶持法華。以大品般若立叁觀法。

  本宗說一心具萬法。靜觀此心,可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

  本宗對宇宙萬象,都用叁谛說明。叁谛是空谛,假谛,中谛。世間現象的因緣法是假谛。萬法雖因因緣生,但它的本體是自性空,這便是空谛。萬法又空又假,所以叫作中谛。因此一切法又空又假又中,便叫作叁谛圓融。

  本宗講修持要斷叁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用一心叁觀,觀即空即假即中來斷惑。

  本宗主張唯一佛乘。二乘聲聞緣覺都是一種方便。佛的本意是以都登佛乘而成佛爲究竟的。

  五、二、八 賢首宗

  此宗爲唐杜順和尚所創,賢首國師所發揚,所以有此名。又因爲根據華嚴經,也叫作華嚴宗。主旨在明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其所重則在依果顯行,從行證果。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互不相礙互相融入。修法界觀,以高度平等的眼光,體察萬事萬物。這種心情證入一真法界而得佛智。

  以上八宗是大乘。大乘共同的精神是了解真理,體證真理,而同時更著重設法使得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能體證真理。這最後的目的—每個人都成佛,都體證真理—是大乘專有的精神。

  五、叁 錫緬小乘佛教

  小乘是大乘學者給他的命名,修小乘著重在本身證到真理;修苦、集、滅、道、四谛法,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而解脫煩惱證入涅槃寂靜。

  小乘佛法以阿含經—佛最初說的原始經典—爲根據。小乘在中國久已失傳,現在盛行于錫蘭、緬甸、泰,並已經向西洋推廣。很多初學的不明了爲何有大乘小乘的區別,以爲真理只是一個,不應有大小乘之分。實則大乘包括小乘在內。小乘學者得到阿羅漢果就止住不進,認爲本身已得到真理,已經解除痛苦,說已是學佛的最終目的。殊不知佛法是周遍世間的,是圓通的,本性是自他一如的。個人的解脫是片面的,孤獨的,不究竟的。要想成爲無上的,最圓滿的,最大無比的解脫—佛果—必須所有的人都得到解脫。譬如說一個團體中,單單的只有其中一個人成爲品德高尚的人,其余俱都是愚癡的,惡性的,設或這個人不去勸說感化其他的人,只管自己成聖便了,這個團體永不會弄好的。因爲這團體的不好,這個成聖的人就不能獨善或永善。因之也就不能成爲真正的大聖。小乘大乘的思想也是如此的。所以說小乘是大乘佛法的一部份。現在的小乘佛教保持著原始佛教的面目。

  同時小乘只看到解脫煩惱消極的那一面,大乘卻要證入極樂、圓滿、真實、積極的那一面。得到了兩面才認識了整個的本體。小乘只我破我執,大乘破我法二執。

  五、四 神通

  這件事爲近代事事重科學時代最不易懂,最難令人置信的。也是佛學被人誤會最深的地方。我們對它如發生疑惑,第一應當求科學上的回答,證明其是否存在。在目前科學的境界上看,還不足以完全解釋它。當然沒有法子證明它有,但是也沒有方法證明它絕對沒有。既然如此就只得另想方法證明了。第二應當試用佛法來體證。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即成佛的,但是些許的異境或異相應當不難證到的。假使能稍有體證,神通一事就不難推知其爲禅定深時應有的現象。

  而且我們的潛意識有神妙的力量,一般人都不會運用,一旦能運用了,自然可以說是神通。神通是煉煉定力而使潛意識産生妙用來影響環境。

  六、怎樣研究與實行

  六、一 理

  上面講了很多,讓大家明了爲什麼不能輕視佛教,爲什麼一定要研究佛理。現在來談談研究佛教的方法。方法雖多,最要緊的是去理解佛法,明了佛法的真實義。並且明了之後,還要細細的思考它的理論正確不正確,對這個世界有沒有需要或需要到何程度。

  六、一、一 多聽多看—聞—聞所成慧—知識

  六、一、一、一 經論

  整個佛學的思想,理論行持方法都包括在經論當中。全部經論有數千卷之多,叫做大藏經。經論雖然多,但是專講理論的只有一部份。最初研究佛學的,只需要看講理論的經論,因此想到複興佛教所應做的工作有以下數點,不妨也來談談。

  六、一、一、一、一 整理大藏

  因爲大藏經多至數千卷,很不容易讀完,爲適合初學者的方便,是應當將它選錄一番的。譬如將經論講理的詞句章篇選出。再將各派的理論分選開來歸類合訂,于是現代研究佛學的人,只要有講任何派理論的經論一本在手,就不愁不能把握佛理的真谛了。因爲講佛理的途徑也多,一條路通,條條路通。從前學佛是但憑師傅講,或已有成就的人的訓示。再或者是大文豪不在乎,一目十行,總讀大藏,自然明了。除此以外要從閱讀大藏中明了佛理,反有越看越不懂的苦處。

  六、一、一、一、二 編譯語體經論

  經論不但都是用文言文寫的,而且還別具風格。當中摻雜不少專門名詞,讓一般有心的人無力看懂。尤其現在提倡語體文時代,慢慢的讀文言文的程度就減退了。這是佛教前途的暗礁,所以我們必需要將選擇出來的,或必需流通的,甚或將整個大藏經論,統統譯成語體。這樣,佛教才能普遍化,才能發揮其對世界的功能。再者中文或日文大藏,因爲文字風格的關系,常常不能將它的真意義表現出來。在文言文裏,一句經文可以譯成完全相反的意思,這也是佛法流通的障礙。所以最好從印度梵文巴利文中直接譯成語體經,如果因爲文字的關系辦不到,那麼應當從英法德等外國文中或藏文中翻譯,以避免失真而誤解佛理。

  六、一、一、一、叁 寫有系統的文章

  其次應當用我們現代的思想,用合乎科學的論調,將佛理宏揚推廣,解說與分析,使現代的人能有機會接受佛理。所以應當將佛理作有系統的著作,這種著作比翻譯的語體經論還要容易懂,所以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宏揚工作。

  六、一、一、二 開示

  其次研究佛法之方法,是多聽,多聽名僧高士佛法宏論,演講。因爲這些談論都是他們消化了整個佛理經過多少年實習—行持—而發出來的,可以說是經驗之談。同有經驗的人談論,總是有益的;所謂“聆君一夕語,勝讀十年書”。由于上面的兩種方法,多聽,多看,多聽有經驗的人宏論,多看容易懂的經論(如選錄語體經文等),佛法不應是很難懂的學問。懂得了佛的理論的時候,就具有聞所成慧,換句話說,就是其有佛理的知識。又叫正見。

  六、一、二 思考研究—思所成慧—見解—思

  知道了佛理之後必須考察它是否合于真理,是否是世間最好的真理。加入自己思想,看法,加入其他哲理宗教思想與之比較,看看佛教是否合乎我們的最大的需要。看看它對世界的重要性。在這個階段中,是必需要徹底,要客觀,要以純爲真理而去研究的精神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存有偏見,這樣思考研究之後,有問題隨時詢問名僧大德。等到所有的疑問解釋盡了之後,最後的斷語也就出現了。這個時候對佛法不但明了,而且有極大的興趣,有極大的敬仰,就是思所成慧。有了正確的見解,破除了一切疑惑,這種獲知真理的快樂心情,美妙愉快是不可形容的。正見加上正定,才能化爲般若。

  六、二 事

  六、二、一 信—理信,正信—

  學佛的方法很多,大抵分由信仰入手和由理解入手兩種,兩種都能學成佛。若能夠無條件的信仰或很自然的起了崇敬心,即從信入手去學佛。但這不是一般現代人士,尤其是知識份子所能做到的。那麼其次是由理解入手了。理解之後所得到的信,才是理信、正信,不是迷信。有了信心才有生定力的力量,定力是改變環境的因素。信仰崇拜也是修定的方法。

  六、二、二 實行—修持—修—實驗—證(體驗)行—信入或理入以後的進取—

  怎樣明佛理已經講過。明理之後,很自然的便是實行,修持。所行的方法便是佛法。由行而得證,就是得到了體驗。這是由信入或理入以後的自然進取現象。現在來談怎樣去學佛。

  研究佛法是多聞多思,但是從前說過,單明白佛理而不實行,是不能體悟到佛的真境界的,所以學佛一定要實行。實行學佛就是修持。因此要多修,修的方法不…

《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 (李恒钺居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