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程度上还可进一步归结为人心、人性。这一佛教的变革后人称为禅宗“六祖革命”。“六祖革命”的实质决不是改变了此一称谓的内涵。就是说,禅宗以人心、人性取代传统佛教的自心、自性之实质,在于用现实的人生取代虚幻的佛国。由于禅宗对于传统佛教的一个重要改革,即是调整了佛教对于人生的态度,改变了传统佛教之厌离和否弃现实的人生,而易之以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取积极肯定的做法。〔4〕因而, 把佛教归结于人生的思想无疑增强了禅宗的生命力,从而对“人间佛教”思想向现代实现转换提供了可能。
其二,现代“人间佛教”应该注重因果报应论的道德自律研究。
佛教有一个基本理论,即业报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即身、口、意“三业”造作的善恶行为,必定招致相应的果报。这其中又特别重视心(“意”)的作用,强调心是各种报应乃至得道的根源、基础。并说人心的每一思虑,即使没有付之行动,形成事实,也将在冥冥之中受到报应。因此,要求佛教修行者“慎独”,重视道德意识修练,不生任何恶念,防微杜渐。
佛教因果论还提出,造业者的自作自受问题。从伦理学上讲,它把人的行为与后果直接联系起来,主张自己对自己负责,即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这具有一种明确的道德上的自律意义,谁也不应对自己的遭遇怨天忧人,因为一切遭遇都是自己选择、自己行为的必然结果,并不存在一个掌管福祸报应、操纵人的命运的“幽司”(主宰)。尽管凡人看不到这种联系,重要的在于人类对于当下行为的警觉,人当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通过当下的行为选择而改变未来,未来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空的括弧。因此佛教主张人不应成为过去定业的奴仆和被动的承受者,而应立足于当下的抉择,去寻找真理(正道),不断超越自己,了脱轮回。所以,因果论从前世与现世的关系上说,是一种消极的说明,因为它把人当成一种被规定着的、不自由的存在;但从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上看,它又是一种积极的说明,因为它要求人们通过当下的自我道德行为抉择,去改变未来,超越自我的限制。
对上述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本质予以分析,其佛教信仰者的道德自律思想,至少给人们以下启示:第一,佛教信仰者的道德选择,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选择。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其行为方式的选择是受其行为结果所左右的;待到报偿的行为将趋于重复,受到惩罚的行为将趋于避免;人们总是选择那些能得到最大报偿和最小惩罚,甚至不受惩罚的行为方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宣扬行善将得到善报,甚至解脱成就为佛;行恶则将下堕为畜生,甚至下地狱,后果反差极大。善恶报应论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可行与不可行、赋予不同行为的不同报应的承诺中,确立了行为与反馈的相对的合理关系。这就唤醒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从恶。非常明显,这是符合人们道德选择的心理动因的,是符合人类个体在行为选择上的一般规律的。〔5〕第二,因果报应论强调有因必有果,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就使人不是把人生的期待指望于外界、天神的赐予,同时也排除了对外部现实的不满,转而对自我进行内省,反求诸己,向内追求。由此在内心确立去恶从善的道德选择,并成为内在的自觉的强大的驱使力量、支配力量和约束力量。这种道德自律的压力和精神,是佛教进行道德选择的重要保证。因而也应成为现实中人们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自律的重要保证。第三,佛教的三世报应说,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现实生活中触目可视的善人遭遇不幸、恶人享受欢乐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且使人关注生死的安顿,关切来世的命运,增长道德自律心理。善恶总是有报应的,只是时辰未到。这已成了我国民间的普遍信念,而且是维护中国人伦理价值、道德自律的重要思想。总而言之,从理论思维的角度来考察,因果报应论及其道德自律思想,为佛教人生伦理价值提供了深厚、牢固而周密的理论基础。这正是“人间佛教”思想应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它在这些方面包涵着的辩证法的积极因素,也是其实现现代转换的主要根据。
三、关于“人间佛教”的现代价值及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无庸置疑,中国佛教丰富的人生伦理资源肯定是具有现代价值的,因而,“人间佛教”主张的“学佛做人”,提倡“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的思想等等,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方面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去恶从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们对善恶所作的价值判断反差极大,但是“向善”之心是共通的。佛教所确立的去恶从善的基本道德原则,无疑有助于使人心向善、向上。其伦理中的“不偷盗”、“不妄语”、“不恶口”、“不贪欲”等十善的基本内容,就是当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共同准则和普遍提供的社会公德,这对维护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秩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伦理结构的稳固都是有益的。二是平等慈悲思想。在现实中,面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人情冷漠,人们若能以那种慈悲胸怀、怜爱之心视之,爱国爱民,和谐相处,则自然有利于人伦的复归和社会的稳定,使大众的恐惧、疏离、孤独感消减。从大范围讲,平等慈悲思想对当今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等级差异、分配不公,对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合理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有积极意义。三是自利利他思想。这种思想虽然有着佛教特定的宗教含义,但这种思想所内含的精神,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或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也可作为当今社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关系的参考。事实表明,处理好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对于个人是重要的,对于一个国家、社会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是道德文明建设中关于职业道德建设一再突出宣传的主题。四是入世精神。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中国佛教对此十分重视,强调要“为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也就是以一种“参破时空、物我……使主体进入到一种无心(无意识?)状态,象水流浮云、花开花落那样无拘无束、纯任天机, 以超逸生灭与轮回”〔6〕的超然心态服务于现实社会,这对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宁静,淡泊名利,不惊荣辱,以一种积极乐观、超脱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勤奋工作,热爱事业,注重人格的修养,培养崇高的奉献、敬业精神都是有启迪的。事实上,从现代佛教发展的趋势看,一些国家、地区和佛教组织或团体,已经把积极入世和参与社会作为其佛教活动的基本原则,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间佛教”的现代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必须指出,我们重视“人间佛教”,关注现实,为社会服务,即研究“人间佛教”信仰的功利性问题,并非主张封建迷信借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回潮的现象。固然,宗教与迷信有关,但迷信不是宗教。如现在街上看手相、算命等就并非是宗教。而一些正当宗教仪式如佛教的烧香、拜佛,基督教的礼拜活动,是一种系统的思想信仰,有规范化的宗教仪轨,并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是与迷信有重大区别的。在政策实践上,政府当然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不能笼统地视为迷信活动而予以取缔。但现实中,近年来似乎存在一种宗教热、佛教热,有一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经济发展以后,一部分大款手头有了钱,钱怎么花?他们的精神寄托乃至终极信仰,就是把钱回馈给佛教团体或佛教场所,以求心灵的抚慰和满足。二是市场经济活动带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一些赚了大钱的人以为是神圣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也有一些没赚钱而急于想赚钱、想升官的人则想通过崇拜神灵,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上述两种现象绝不是“人间佛教”本身内含的本质要求和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对神灵崇拜的功利性心理原因和基础。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确有区别,并不能等同,也不能混同,这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综上所述,“人间佛教”思想的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它对我国新文化的发展有利,符合时代的要求,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好处,我们应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吸收、融合它,使之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注:
〔1〕参见许抗生《谈谈佛教学术研究的现代化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2〕《杨度集》第752—753页,第746页。
〔3〕《杨度集》第746页。
〔4〕参见赖永海《佛教现代化略论》,《长白论丛》1996年第1期
〔5〕参见孟昭勤、王一多《论影响道德选择的几个心理因素》、《四川社笠界》1994年第6期
〔6〕参见高长江《禅:性灵之光》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5 年版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般下加木
@②原字为目加真
原载《五台山研究》1997年1期
《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几个问题作者(阎献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