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P8

  ..续本文上一页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后随安居襄阳,道安入长安,远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抵浔阳,见庐山幽静,卢于山阴,历史上有名的东林寺,即其遗迹。远宅庐三十年,未尝出山一步,而江左清信之士,望风遥集。如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皆弃世荣,依远游止。而其时朝野名流,宰辅若王谧刘裕,方镇如桓伊陶侃等,咸入山或赍书致敬。

  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远与同志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同修念佛三昧,是为净土法门流行之始。

  远为当代物望所宗,庐山东林寺亦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佛教中心长安鸠摩罗什大师的消遥园中分天下。远于晋义熙十三年圆寂,寿八十三岁。

  慧远大师圆寂后三年,刘裕篡晋,国号曰宋,江北五胡,亦统一于北魏,成南北对峙之局,史称南北朝时代。今先述佛法在南方弘传事略。

  南朝历宋,齐,梁,陈数代,朝野皆皈依佛教。刘宋之初,佛驮跋陀罗在建业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有天竺三藏求那跋摩来朝,弘化甚盛。齐代有僧柔,惠次等,讲经不衰。至梁代,梁武帝最崇信佛法,曾皈依于智藏,法云,僧旻三大师,依慧约法师受戒,并自注大品般若经。

  武帝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达摩渡海抵广州,武帝迎之建业。相与唔谈,以机缘未契,达摩乃渡江抵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衣钵与慧可。达摩者,中国禅宗之初祖也。

  武帝太清二年,西天竺真谛三藏抵建业,译经多卷。又有名僧僧祐,宝唱等,著弘明集,高僧传等书,均为佛教史上的宝典。

  其在北地者,魏太祖道武帝建国,初未闻佛,及与晋通聘,方知皈信。明元帝继位,亦遵先业,京邑四方,建立图像,并令沙门敷导民俗。太武帝即位,初亦崇信佛法,后得道士寇谦之,信行其术,并纳司徒崔浩诽毁佛教之言,敕臣下坑杀天下僧侣,破毁经像寺塔,这就是佛教史上三武一宗之祸的“一武法难”。未久寇谦之死,崔浩亦因国史事被诛,帝颇以毁佛法事为悔,后其孙文成帝袭位,下昭兴复佛法。并应沙门昙曜之请,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武周山右崖开凿窟龛五所,内镌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后魏孝文帝世迁都洛阳,宣武帝,孝明帝世,复于洛阳伊阙山营建石窟三所,前二者,即世称云岗石窟与龙门石窟是。

  魏宣武帝时,北印度菩提流支三藏来朝,帝迎居于洛阳永宁寺,译十地论,净土论等。宣武帝通达教理,对弘扬佛教不遗余力,故西域沙门来华者多至二千人,国内寺院多至一万三千余所,沙门总数逾二百万,是为北地佛教最盛时代。

  其后有昙鸾法师者,受菩提流支净土论,尽力弘化念佛法门,法泽远被四方,著有净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等。

  距魏太武法难一百十余年后,至北周武帝时,佛门再遭一度危难。武帝初亦信佛,后以谶云黑衣当王,乃心忌沙门,信道士张宾言,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并令沙门还俗。这就是史称的“二武法难”。后宣帝继位,复于东西二京,立陟岵寺,置菩萨僧,用开佛化。故佛教虽遭二度摧毁,仍能不再世而复。

  在晋室南迁,南北对峙期间,有一较特殊之现象,即北地高僧辈出,而南地则士大夫阶层中通达佛理者至多。如道安,法显,固在北方弘化,即慧远慧睿等,亦皆北僧而南下者。然在南方社会中,若王导、谢安、郗超、王羲之、王垣之、陶潜,以至于与慧远共创莲社的刘遗民,注安般经的谢敷,著神不灭论的宗炳,再治南本涅槃的谢灵运,是皆朝野名流而通达佛法之人也。

  四、黄金时代

  自汉末桓灵之世,兵寇烽起,其后历经曹魏纂汉上,三国分裂,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以致于五胡乱华,南北对峙,直到隋文帝纂周灭陈,南北始告统一。由汉末至隋初,前后约四百余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不安的时代,而佛教就在这种纷乱不安的环境中由输入而建设而发扬光大。到了隋唐统一,国威重振,佛教也由输入建设而进入黄金时代。这段时自隋初至唐武宗毁佛,为时约二百五十年。

  隋文之前,佛教中已成立的或已肇其端绪的宗派,在东晋者有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的三论宗;以成实论为依据的成实宗;以净土三经为依据的净土宗。在南北朝者有以修禅为主的禅宗;以摄大乘论为依据的摄论宗;以涅槃经为依据的涅槃宗;以十地论为依据的地论宗。到隋唐之世,新宗派如天台,法相,俱舍,华严,律,密等宗相继成立;新教义组织也次第完成,这一时期建设完成的宗派及教义,实为中国佛教的精华。然佛教之有此黄金时代,实与时代背景有关。兹先自隋文帝叙起。

  隋文帝最尊重三宝,曾诏天下听任出家,令地方计口出钱,营造经像。故隋代佛经的流布,多于儒经数十倍。其时佛门高德辈出,著者首推智顗、嘉祥二大师。智顗、嘉祥二大师者,天台、三论二宗之集大成者也。

  先是,北齐慧文禅师,以法华教观法门,传于慧思,慧思率徒众于南岳广行教化,世称南岳大师,智顗则为慧思之衣钵弟子。智顗十八岁出家,廿三岁从慧思学,后慧思入南岳,智顗诣金陵,居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居瓦官八载,闻天台幽胜,于陈太建七年率弟子二十余人入天台山,创草庵安居,在山九年,应陈后主之请,届金陵,居灵曜寺,说大教于宫中。崇明三年,隋兵灭陈,大师避乱荆湘,居于庐山。隋开皇十一年,应晋王广之请,于扬州为授菩萨戒,广尊崇之,奉名为智者大师。翌年辞还卢山。开皇十五年,再受晋王之请,入金陵,为撰净名义疏。晋王入朝,师亦辞还,于开皇十七年圆寂,年六十。此以法华经为依据,一心三观,圆融无碍之法门,自慧文肇始,至师而大成。因师居天台山,故后世称师为天台大师,称此宗为天台宗。大师著述丰富,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嘉祥大师名吉藏,姓安氏,其先本安息国人。粱太清三年生于建康。七岁依三论宗之法朗出家,三十三岁时法朗寂,后隋兵攻建康,师避往越州嘉祥寺。开讲筵,问道者常千人。隋炀帝大业三年,诏师居扬州慧日寺,后京师日严寺成,又延师往彼居之,于是道振中原,僧俗为之云集。后唐高祖灭隋入长安,闻师德望,又加殊遇。武德六年师寂,年七十五。师生平讲三论百余遍,主要著述有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等四十余部,世称师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

  李唐代隋而有天下,贞观之治,世所称述。其时名德辈出,佛法日隆。太宗高宗之世,著名之弘法大师有法顺、智俨、贤首、道绰、善导、玄奘、道宣等,而华严、法相、俱舍、律、密、禅、净诸宗,也渐次完成。

  华严宗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显示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由杜顺大师开其端绪,由贤首大师完成之。

  杜顺本名法顺,因俗姓杜,故又称杜顺。生于陈武帝永定三年,十八岁出家,事因圣寺僧珍受业。后居终南山,弘扬华严。至唐贞观间。太宗闻其贤,诏请入内,隆礼崇敬,赐号帝心。师于贞观十四年寂,年八十四,著有法界观门,妄尽还源等。师一生专弘华严,后世称为华严初祖。传其学者为其弟子智俨。

  智俨著有华严搜玄记,为华严二祖,然大成其宗者,为贤首大师法藏。

  法藏者,康居国人,来居长安,往侍智俨,尽得其传。玄奘大师由印度归国开译场时,师曾充笔受证义润文等职。至武则天朝,为译场之首,与实叉难陀共译新华严经,武后赐号为贤首大师。师著有华严探玄记,华严问答,大乘起信论等六十余部,后世尊为华严三祖。

  法相、俱舍二宗,始于玄奘大师。奘师西行求法事略,已见于本章二节。师于贞观十九年返国,大开译场译经一千三百余卷,而所译之成唯识论,俱舍论,则为法相、俱舍二宗的纲维。奘师门下弟子三千,神昉,普光,窥基,嘉尚,号称四哲。而以窥基承唯识,普光承俱舍,最能光大其风。其后法相一宗,窥基传淄州慧沼,慧沼传朴阳智周,法系不坠。而俱舍一宗,奘师门下普光,法宝,神泰,皆撰注疏,世称俱舍三家,研究此宗者亦极盛。

  律宗建立于道宣律师。道宣之前有智首大师开其端绪,道宣之后有文光道岸继其道风。

  漳滨智首,生于周武帝天和二年,髫年从相州云门寺智旻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后从道洪学律,同学七百人,莫尚于首。隋文帝于长安建大禅定道场,首随智旻入关,止于同寺。著五部区分钞,又比较诸律之同异,定其废立,制四分律疏。尔后弘扬律部三十余年,吴兴道宣承其学。

  道宣俗姓钱,隋开皇十五年生于长安,二十岁从智首受具戒,研钻律部,以三衣一钵为行持。唐武德七年入终南山,居纡麻兰若,制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贞观元年制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并出游四方,广求诸律之异传,贞观十九年,玄奘大师于弘福寺开译场,宣被召掌缀文,明年复还终南山著述。永徽三年长安西明寺成,诏宣充上座。于高宗干封二年寂。宣于终南山弘通戒律,集律之大成,故世称南山律师,其宗曰南山律宗。宣著述等身,以行事钞,戒疏,学疏,拾毗尼义钞,比丘尼钞,称为南山五大部。此外所著之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广弘明集,均为佛教史上之宝典。

  道宣弟子甚多,而以文纲,大慈等为著。文纲传弟子道岸,于江淮之间弘四分律。道岸弟子行超,玄俨等,亦能传其道风。

  净土宗者,为以净土三经为依据,仰仗佛力念佛求生西方之方便法门也。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同修念佛三昧,为净土法门流行之始。东魏昙鸾大师,承菩提流支之教,盛弘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流弥弘广。而上继昙鸾净土系统者,则唐之道绰大师。

  道绰,晋阳人,北齐天保十三年生,十四岁出家,习经论,特精大涅槃经,后住汶水玄中寺,寺原为昙鸾所立,寺中有碑,具陈鸾于其寺久修净业及入寂时之种种奇瑞,遂舍涅槃宗而修净土,日诵阿弥陀佛名号七万声。入唐以后,为化有缘道俗,讲观无量寿经将二百遍,从之者甚众。绰寂…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