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P8

  ..續本文上一頁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後隨安居襄陽,道安入長安,遠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抵浔陽,見廬山幽靜,盧于山陰,曆史上有名的東林寺,即其遺迹。遠宅廬叁十年,未嘗出山一步,而江左清信之士,望風遙集。如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皆棄世榮,依遠遊止。而其時朝野名流,宰輔若王谧劉裕,方鎮如桓伊陶侃等,鹹入山或赍書致敬。

  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遠與同志一百二十叁人結白蓮社,同修念佛叁昧,是爲淨土法門流行之始。

  遠爲當代物望所宗,廬山東林寺亦成爲南方佛教中心,與北方佛教中心長安鸠摩羅什大師的消遙園中分天下。遠于晉義熙十叁年圓寂,壽八十叁歲。

  慧遠大師圓寂後叁年,劉裕篡晉,國號曰宋,江北五胡,亦統一于北魏,成南北對峙之局,史稱南北朝時代。今先述佛法在南方弘傳事略。

  南朝曆宋,齊,梁,陳數代,朝野皆皈依佛教。劉宋之初,佛馱跋陀羅在建業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有天竺叁藏求那跋摩來朝,弘化甚盛。齊代有僧柔,惠次等,講經不衰。至梁代,梁武帝最崇信佛法,曾皈依于智藏,法雲,僧旻叁大師,依慧約法師受戒,並自注大品般若經。

  武帝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達摩渡海抵廣州,武帝迎之建業。相與唔談,以機緣未契,達摩乃渡江抵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衣缽與慧可。達摩者,中國禅宗之初祖也。

  武帝太清二年,西天竺真谛叁藏抵建業,譯經多卷。又有名僧僧祐,寶唱等,著弘明集,高僧傳等書,均爲佛教史上的寶典。

  其在北地者,魏太祖道武帝建國,初未聞佛,及與晉通聘,方知皈信。明元帝繼位,亦遵先業,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並令沙門敷導民俗。太武帝即位,初亦崇信佛法,後得道士寇謙之,信行其術,並納司徒崔浩誹毀佛教之言,敕臣下坑殺天下僧侶,破毀經像寺塔,這就是佛教史上叁武一宗之禍的“一武法難”。未久寇謙之死,崔浩亦因國史事被誅,帝頗以毀佛法事爲悔,後其孫文成帝襲位,下昭興複佛法。並應沙門昙曜之請,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武周山右崖開鑿窟龛五所,內镌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後魏孝文帝世遷都洛陽,宣武帝,孝明帝世,複于洛陽伊阙山營建石窟叁所,前二者,即世稱雲崗石窟與龍門石窟是。

  魏宣武帝時,北印度菩提流支叁藏來朝,帝迎居于洛陽永甯寺,譯十地論,淨土論等。宣武帝通達教理,對弘揚佛教不遺余力,故西域沙門來華者多至二千人,國內寺院多至一萬叁千余所,沙門總數逾二百萬,是爲北地佛教最盛時代。

  其後有昙鸾法師者,受菩提流支淨土論,盡力弘化念佛法門,法澤遠被四方,著有淨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等。

  距魏太武法難一百十余年後,至北周武帝時,佛門再遭一度危難。武帝初亦信佛,後以谶雲黑衣當王,乃心忌沙門,信道士張賓言,破毀寺塔,焚燒經像,並令沙門還俗。這就是史稱的“二武法難”。後宣帝繼位,複于東西二京,立陟岵寺,置菩薩僧,用開佛化。故佛教雖遭二度摧毀,仍能不再世而複。

  在晉室南遷,南北對峙期間,有一較特殊之現象,即北地高僧輩出,而南地則士大夫階層中通達佛理者至多。如道安,法顯,固在北方弘化,即慧遠慧睿等,亦皆北僧而南下者。然在南方社會中,若王導、謝安、郗超、王羲之、王垣之、陶潛,以至于與慧遠共創蓮社的劉遺民,注安般經的謝敷,著神不滅論的宗炳,再治南本涅槃的謝靈運,是皆朝野名流而通達佛法之人也。

  四、黃金時代

  自漢末桓靈之世,兵寇烽起,其後曆經曹魏纂漢上,叁國分裂,晉武統一,八王之亂,以致于五胡亂華,南北對峙,直到隋文帝纂周滅陳,南北始告統一。由漢末至隋初,前後約四百余年,這一段時間,是中國曆史上,最紛亂不安的時代,而佛教就在這種紛亂不安的環境中由輸入而建設而發揚光大。到了隋唐統一,國威重振,佛教也由輸入建設而進入黃金時代。這段時自隋初至唐武宗毀佛,爲時約二百五十年。

  隋文之前,佛教中已成立的或已肇其端緒的宗派,在東晉者有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爲依據的叁論宗;以成實論爲依據的成實宗;以淨土叁經爲依據的淨土宗。在南北朝者有以修禅爲主的禅宗;以攝大乘論爲依據的攝論宗;以涅槃經爲依據的涅槃宗;以十地論爲依據的地論宗。到隋唐之世,新宗派如天臺,法相,俱舍,華嚴,律,密等宗相繼成立;新教義組織也次第完成,這一時期建設完成的宗派及教義,實爲中國佛教的精華。然佛教之有此黃金時代,實與時代背景有關。茲先自隋文帝敘起。

  隋文帝最尊重叁寶,曾诏天下聽任出家,令地方計口出錢,營造經像。故隋代佛經的流布,多于儒經數十倍。其時佛門高德輩出,著者首推智顗、嘉祥二大師。智顗、嘉祥二大師者,天臺、叁論二宗之集大成者也。

  先是,北齊慧文禅師,以法華教觀法門,傳于慧思,慧思率徒衆于南嶽廣行教化,世稱南嶽大師,智顗則爲慧思之衣缽弟子。智顗十八歲出家,廿叁歲從慧思學,後慧思入南嶽,智顗詣金陵,居瓦官寺,開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居瓦官八載,聞天臺幽勝,于陳太建七年率弟子二十余人入天臺山,創草庵安居,在山九年,應陳後主之請,屆金陵,居靈曜寺,說大教于宮中。崇明叁年,隋兵滅陳,大師避亂荊湘,居于廬山。隋開皇十一年,應晉王廣之請,于揚州爲授菩薩戒,廣尊崇之,奉名爲智者大師。翌年辭還盧山。開皇十五年,再受晉王之請,入金陵,爲撰淨名義疏。晉王入朝,師亦辭還,于開皇十七年圓寂,年六十。此以法華經爲依據,一心叁觀,圓融無礙之法門,自慧文肇始,至師而大成。因師居天臺山,故後世稱師爲天臺大師,稱此宗爲天臺宗。大師著述豐富,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等。

  嘉祥大師名吉藏,姓安氏,其先本安息國人。粱太清叁年生于建康。七歲依叁論宗之法朗出家,叁十叁歲時法朗寂,後隋兵攻建康,師避往越州嘉祥寺。開講筵,問道者常千人。隋炀帝大業叁年,诏師居揚州慧日寺,後京師日嚴寺成,又延師往彼居之,于是道振中原,僧俗爲之雲集。後唐高祖滅隋入長安,聞師德望,又加殊遇。武德六年師寂,年七十五。師生平講叁論百余遍,主要著述有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等四十余部,世稱師爲叁論宗之集大成者。

  李唐代隋而有天下,貞觀之治,世所稱述。其時名德輩出,佛法日隆。太宗高宗之世,著名之弘法大師有法順、智俨、賢首、道綽、善導、玄奘、道宣等,而華嚴、法相、俱舍、律、密、禅、淨諸宗,也漸次完成。

  華嚴宗者,依大方廣佛華嚴經,顯示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妙旨。由杜順大師開其端緒,由賢首大師完成之。

  杜順本名法順,因俗姓杜,故又稱杜順。生于陳武帝永定叁年,十八歲出家,事因聖寺僧珍受業。後居終南山,弘揚華嚴。至唐貞觀間。太宗聞其賢,诏請入內,隆禮崇敬,賜號帝心。師于貞觀十四年寂,年八十四,著有法界觀門,妄盡還源等。師一生專弘華嚴,後世稱爲華嚴初祖。傳其學者爲其弟子智俨。

  智俨著有華嚴搜玄記,爲華嚴二祖,然大成其宗者,爲賢首大師法藏。

  法藏者,康居國人,來居長安,往侍智俨,盡得其傳。玄奘大師由印度歸國開譯場時,師曾充筆受證義潤文等職。至武則天朝,爲譯場之首,與實叉難陀共譯新華嚴經,武後賜號爲賢首大師。師著有華嚴探玄記,華嚴問答,大乘起信論等六十余部,後世尊爲華嚴叁祖。

  法相、俱舍二宗,始于玄奘大師。奘師西行求法事略,已見于本章二節。師于貞觀十九年返國,大開譯場譯經一千叁百余卷,而所譯之成唯識論,俱舍論,則爲法相、俱舍二宗的綱維。奘師門下弟子叁千,神昉,普光,窺基,嘉尚,號稱四哲。而以窺基承唯識,普光承俱舍,最能光大其風。其後法相一宗,窺基傳淄州慧沼,慧沼傳樸陽智周,法系不墜。而俱舍一宗,奘師門下普光,法寶,神泰,皆撰注疏,世稱俱舍叁家,研究此宗者亦極盛。

  律宗建立于道宣律師。道宣之前有智首大師開其端緒,道宣之後有文光道岸繼其道風。

  漳濱智首,生于周武帝天和二年,髫年從相州雲門寺智旻出家,二十二歲受具足戒,後從道洪學律,同學七百人,莫尚于首。隋文帝于長安建大禅定道場,首隨智旻入關,止于同寺。著五部區分鈔,又比較諸律之同異,定其廢立,製四分律疏。爾後弘揚律部叁十余年,吳興道宣承其學。

  道宣俗姓錢,隋開皇十五年生于長安,二十歲從智首受具戒,研鑽律部,以叁衣一缽爲行持。唐武德七年入終南山,居纡麻蘭若,製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貞觀元年製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並出遊四方,廣求諸律之異傳,貞觀十九年,玄奘大師于弘福寺開譯場,宣被召掌綴文,明年複還終南山著述。永徽叁年長安西明寺成,诏宣充上座。于高宗幹封二年寂。宣于終南山弘通戒律,集律之大成,故世稱南山律師,其宗曰南山律宗。宣著述等身,以行事鈔,戒疏,學疏,拾毗尼義鈔,比丘尼鈔,稱爲南山五大部。此外所著之大唐內典錄,續高僧傳,廣弘明集,均爲佛教史上之寶典。

  道宣弟子甚多,而以文綱,大慈等爲著。文綱傳弟子道岸,于江淮之間弘四分律。道岸弟子行超,玄俨等,亦能傳其道風。

  淨土宗者,爲以淨土叁經爲依據,仰仗佛力念佛求生西方之方便法門也。東晉慧遠大師,于廬山結白蓮社,同修念佛叁昧,爲淨土法門流行之始。東魏昙鸾大師,承菩提流支之教,盛弘念佛法門,自行化他,流彌弘廣。而上繼昙鸾淨土系統者,則唐之道綽大師。

  道綽,晉陽人,北齊天保十叁年生,十四歲出家,習經論,特精大涅槃經,後住汶水玄中寺,寺原爲昙鸾所立,寺中有碑,具陳鸾于其寺久修淨業及入寂時之種種奇瑞,遂舍涅槃宗而修淨土,日誦阿彌陀佛名號七萬聲。入唐以後,爲化有緣道俗,講觀無量壽經將二百遍,從之者甚衆。綽寂…

《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 (于淩波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