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理想中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
大醒法师
一、序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为何事﹖还不是为的要教化这人间世吗﹖因为这人间世的所有,无一不是“恶”的,无一不是“苦”的,所以娑婆世界就成了一个五浊恶世诸苦毕集的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化,住世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又所为何事﹖还不是为的要把众生度出这恶浊苦聚的人间世吗﹖舍恶向善,离苦得乐,本来是人世间的众生所各具有的觉性,但因众生无始以来为无明习染所障蔽,所以明明知道恶而不肯舍恶,明明晓得苦而不愿离苦。佛为大觉,为大慈悲心所驱使,乃不惜横说竖说,凡关于民众的教育社会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政治,没有一事一物不作究竟胜义的解说,没有一言一句不是从佛亲证觉悟中说出来的,这样全部三藏十二分的佛法,就成了上下古今人间的唯一宝典﹗
佛教传到这人间的我们中国,也已有了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佛教的教法----学说思想,影响于我国的文化,不消说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很深很大的了。虽然如此,可是众生共同所有的那种明明知道恶而不肯舍恶明明晓得苦而不愿离苦的习性,在我国的国民性中也是占据著的﹔因之,佛教的学说思想对于我国的全般的文化上虽然有了很深刻的影响,而直接对于我国的民众教育民众生活以及国家政治实际方面的关系,仍未能把佛教的精神完全贯输进去显扬出来。换句话说﹕佛教在我国还没有人间化----佛教人间化,人间佛教化﹗
佛教是在人间的,人间也是离不开佛教的,尤其是在我国。我国国民虽同具有一般众生迷而不觉的习性,但我国国民性的慈忍柔和,那是与佛的教法很相近的﹔这徵诸过往的历史是确实的。现前的我国国民已经处于万恶的环境之中苦得不可言了﹗在记者理想中有一个人间佛教和乐国的憧憬,今发愿以国民一份子的资格,贡献于我国与佛有缘的为国为民的诸贤哲之前。
二、正宗分
人间佛教的和乐国要怎样建立﹖这可以以
1。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
2。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生活
3。建立人间佛教的国家政治
三方面来施设,因为这三事是与安定国家政治为造成和乐国家的三大基础。
一、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
民众教育的意义﹕“系对于凡未受过系统教育的学校教育,与凡缺乏做现代人所应有之道德知识能力之民众而施之普遍必要的文化教育”。所谓教育者,是“凡足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人之生而为人,就有学习的本能,因人之生而无能,乃有学习的要求,所以教育因此而产生。但因随各人习性求知的不同,故教育亦有种种不同﹔就教育的性质而言,也有各种高低深浅特别普通的差异。兹所举之民众教育,乃是为做人所必受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宗旨,自古以来是“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就英才二字看,似乎是一贯的特殊的高等教育,其实以天下二字冠其上,又是普及的民众的教育。到了清末政府学部才定出了一个“造就全国之民”的教育宗旨。由此而后,民四有“以道德教育为经,以实利教育尚武教育为纬﹔以道德尚武教育为体,以实用主义为用”的教育宗旨。民八有“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乃至十八年国民政府将三民主义定为教育宗旨﹕所谓“发扬民族的精神,提高国民道德,注重国民体魄锻炼,提倡科学的精神,推广科学的应用”。如是种种,其唯一对象,都是为的民众﹔概曰民众教育,亦无不可。于此中间民十二又有平民教育的倡立,平民教育就是民众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由英才教育而进至民众教育的大旨。
然则我们要问我国的教育曾否惠及全民呢﹖所谓“造就全国之民”,曾否做到呢﹖尤其是“以道德为经”,“养成健全人格”,“提高国民道德”的教育,曾否“行顾其言”的做到呢﹖可是不幸在现在已经使我们听到有“中国教育已经破产”的呼声了﹗因此,教育界里也有一二志士倡乡村建设咧,布衣运动咧,想从乡村建设布衣运动等教育方法下手,以改进现前不良的教育施设﹔然究其效果,乡村建设既转变不动都市虚靡的学风,布衣运动也影响不到青年奢侈的习染。其余种种,也就可以不言而喻了。
现在,我们想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并不是说佛教教育的方法一定可以来补现前的民众教育所不足,但我们要想建立一人间佛教的和乐国,不得不希于建立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来作根本的基础。今按教育实际方面分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来讲明人间佛教的民众教育的建立﹕
一、智慧智育,在普通讲做知识教育,在佛教则称为智慧教育﹔其智慧教育的宗旨,以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为体,以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为用。正见,是了解宇宙人生事理因果的真理知见,以无漏之慧为体。正思惟,是既见宇宙人生的真理,须加以研讨而使其智慧增长,以无漏之慧心所为体。正精进,是发用智慧而修觉悟正道,以无漏之勤为体。正念,是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以无漏之念为体。
盖佛教智慧教育的方法和程序,约有三种﹕一是闻,二是思,三是修。闻而后思,思而后修,再加之精进忆念,这样才可得到真理及一切无漏的智慧,比较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方法又加了一种“修”的工夫,确圆满得多了。教育的宗旨,有了教育的本体,当然要得到教育的效果,而苟欲得教育的效果,则须于所学非加一番修的工夫不可了。
五明的声明,就是要明文字与语言学历史学等。工巧明,就是要明工艺算术物理化学自然社会等科学。医方明,就是要明医药学。因明,就是要明论理学。内明,就是要明一切哲学及佛学。所谓明者,就是要阐明各种学术的宗旨与意义及其效用。以上五明,为治佛学的学者必宜学习之处。西域记云﹕“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以此可知五明的教育,是由小学教育而进至高等教育的必须讲学的学科。而五明就是现在的所谓“实利教育”,而且是很完备的教育,并实有高过于普通智育----知识教育之上之处。
如上所说佛教智慧的教育,以八正道中的四种正道为体,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体﹔以五明为用,就是以实用主义为用。至于“提倡科学的精神推广科学的应用”,亦已摄尽无遗了。
二、德育在普通称为道德教育或行为教育,在佛教则尊为道行教育。普通的德育----所谓“以道德教育为经”,“提高国民道德”的德育,讲的只是些“修身”“公民”“法律”而已,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足可为证。可是我国历来的教育家就很少有这种道德教育的精神,大概多以礼记为德育的范本,所以仅仅在一种行为的外表上的礼节方面做到﹔而可惜到了晚近连那种外表上的礼节都已看不见了﹗佛教的道行教育,以十善为体,以四摄为用。
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行,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瞋恚,十、不邪见。这十种的善又称为十善业道,是佛教道行教育的根本善法﹔凡要做一个良善的人,是必须要具有这十种道行﹕要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不杀生,是广义的,不但人不能杀人,凡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杀﹔不但不能杀生,还要注意保护动物。不偷盗,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而取得的财物,都为偷盗﹔若以自己的强力而去争夺他人的财物,更为不可。不邪行,就是不邪淫,除了正式合理的夫妇外,均不应邪淫。(此就在家信徒说)不妄语,就是不能作虚妄之语,是不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不两舌,就是不能作离间之语,不当“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不恶口,就是不作粗恶之语,如骂詈他人,皆是不应当的。不绮语,就是不能以花言巧语,文过饰非。不贪欲,就是不可贪图一切非分的欲求。不瞋恚,就是凡遇一切事都不可瞋怨恚恨,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不邪见,就是不可起一切不应道理的邪见。前三属于身业,中四属于口业,后三属于意业。能具有这十种道行,在佛教中就称为三业清净,为成就无上菩提的正因﹔在普通就叫做“养成健全人格”。
四摄,又称为四摄法﹕一、布施摄,就是若遇到有人要我帮助他什么,当尽我的力量帮助他,使其因此生起亲爱的心来依我学习道行。二、爱语摄,就是以善言慰喻而去感化不学习道行的人,使其来学习道行。三、利行摄,就是起身口业的三种善行来利益人群。四、同事摄,就是要“和其光同其尘”的来在人群中随机教化,使人群同受道行的教育。这普通称做“同情心”,在佛教就称为是“同体大悲”。
所谓“养成健全人格”,所谓“提高国民道德”,现在所行的教育制度,虽设有训育----训练德育,而究属仍为小善,不过仅在一时的行为上加以训导检点,而于心性上的善行,还是一无所有﹔惟有佛教的道行教育,才是“养成健全人格”和“提高国民道德”的德育。
三、体育我国近世教育的制度,凡百施设,都是采用的欧美的﹔体育运动,亦复如此。至最近始加有国术一门。体育是“注重国民体魄锻炼”的,而佛教对于体育的教育,锻炼体魄是从锻炼“心体”下手的。锻炼心体,就是修习禅定﹔锻炼体魄,就是散步经行。
“禅定”,就是静虑的译意,是“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要强健身体,第一先要强健其心体,身体的强健必须要有强健的心体才得真实的强健。不然,身体虽强健,心体不强健,一旦受外境的诱惑,心志一发生动摇,则一件事俱不能成就。志强体弱,固不能成大业﹔身强心弱,亦不足成大器。而且强身尚易,强心却难,惟有修习禅定能使其心体寂静,定止一境而不散动﹔能够心定止于一境,已无杂念可生,杂念不生,则身体已不强而自强。要求教育“…
《我们理想中之人间佛教的和乐国(大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