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們理想中之人間佛教的和樂國(大醒法師)

  我們理想中之人間佛教的和樂國

  大醒法師

    一、序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釋迦牟尼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所爲何事﹖還不是爲的要教化這人間世嗎﹖因爲這人間世的所有,無一不是“惡”的,無一不是“苦”的,所以娑婆世界就成了一個五濁惡世諸苦畢集的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化,住世四十九年,說法叁百余會,又所爲何事﹖還不是爲的要把衆生度出這惡濁苦聚的人間世嗎﹖舍惡向善,離苦得樂,本來是人世間的衆生所各具有的覺性,但因衆生無始以來爲無明習染所障蔽,所以明明知道惡而不肯舍惡,明明曉得苦而不願離苦。佛爲大覺,爲大慈悲心所驅使,乃不惜橫說豎說,凡關于民衆的教育社會的生活乃至國家的政治,沒有一事一物不作究竟勝義的解說,沒有一言一句不是從佛親證覺悟中說出來的,這樣全部叁藏十二分的佛法,就成了上下古今人間的唯一寶典﹗

  佛教傳到這人間的我們中國,也已有了一千八百余年的曆史,佛教的教法----學說思想,影響于我國的文化,不消說的曆史告訴我們是很深很大的了。雖然如此,可是衆生共同所有的那種明明知道惡而不肯舍惡明明曉得苦而不願離苦的習性,在我國的國民性中也是占據著的﹔因之,佛教的學說思想對于我國的全般的文化上雖然有了很深刻的影響,而直接對于我國的民衆教育民衆生活以及國家政治實際方面的關系,仍未能把佛教的精神完全貫輸進去顯揚出來。換句話說﹕佛教在我國還沒有人間化----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化﹗

  佛教是在人間的,人間也是離不開佛教的,尤其是在我國。我國國民雖同具有一般衆生迷而不覺的習性,但我國國民性的慈忍柔和,那是與佛的教法很相近的﹔這徵諸過往的曆史是確實的。現前的我國國民已經處于萬惡的環境之中苦得不可言了﹗在記者理想中有一個人間佛教和樂國的憧憬,今發願以國民一份子的資格,貢獻于我國與佛有緣的爲國爲民的諸賢哲之前。

  二、正宗分

  人間佛教的和樂國要怎樣建立﹖這可以以

  1。建立人間佛教的民衆教育

  2。建立人間佛教的民衆生活

  3。建立人間佛教的國家政治

  叁方面來施設,因爲這叁事是與安定國家政治爲造成和樂國家的叁大基礎。

  一、建立人間佛教的民衆教育

  民衆教育的意義﹕“系對于凡未受過系統教育的學校教育,與凡缺乏做現代人所應有之道德知識能力之民衆而施之普遍必要的文化教育”。所謂教育者,是“凡足感化身心之影響,俱得雲教育”。人之生而爲人,就有學習的本能,因人之生而無能,乃有學習的要求,所以教育因此而産生。但因隨各人習性求知的不同,故教育亦有種種不同﹔就教育的性質而言,也有各種高低深淺特別普通的差異。茲所舉之民衆教育,乃是爲做人所必受的教育。

  我國的教育宗旨,自古以來是“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就英才二字看,似乎是一貫的特殊的高等教育,其實以天下二字冠其上,又是普及的民衆的教育。到了清末政府學部才定出了一個“造就全國之民”的教育宗旨。由此而後,民四有“以道德教育爲經,以實利教育尚武教育爲緯﹔以道德尚武教育爲體,以實用主義爲用”的教育宗旨。民八有“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乃至十八年國民政府將叁民主義定爲教育宗旨﹕所謂“發揚民族的精神,提高國民道德,注重國民體魄鍛煉,提倡科學的精神,推廣科學的應用”。如是種種,其唯一對象,都是爲的民衆﹔概曰民衆教育,亦無不可。于此中間民十二又有平民教育的倡立,平民教育就是民衆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由英才教育而進至民衆教育的大旨。

  然則我們要問我國的教育曾否惠及全民呢﹖所謂“造就全國之民”,曾否做到呢﹖尤其是“以道德爲經”,“養成健全人格”,“提高國民道德”的教育,曾否“行顧其言”的做到呢﹖可是不幸在現在已經使我們聽到有“中國教育已經破産”的呼聲了﹗因此,教育界裏也有一二志士倡鄉村建設咧,布衣運動咧,想從鄉村建設布衣運動等教育方法下手,以改進現前不良的教育施設﹔然究其效果,鄉村建設既轉變不動都市虛靡的學風,布衣運動也影響不到青年奢侈的習染。其余種種,也就可以不言而喻了。

  現在,我們想建立人間佛教的民衆教育,並不是說佛教教育的方法一定可以來補現前的民衆教育所不足,但我們要想建立一人間佛教的和樂國,不得不希于建立人間佛教的民衆教育來作根本的基礎。今按教育實際方面分智育德育體育叁方面來講明人間佛教的民衆教育的建立﹕

  一、智慧智育,在普通講做知識教育,在佛教則稱爲智慧教育﹔其智慧教育的宗旨,以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爲體,以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爲用。正見,是了解宇宙人生事理因果的真理知見,以無漏之慧爲體。正思惟,是既見宇宙人生的真理,須加以研討而使其智慧增長,以無漏之慧心所爲體。正精進,是發用智慧而修覺悟正道,以無漏之勤爲體。正念,是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以無漏之念爲體。

  蓋佛教智慧教育的方法和程序,約有叁種﹕一是聞,二是思,叁是修。聞而後思,思而後修,再加之精進憶念,這樣才可得到真理及一切無漏的智慧,比較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方法又加了一種“修”的工夫,確圓滿得多了。教育的宗旨,有了教育的本體,當然要得到教育的效果,而苟欲得教育的效果,則須于所學非加一番修的工夫不可了。

  五明的聲明,就是要明文字與語言學曆史學等。工巧明,就是要明工藝算術物理化學自然社會等科學。醫方明,就是要明醫藥學。因明,就是要明論理學。內明,就是要明一切哲學及佛學。所謂明者,就是要闡明各種學術的宗旨與意義及其效用。以上五明,爲治佛學的學者必宜學習之處。西域記雲﹕“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以此可知五明的教育,是由小學教育而進至高等教育的必須講學的學科。而五明就是現在的所謂“實利教育”,而且是很完備的教育,並實有高過于普通智育----知識教育之上之處。

  如上所說佛教智慧的教育,以八正道中的四種正道爲體,就是以道德教育爲體﹔以五明爲用,就是以實用主義爲用。至于“提倡科學的精神推廣科學的應用”,亦已攝盡無遺了。

  二、德育在普通稱爲道德教育或行爲教育,在佛教則尊爲道行教育。普通的德育----所謂“以道德教育爲經”,“提高國民道德”的德育,講的只是些“修身”“公民”“法律”而已,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足可爲證。可是我國曆來的教育家就很少有這種道德教育的精神,大概多以禮記爲德育的範本,所以僅僅在一種行爲的外表上的禮節方面做到﹔而可惜到了晚近連那種外表上的禮節都已看不見了﹗佛教的道行教育,以十善爲體,以四攝爲用。

  十善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行,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绮語,八、不貪欲,九、不瞋恚,十、不邪見。這十種的善又稱爲十善業道,是佛教道行教育的根本善法﹔凡要做一個良善的人,是必須要具有這十種道行﹕要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不殺生,是廣義的,不但人不能殺人,凡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能殺﹔不但不能殺生,還要注意保護動物。不偷盜,凡是以不正當的手段而取得的財物,都爲偷盜﹔若以自己的強力而去爭奪他人的財物,更爲不可。不邪行,就是不邪淫,除了正式合理的夫婦外,均不應邪淫。(此就在家信徒說)不妄語,就是不能作虛妄之語,是不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不兩舌,就是不能作離間之語,不當“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不惡口,就是不作粗惡之語,如罵詈他人,皆是不應當的。不绮語,就是不能以花言巧語,文過飾非。不貪欲,就是不可貪圖一切非分的欲求。不瞋恚,就是凡遇一切事都不可瞋怨恚恨,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不邪見,就是不可起一切不應道理的邪見。前叁屬于身業,中四屬于口業,後叁屬于意業。能具有這十種道行,在佛教中就稱爲叁業清淨,爲成就無上菩提的正因﹔在普通就叫做“養成健全人格”。

  四攝,又稱爲四攝法﹕一、布施攝,就是若遇到有人要我幫助他什麼,當盡我的力量幫助他,使其因此生起親愛的心來依我學習道行。二、愛語攝,就是以善言慰喻而去感化不學習道行的人,使其來學習道行。叁、利行攝,就是起身口業的叁種善行來利益人群。四、同事攝,就是要“和其光同其塵”的來在人群中隨機教化,使人群同受道行的教育。這普通稱做“同情心”,在佛教就稱爲是“同體大悲”。

  所謂“養成健全人格”,所謂“提高國民道德”,現在所行的教育製度,雖設有訓育----訓練德育,而究屬仍爲小善,不過僅在一時的行爲上加以訓導檢點,而于心性上的善行,還是一無所有﹔惟有佛教的道行教育,才是“養成健全人格”和“提高國民道德”的德育。

  叁、體育我國近世教育的製度,凡百施設,都是采用的歐美的﹔體育運動,亦複如此。至最近始加有國術一門。體育是“注重國民體魄鍛煉”的,而佛教對于體育的教育,鍛煉體魄是從鍛煉“心體”下手的。鍛煉心體,就是修習禅定﹔鍛煉體魄,就是散步經行。

  “禅定”,就是靜慮的譯意,是“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要強健身體,第一先要強健其心體,身體的強健必須要有強健的心體才得真實的強健。不然,身體雖強健,心體不強健,一旦受外境的誘惑,心志一發生動搖,則一件事俱不能成就。志強體弱,固不能成大業﹔身強心弱,亦不足成大器。而且強身尚易,強心卻難,惟有修習禅定能使其心體寂靜,定止一境而不散動﹔能夠心定止于一境,已無雜念可生,雜念不生,則身體已不強而自強。要求教育“…

《我們理想中之人間佛教的和樂國(大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